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法师开示

其它法师:论安居策修传(传明)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论安居策修传
传明
闽南佛学

  近几年中,每年夏季,全国各地有部分寺院,遵守佛陀的芳规,恢复了僧团的必要行事,举行结夏安居。为安居者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所以,有志参加者,纷纷前往,想利用此一良机,静惰一下,充实自己,或体验一下真正的宗教生活。但他们对于安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如何安居,才算如法,知者凤毛鳞角,为数甚少,故常有人问及,另他们所说的这种安居,好象是单指出家人的结夏安居。其实,安居分有大小乘两种,出家人的结夏安居只是小乘的一种而已。本人鉴于此,想结合一些现有的资料,作一简单扼要的介绍,以翼与同道们共惰。一、什么叫安居策隋
  把身心收摄在宁静安祥的境界中叫安,誓愿要在一个地方住不移动的叫居,策是时时刻刻警进勉励自己,不要放逸,惰是把身口意三业(即思想,行为、语言)运致于善美之境。简而明之,就是出家人,居住一个地点,限制一定时间,一心一意的专心用功惰道。二、安居的缘起与用宣
  安居的缘起1.在《比丘四分律藏》中册,“安居犍度法”中的记载是这样的:明佛在舍卫城的时候,当时尚未制定比丘必须安居的戒律。比丘弟子们,一年到头,都在人间游行。尤其到了四月十六日之后,印度的夏季(印度的计算法与中国不尽相同,他们一年分为三季,十二月十六日到四月十五日是春季,四月十六日到八月十五日是夏季,八月十六日到十二月十五日是冬季。本来佛弟子们是要一年三季都得安居策惰的,不过春冬二季,用心念法”自己想着在安居策惰就可以)开始,虫蚁遍地,路上到处都是,比丘出外游行,不免踩杀,格外多伤物命。同时,比丘们在夏季(亦称雨季,因此季下雨频繁故称之)中游行,所带的衣物,亦常常淋得既湿且重,携带吃力,行走疲劳。由于雨量过多,比丘随身所带诸物,也常被大水所漂浮流失;而且夏天气候炎热,穿衣少,有失威仪,又容易生病。再则,印度当时的其他外道出家,每到夏季来临时,便结夏安居,不再到处游行,而佛教的比丘弟子们反而一年三季在人间游行。因此,便受到世俗外道的强烈批评讥嫌。他们说:“诸外道沙门,尚知三月,结夏安居,众鸟还有巢窠,止住其中,而诸释子比丘,不知三时,竟在人间游行干什么呢?”因此,知足少欲,惭愧自爱的比丘听后,即往佛陀处,如实地禀告此—因缘。,佛陀于是召集诸比丘,为其制戒,每年入夏,必须安居。
  其目的用意是,不事游行,专惰道业,以防自损。恐伤物命,有乖慈悲,以防损他。息世讥嫌,免造口业,以防自他两损。一言以概之,即护生避嫌,结界惰道。
  有人认为安居策惰,似乎是小乘自了汉的行径,只是消极的自利。其实不然,在安居中,表面看好象是消极的自利,但无形中却在用心惰道,养精蓄锐,充实自己,准备资粮,以待以后利他之用。且在参禅,研教,念佛,一切功行都回向给一切众生,也是利他。这好比一个教授,关在实验室里,研究实践他所从事的内容。一旦成功,得出结果,就运用推广于社会,利益方便大众。那么,你能说他自私自利,不事生产吗?假设他没有消极的实验室自利,就没有以后积极的利他。反之亦然,为了利他,必须先自利,自利是利他的前提,因此却不可误会。
  三、安居的住处
  安居既然是要在一定的处所止住,那么第一件事便是住,住在什么样的处所为合法呢?这有两种,即作法与自然。
