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明证法师问答

明证法师答:请师父开示,妄念与观想的差别。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问:请师父开示,妄念与观想的差别。

明证法师答:首先说什么是妄念,妄心的起心动念叫妄念。不管我们学佛不学佛,我们现在用的这个心、我们所知道的心都是妄心,因为真心还没有找到,其实真心和妄心是在一起运作的,但是如果我们不知道呢?我们就会错把妄心当真心,会弄一个大误会,凡是妄心的起心动念都叫妄念。有人说起心动念都是妄念,这怎么修行?妄念里边有正念、有邪念,妄念里边有正念和杂念的区别,我们平常把那些除了你专门修行的念头,好比念佛的念,其他的叫杂念。但是有的时候也会用妄念这个词,而正念呢就好像不被包括在妄念里边,其实正念也是妄念,因为都是妄心的念,所以叫妄念。真心有没有念,真心实际上也有念,但是我们不知道,真心有念,不是平常人可以知道的,证悟以后的人才知道,所以我们能修行、能观想,都是妄心的功能,好比《心经》说的:观自在菩萨。能够观察自在心的这位菩萨,当然这个名字说的还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在成佛的道路上,她也要观自在,观自在是最重要的修行方法,最起码的修行方法,也就是大乘开悟的方法。怎么观察呢?用妄心观察真心,因为真心是自在的,真心不需要解脱,真心本来就是解脱的,真心不需要成佛,真心也不需要修智慧,因为真心本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修行的是妄心,要成佛的是妄心,当妄心和真心完全相应的时候就成佛了,所以修行一定是妄心来修,那要不起念怎么修呢?一定会有妄念,修行这个念其实都是妄念,但是我们习惯上说妄念就是杂念,妄念就邪念,是别的不应该有的念头,大家会这么认为。

所以,开始要把这个先辨别清楚,辨别清楚你就不害怕了,就是说我们作观想的时候,用的其实正是妄念,就是用妄念来观察的,只不过妄念里边又分正念、邪念、或者是杂念,这样我们就能够知道,妄念里边修行的念是正念,有正念是应该的,没有问题,五根、五力里边都有,信、进、念、定、慧,五别境心所是欲、胜解、念、定、慧,都有念心所,不可能没有念,没有念怎么修行呢?如果说把自己念头全部熄灭,一念不生,那也不真实,不可能没有念,只不过粗念没有而已,就是说我自己起心动念,自己看不到,找半天一个念头没有,可是我会问你,你找念头的那个是什么,是不是也是念呢?这不就得了吗?你还是有念,怎么会没有念呢?如果失念,就不是正法,失念就没办法修行了,失念是恶法,不是善心所,是烦恼心所,所以我们修行,念念都不可以失去正念。观想呢?是说你用妄念如理如法,按照经典进行正确的观察,好比说: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想无我,这是小乘的四念住。但是四念住,大乘也用,不过就变成大乘的四念住了,还是要观察,并不是不观察。观察的方法太多了,止和观本来就是两大法门,贯穿于修行的始终,没有不贯穿的,任何一个修行的方法落实的时候,都是用止和观的。所谓止,就是止息妄念,也就是我说的,止息邪念和杂念。观呢,进行正念观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如理如法的观察,只有把妄念止息了以后,才能够观察正念。反之,进行正念的观察,用正念观察的方法,就能止息妄念,这二者的关系,止和观,再说得明白一点,就是用观的方法来止息妄念,用观的手段达到止的目的,当烦恼全部止息就解脱了。观行一定贯穿修行的始终,不可能没有观,大乘里边强调止观双运,定慧等持,具体作观的方法,多得无其数,观察十二因缘、观察五蕴、观察十八界、观察六住,全部都叫观。

我们现在先讲非常简单的观,好比说念佛的时候,观你有几个妄念,妄念是什么,你知道了就好,再下去就不管了,妄念起来不管,只是立刻回到念佛的念上,去听佛号就可以了。从这个最简单的地方入手,然后慢慢随着我们讲经的深入,随着大家修行的提高,我就会再讲新的东西,现在一下讲深的东西,大家听不懂,听的人就不来了,现在有的人就要求我讲得浅一点,其实我讲的已经是最浅的了,我认为不能再浅了,我要讲深的,真的是听不懂。原来我在寺院里讲的时候,有很多人他来顺便听一听,因为有的居士跟他们说,法师要讲经,你们一起来听,来听一次就不来了,为什么?他坐在那里跟傻子一样,听不懂,不知道我们在说什么,我又不可能说只为了这两个人,我经常是照顾他们的,尽量往浅说,但他们还是听不懂,因为没有任何佛教的基础,那怎么讲?所以必须连续不断地修学,修学很多年以后,方能跟上我们的进度,还有一个方法就是一直听,只要一直听下去,不懂的慢慢就能听懂,好比说现在我们放到网上,在土豆网上边,我原来讲经的那些内容很多,大概有一千多个讲座内容,内容很多,你不要管听懂、听不懂,你就一直听,听上三个月或者半年以后就听懂了,因为这样熏,大众熏修希更胜,熏得多了就懂了,要熏习成种。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