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法师开示

其它法师:宗密大师的佛学思想概述(高明)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宗密大师的佛学思想概述
高明
闽南佛学


  唐圭峰宗密大师,俗姓何,公元780互841年人。祖籍四川西充县。28岁时从荷泽神会系下的道圆禅师出家。在几十年的云水生涯中,他志坚行苦,禅敦并弘,行解相宜,被后人尊为华严五祖。他的佛学思想,博大精深,具有外会儒、释、道三家,内通禅教二门的倾向。是中国佛教思想史上思想最丰富、最复杂灼大德之一。他的许多思想和见解,经过干余年的历史风云之后,逐现光辉,对我们的修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故此,笔者不惭浅陋,发幽光于万一,拔一砖于宝山,对大师的主要佛学理论,做一简单的概括和介绍。击节引凤,但如所愿也。


  一、凡圣会通的性起学说
  宗密大师的佛学思想丰富多彩,但不是杂乱无章。在他现存的88卷共18部著述中,法界性起思想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特别是在《圆觉经》和《华严经》的疏钞和注解中,这一思想更为突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这一思想的产生和形成,究其来源,是对智俨、澄观和神会等人观点的继承和发挥。他在读诵澄观的《华严经疏》时,曾这样说:“吾禅遇南京,教逢圆觉,一言之下,心地开通,一舶之中,义天朗耀。今复得此大法,吾具幸哉!”①由此可见,《圆觉》和《华严》对他的思想体系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除此之外,《起信论》和唯识学,对他佛学思想的完善和成熟,也起过重要作用。他的主要著作之一《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就是根据《起信论》一心二门三大的思想,来阐发他的一真法界学说的。
  一真法界的性起之说,是宗密大师宇宙观和人生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他建立其思想体系的基础与核心。他认为,一真法界就是一心。“无有一法不是真界缘起。无有一法先于法界。”②“但唯一真法界,即诸佛众生本源清净心也。也就是说,宗密大师所讲的一真法界,是宇宙人生的本体,这个本体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其沐是一,但又不是凝然不变,故有性起之义。所谓性起,就是体上起用,千变万化而不离一心。所以,他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卷一中这样说:“此宗所说真性,湛然灵明,全体即用故法尔常为万法,法尔、常自寂然。寂然是全万法之寂然。故不同虚空断空顽痴而巳。万法是全寂然之万法,故不同遍计倒见定相之物。拥隔质碍,既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全是性起则性外更无别法。所以诸佛与众生交彻,净土与秽土融通、法法皆彼此互收,尘尘悉包含世界,相即相入,无碍熔融。”
  一真法界,除了性起之用外,还有缘起之相。宗密大师的缘起学说,与小乘的十二缘起相比,有着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周圆的理论。他认为,法界缘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染污缘起,二是清净缘起。染污缘起又包括无始根本和展转枝末。所谓无始根本,即独头无明。这个独头无明一方面不识自体法身真智,故称迷真。另一方,面又别执妄心和一切质碍渚法,故又称执妄。所谓展转枝末,即烦恼、造业、受果三种障,都是依独头无明而起的,是无明熏真如的结果。
  清净缘起也可以分力两个部分。一是分别清净,包括声向、独觉和权教菩萨。二是圆满清净,即实教菩萨与佛境。
  清净缘起与染污缘起的关系,类似于十二因缘中的流转和还灭二门。染污缘起是流转生死的过程,清净缘起是还灭成圣的必由之路。故而宗密大师把清净缘起中的圆满清净开为顿悟和渐修二门。顿悟对治无始根本,渐修对治展转枝末,并最终与性起相合,同归一真法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统而言之,则净缘起门翻前染缘起门,以合前性起门也。”④从而构成了法界缘起的“万有即是一心”理论体系。当然,宗密大师的法界性起思想,并不仅此一点,他在《华严径行愿品疏钞》、《注华严法界观门》和《圆觉经大疏》等著作中,对法界缘起进行了许多重要的补充和发挥,特别是禅宗思想的吸收,使他的华严法界观具有与众不同的鲜明特征。