  作法是在僧众所住的寺院,或僧伽蓝摩(众园)亦就是一般所说的丛林。必须大众僧召开羯磨(办事,诸事由此承办)会议,大家讨论通过决定,划出安居的范围,指出界相,一齐公认这界相,这叫结界。安居的人就在里面安居,通常而说,一般这种安居比较普遍。但是条件不足,得不到作法界,则可以在没有作法界的地方一一自然界。但除了不露地安居,其余的,若树下,若小屋内、若山窟中、若树洞,若小寺院,自是能够坐而容膝,且不碰头,没有风吹雨打,与毒虫蛇蝎之扰者,打扫之后,便可用作安居的处所。但,是安居中的比丘,不得远行乞食,所以必预靠近村落而住。同时为了施主的便利,施主可以请比丘到家里及其附近安居。如果施主是船家,比丘可在船上安居(必须是不在航行中的),如此得成安居。所以,安居有通作法、自然二种。一般来说,印度原始佛教偏重于自然界,因佛在世时,比丘弟子们大部分是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生活方式极其简朴。并没有太多寺院可住,而是随遇而安,游行到哪里就住在哪里,并不十分固定,可见住于山林石窟中占多数。而中国比丘却大部份是属于羯磨作法,因中国僧人拥有自己的寺院、寺产,田地,不用去乞食,可以接受来寺信徒的供养,不用为饮食或用具等劳心,现在部分寺院的安居,都属于作法,自然极少。   
  安居既然有作法,自然两种,那么比丘安居不一定是集体的,可以大家在一起安居,亦可以一个比丘单独安居。不过到了布萨日,仍须到通知或指定的集会之处布萨。但这必须在布萨界的范围内,最大可至二由旬半,约为周围七八十里的区域。所以,比丘在白安居词中要说;“我比丘某甲,依某甲僧伽蓝摩,某甲房,前后三月安居。”比丘虽可单独安居而住,但他们仍在僧中与界内。如果是新学比丘,五夏之内,乃至九夏之内,不得无依止师而安居,最低限度,不得离师太远,应依一位知律的阿阇黎安居而住。如果在学习或惰行的道路上,遇到疑问,有师在边,可以随时请求解决。
  但安居的处所,必须要:注意两种安全,一是生命,包括自己无生命的危险,也不会危害到他人或物的生命,如虫蚁多处,都不可安居,一是道业.,就是没有障碍惰道的事情。四,安居的时间
  安居的期限,共为九十天,但如果由于种种事情,或其他因缘,拖住牵缠,无法脱身,不能于四月十六日,实行安居者,可以逐日延迟,至五月十六日为止。因此,结夏安居,虽以四月十六日为准,但却不必非在四月十六日开始不可。于是安居的名称,有分为二种:一种是以四月十六日安居者为前安居,四月十七日至五月十六日,在此二十九天中,任何一天安居,皆称为后安居;另一种以四月十六日,此日安居者,为前安居。四月十七日至五月十五日,在这尸段时间里开始安居者,称为中安居,在五月十六日此日安居者,称为后安居。在这几种安居中,不论前、中、后哪种安居,该须住满九十天之后,始得解夏。上面几种安居法,但以前安居为原则,故有五利之赏,中、后是例外的补救法,既无五利之赏,而且如没有特殊情况,中、后安居还要结罪呢。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印度分为三季,每季四个月,那么结夏安居应是四个月,为什么只结定三个月呢?因为色身虽然是虚妄的,不值得贪恋,但是人要惰道行道,必须利用色身来作为工具。同时,色身亦是法器,有的认为头痛、眼肿,背痛、腰酸等才是病痛,而肚饿了不算病痛。其实不然,饥饿寒热乃是人生最大的一种病痛。要解决色身的饥渴寒冷,资生用具,就得事先预备。假设夏季四个月完全安居办道的话,便没有准备资生用具的时间。所以,佛慈悲,顺众生意,四月中安居,三个月就行啦!五、安居的作法上面巳说安居的时间及处所,接着再说安居的作法。要想安居,就得通过一定的作法手续,共有四种:一、对首法:这是通常使用的方法,无论在作法界、自然界里与前、中、后三种安居皆可采用。律中规定,安居者,必须有依止的师长,此依止人必须广诵二部律,精通开遮持犯,才能作为所依人。当安居者找到安居的处所与所依人,到了四月十六日开始安居时,对着所依人或一个比丘言:“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依某伽蓝或某聚落前三月夏安居,房舍破,惰治故”三说:
