//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菩提长老

沙门果经 II 注疏篇 正念与正知 V. 吃与喝等时的正知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V. 吃与喝等时的正知

吃、喝、咀嚼、尝味的时候,他以正知而行

注:在此,吃是吃软食,喝是喝粥等,咀嚼是咀嚼糕点等硬食,尝味则是品尝蜂蜜、糖浆等。

在每一种情况里都有八项目的,记载于有关取用食物的用处的标准思惟法[64]。应当如此了解有益正知。

应当如下地理解适宜正知。无论食物是粗糙或精致、苦或甜等等,只要会造成身体不舒服的食物就不适宜。透过暗示等邪命方法所得来的食物,以及食用之后会使善法衰减、恶法增盛的食物无论如何都是非常不适宜。与此相反的则适宜。

行处正知就是不舍离禅修业处。

应当根据以下的思惟来理解不痴正知:「在内并没有自我在吃。正如前面所说的,只是借着心生风界的扩散,才有以钵接受食物的动作生起。也只是借着心生风界的扩散,才有伸手进入钵中、食物被捏成一团、食团被拿出钵外及嘴巴张开,并没有人用润滑油或工具将嘴巴打开。只是借着心生风界的扩散,食团才被放进口中、上排牙齿执行杵的作用、下排牙齿执行臼的作用、舌头执行手的作用。如此,口中的食团在舌尖与稀薄的唾液混合、在舌根与浓稠的唾液混合,在下排牙齿臼里,被舌头翻搅、被唾液湿润、被上排牙齿杵细细地研磨。此食物并没有被任何人用杓子或汤匙放进(胃)里面,只是借着风界的作用而向前进行。进(胃)里面时,没有人用草席将吞进来的食物接住,只是由于风界的作用,食物才保持在原位。当它停留在(胃)里面时,没有人在里面用火炉生火来煮食物,只是借着火界的作用,食物才被消化。没有人用棍子或棒子将消化后的食物推出(胃)外,将消化后的食物排出(胃)的是风界。

如是,风界把食物拿进(嘴里),把它推下(胃里),并且支持它、翻转它、粉碎它、为它去除液体及把它排出去。地界也支持它、翻转它、粉碎它及为它去除液体。水界湿润它及保持其湿度。火界消化吞进来的食物。空界作为〔食物进入、翻转、排出的〕信道。识界根据适当的精进来照顾这个或那个。」

新疏:「识界」是意识界,因为这是指识知寻食、取用食物等。「照顾这个或那个」:照顾寻食、取用食物等。「根据适当的精进」:完成每一项作用的精进,也是识知这些作用的缘。透过精进,人们完成寻食等,也完成识知取那(动作)为目标之法,因为精进对识知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照顾」:它透过体验寻食、取用食物、已消化或未消化的状态等转向与识知寻食、取用食物、已消化或未消化的状态等。或者,「适当的精进」是指正确的修行,「照顾」则是指思惟:「在内并没有自我在吃」等等。

注:再者,应当透过下列十种方面思惟食物的可厌性来了解不痴正知:走、寻求、吃、分泌、储藏所、未消化的状态、已消化的状态、结果、流泄出去及污染。关于这一点的详细解释,应当依照《清净道论》(第11章.第1-26节)的「食厌想论」来理解。

新疏:「走」:走去托钵的村庄;回来也包括在这里,因为它也是属于走。「寻求」:在村庄里托钵,这包括回来及走进托钵堂等,因为这些也属于寻求。「吃」:吃食物时,食物被牙齿杵细细地研磨、被舌头翻搅,这时候的食物变得非常可厌,就好象狗吐在狗盘里的食物一样可厌,变成一种怪怪的混合物,失去了它(原有)的颜色与香味。

「分泌」:胆汁、痰、脓与血这四种分泌在胃的上方;当吃下的食物遇到这些分泌时,它们使它变成非常可厌。

「储藏所」:如此称呼胃(为储藏所)是因为当食物被吃下去后就停留与积累在这里。「未消化的状态」:吃下去的食物还没有被负责消化的业生火完全消化的状态。「已消化的状态」:已经完全被上述的业生火完全消化的状态。

「结果」:它的后果,也就是它的目的。当吃下去的食物受到正确的消化之后,它产生可厌的身体部分,例如头发等;当它没有受到正确的消化时,它产生疾病,例如皮疹等。

「流泄出去」:透过眼、耳等诸门排泄废物。正如所说:

极度享受之饮食,

硬的咀嚼软的吞,

全部经由一门进,

却从九门泄出去。

「污染」:吃的时候,双手、嘴唇及其它的身体部分都沾满了食物;吃完后,该九门则被染污了。

应当以这一切方式来思惟食物之可厌性。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