  二、《原人论》的五教说
  《原人论》是宗密大师的代表作之一。我们一般都认为,此书是作者对自己判敦观的论述,但如果仅仅就此来认识此书的价值是不对的,至少是不全面的。宗密大师著《原人论》的目的,在该书的自序中说得很清楚。他说:“万灵蠢蠢,皆有其本,万物芸芸,各归其根,未有无根本而有枝末者,况三才中之最灵,而无本乎?……余今还依内外敦理,推穷万法,初从浅至深。于习权敦者,斥滞令通,而极其本,后依了教,展示展转生起之义,会偏令圆。而互于末,文有四篇,名《原人》也。”⑤由此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原人论》一文,除了阐述自己的判教观以外,还有考究万物根本和会通内外各教,调解当时儒、释、道三教矛盾的目的。不过本文只拟就其前一问题做一简单介绍。
  宗密大师在《原人论》中提出了与华严原始判教小、始、终、顿、圆完全不同的新五教说。这五教是:
  1、人天教   
  是指“佛为初心人,且说三世业报,善恶因果,谓造上品十恶,死堕地狱,中品饿鬼,下品畜生。故佛且类世五常之教,令持五戒,得免三途,生人道中。修上品十善及施,戒等,生六欲天,修四禅八定,生色界,无色界天,故名人天教也。”⑥很明显,宗密关于人天敦的定义,包括印度少数外道和中国本土的儒道二家,佛教内部没有证得出世离欲者,也在这个范畴之中。
  2,小乘教
  指以修无我智,求自我解脱为主的声闻和缘觉
  3、大乘法相
  指大乘有宗,亦即唯识宗。此宗主张“一切有情无始以来,法尔有八种识,于;中第八识阿赖耶是其根本,顿变根、身、器界种子,转生七识、皆能变现白分所缘,都无实法。”⑦宗密大师认为这种说法是不了义和不究竟的。
  4、大乘破相教
  即大乘空宗,包括印度的中观系和中国的三论宗等。其基本理论是主张心境皆空,空是根本,空是究竟,其立论风格是以破为主,不仅破大乘有宗,而且破小乘教和人天教,自已是一法不立的。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自己也受到破斥。宗密大师认为:“若心境皆无,知无者谁?又若都无实法,依何现诸虚妄?且现见世间虚妄之物,未有不依实法而能起者,如无湿性不变之水,何有虚妄假相之波?若为净明不变之镜,何有种种虚假之影T又,前说梦想梦境同虚妄者诚如所言,然此虚妄之梦,必依睡眠之人今既心境皆空,未审依何妄现?故知此教但破执情,亦未明显真灵之性。故《法鼓经》云:‘一切空经,是有余说。’《大品经》云:‘空是大乘之初门'⑧故此,在宗密大师看来,空宗也是有缺陷的。
  5、一乘显性教
  即主张菩提自性人人本具的华严宗和南禅。宗密大师认为,这是如来最圆满最究竟的教法。此宗的所依经典,主要是《华严经》。该经出现品云:“佛子,无一众生不具,育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⑨但是,把南宗也归入圆教,这是宗密大师与其他华严诸师不同的地方。这为唐宋以后禅宗大行于中土,奠定了重要的理沦基础。同时也是我们研究宗密大师的思想时,应当特别注意的一点。


  三、《<禅源诸诠集>、都序》的掸教一致论  
  宗密大师,不仅是华严五祖,精研华严教义,而且是一位研究禅宗思想和禅宗史系传承的专家。他曾经把禅宗各家诠释佛法心印的句愒编辑成册,叫《禅源诸诠集》(亦名《禅那理行诸诠集》),此书共收录了著名禅宗大师的论著“殆且百家”,可惜的是原书已佚失,仅存其《都序》四卷和裴休的叙文一卷。尽管如此,我们仍可窥见宗密大师的禅宗思想颇有独出心裁之处。另外,他为回答裴休之问而作的《禅门师资承袭图》,用简明的图表和文字说明了禅宗的发展历史以及宗中各派思想上的异同,也是研究禅宗的非常重要的历史资料。   
  在《都序》一文中,大师首先提出了三禅三教之说。三禅是指禅家三宗,三教是指教下三派。三禅与三教各有深浅的不同,但又互相匹配对应,其关系是:

  佛心宗                             佛言宗
  (禅)三宗                          (教)三教
  1、自妄修心宗 ←———— →   1、密意依性说相教
  ①人天因果教
  ②断惑灭苦乐教
  ③将识破境教
  2、泯绝无寄宗 ←———— →    2、密意破相显性教
  3、直显心性宗 ←————→     3、显示真心即性教 
  以上三禅和三教,虽有深浅,顿渐和    权实的不同,但可会通一味,其关系是:“三教三禅是一味法,故须先约三种佛教证三种佛心,然后禅教双忘,心佛俱寂。俱即念皆佛,无一句而非禅教。”所以禅与教之间,本质是一致的,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为了建立这一理论,大师死举了十条理由,现逐条引释如下:1、师有本末,凭本印末故。
  此谓诸宗始祖都是佛陀,经是佛语,禅是佛心,诸佛心口,必不相违。至于达摩所传的心印法门,虽曰“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但其目的只是看到此土学人唯以名数为解,事相为行,执指为月,不知万法唯心的道理,故而加以诃责。
  这是除病不法,不是要离文字而说出世部解脱。
  如果说达摩祖师的目的是除法,则他教授其得意弟子时,便不会频赞《金刚》和《楞伽》了。他传授法时,也不会内传心印密语,外付衣钵了。
  2、禅有诸宗、互相违的反故。
  禅法传到中国后,宗派林立,义解纷呈。有的以空为本,有的以知为源,有的认为寂寞方真,有的认为行坐皆是。有人云:见今朝暮分别为作,一切皆妄;有人云:分别为作而一切皆真。有的万法悉存,有的兼佛亦泯。有的放意其志,有的拘束其心。有的以经律为所依,有的以经律为障道。在弘扬自宗的时候,总是毁污他类。不知至道归一,精义无二的道理。所以大师在研经习教,遍修诸禅的基础上,提出“法本称理互通,通即互顺”的观点。调和了禅宗自家内的各种矛盾,化解了认为禅宗内部互相违反的疑团。
  3、经如绳墨,楷定邪正故。
  大师认为:“绳墨非巧,工巧者必以绳墨为凭,经论非禅,传禅者必以准。”
  4、经有权实,须依了义故。
  谓佛陀讲经说法时,有时是随自意说r有时是随他意说。有时是称毕竟之理,有时是就当时之机。因此佛的教理,必然有顿、渐、大、小之别,了义和不了义之分。但是文虽敌体相违,义却圆通无碍。龙藏浩瀚,旨归是一,备寻一芷,即句句知宗。
  5、量有三种,勘契须同故。
  量,是佛家逻辑学的重要概念,是指决定事理的标准和知识。任何一项宗义的确立,都必须具备现量、比量、圣教量三个条件。现量是我们的感性知识。比量是感性知识基础上通过推理而产生的理性知识。圣敦量是诸佛亲证的宇宙人生真理,以佛陀所说的了义经典作为标准。这三种量,在勘契某一观点是否正确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如果仅凭佛语,不白比度证悟自心,则是泛信,于己无益。如果仅取现量,不勘佛语,则不知正邪,等同外道诸师。如果仅用比量,则比度定犯;过失。故此我们立论时,要三量具足。现在禅宗已有现量和比量,若再以佛语这一圣教量印之,则三量备矣,堪称完美无瑕。
  6、疑有多般,须通决故。
  宗密大师在辞众入山习禅时,经常有人到他那里提出疑难问题。有的当时就随机作了解答,但大部分还要重新作一通解,故而他开了三禅三教之义来评一代禅教,总地回答众人之问。
  7、法义不同,善须辩识故。
  宗密大师认为:“凡欲解诸法性相,先须辩得法义。依法解义,义即分明。以善诠法,法即显著。”但是,“今时禅者多不识义,故但呼心为禅。讲者多不识法,故但约名说义,随名生执,难可会通。”所以他提出“约三宗经论相对照之,法义既显,但归一心,自然无诤。”的理论来。
  8、心通性相,名同义别故。
  心的概念,在佛教典籍中使用相当广泛,有的毁心是贼,制令断除。有的赞心是佛,勤令修习,种种相违,难以尽说。
  宗密大师参阅《胜鬉经》和《密严经》的讲法,把心分为四种:①纥利陀耶,意为肉团心。②缘虑心,指八识。质多耶,意为集起心,专指第八识。④乾栗陀耶,意为坚实心,即真心是也。这四种心,前三是相,后一是性。依性起相,会相归性,性相无碍,都是一心。他引用《胜鬉》为证曰:“故知四种心,本同一体。
  9、悟修顿渐,似反而符故。
  谓诸教下的权实二说与宗下的顿渐二门,看起来互相违背,实际上圆融符契。所谓顿渐与权实之分别,都是就机而言的。深奥的道理讲给小学生听,理是顿,但学的人不能接受,故其实是渐。浅显的道理讲给大学生听,学的人很容易懂,看起来快,其实是慢了。所以真正的顿修顿悟,都应该是契理而又契机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宗密依此为据,用三宗配三教,充分显示了其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
  10,师资传授、须识药病故。
  意即师傅在开示徒弟时,要有善巧方便,对症下药。首先自己要有一定的教理知识与习禅经验、在解脱之道上,已有所成就。其次要了解徒弟的根基种性,洞察他的毛病所在。只有这样,才有资格传法授徒。用一个比喻来说,习禅学敦是识药,观察机缘是识病,只是病药都懂的人才能作一个合格的医生。否则,才闪一意、便谓已足,依恃小慧,即为人师,是非常危险的。以已之暗暗,何能示他人之昭昭呢?道理不是非常明显吗?
  综上所述,宗密大师作为一代祖师,其思想博大精深,难以蠡测。从总的特点上看,他的一生都在力图调和教内教外的矛盾,促使佛教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的这种思想在当时尚有争议,认为他“不守禅行,而广讲经沦,游名邑大都以兴建为务"但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宗密大师的佛学思想,却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这是不言而喻的。
  注释:①《法界宗五祖略论》
        ②(3)《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卷一
        ④同上
        ⑤⑥⑦⑧《原人烩》
        ⑨《华严经.出现品》
        ⑩(11)(12)《禅源渚诠集都序》
          (13)《都序.叙》   
          (14)《胜鬘经》(14)《高僧传》卷6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