  所依者告所白者言:知,莫放逸。答言:受持。问言,依谁持律者?答言,依某甲律师。告言;有疑当往问。从这段对答作法中,看出安居者首先表明自己是一心一意专为安居而来,非为别而来,接着自我介绍自己的身份,名字,处所,时间属前安居。所依者勉励安居者,应好好珍惜,用功惰道,不要放逸。还提示所依者,如有疑问,应前往请问,乞求慈悲解决。最后,安居者表态,保证誓要遵守,如是即成前安居作法。
  上面谈到,此对首作法通于自然、作法与前、中、后三种安居,安居者只要按自己的身份、地点、时间,随事量度改之即成作法,但惰治之事只局限于僧伽,余词皆准前。
  二、心念法、安居本是对首法,但住于自然界的人,一时找不到所对的人,才开此方便。其词同上,但略去所对者的问词,其余言词,应自言表达出来,此心念法有时亦通于三种安居。
  三、忘成法,是忘记了结界安居的法式而也成安居法的作用,叫忘成法。《五分律}记载,有比丘为了安居,来到住处,受了东西,但忘记安居的方式。佛言“如为安居而来,成安居的作用。”这亦是例外的方便补救法,其主要在J<为安居而来”,若不真心为道业,为安居,心忘作法,身虽在界内,也不成法。
  四、及界法,是预备在此界内前安居,,但由于种种原因,被其牵制,无法提前赶到。当赶到时却晚了些,至四月十六日后夜才忙得赶来,恰好天气现出明相,便是十七日了。这时,只要一脚踏入界内,忽然明相出现,双脚一齐入界,明相完全出现,也算成前安居。中、后安居可以推知。六、安居的受日出界
  在九旬(一句十日.共九十天,三个月)安居中,不允许安居者到界外过夜,.但有要紧的事情,一日不能回界,也有向人请假的方法以补救,叫受日出界(即是受到允可的假日出界)。但所说的事情,必须是佛法僧塔事,及父母檀越(施·主)召请受戒忏悔等缘,并瞻病求药问疑请法,如是诸事,才可酌量受日出界。若是破戒非法事的话,这不成正当的理由,受日无效,破安居。假设被父母兄姐至意留过日,或水陆道断,过了所受的期限,这不是安居者,故意拖延,佛言不失岁,成安居。但如果事情办完,应马上回界,不可于路上停留,等到受日期满,才按期销假。    ,
  受日法有三种:
  一、七日法:法,不用羯磨法,佛言从五众受,到他们各人的面前言:   
  “长老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受七日法。出界外,  为某事故,还来此中安居。白长老知。”三说即可,此属对首法,通二界。
  二、半月日法。
  三、一月日法,非别众法,须在大众僧前羯磨受日法,属僧法,局在作法界内行之。羯磨者如是白言;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比丘某甲受过七日法、十五日、一只日。出界外,为某事故,还来此中安居。白如是。”“大德僧听!比丘某甲受过七日法,十五日、一月日。出界外,  为某事故,还来此中安居,谁诸长老忍。僧听!比丘某甲受过七日法,十五日,一月日。出界外,  为某事故,还来此中安居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听比
  丘某甲受过七日法,十五日、一月日。出界外,  为某事故,还来此中安居者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乞求受日者应先告白所为的事情以后,“羯磨者如是自言。”十五日法、一月日法任甩一种,不得俱诵,以为可得四十五日受法。
  七、安居中遇有特殊难缘怎么办
  在安居中往往会遇到一些特殊的难缘,当遇到特殊难缘时怎么办呢?即有难移夏,佛在制定安居时,早巳想到有不可抗拒的特殊难缘的发生。因此,在《四分律》本中说:((……二难:一者,梵行者,本村妇、大童女,淫女,黄门,伏藏,皆因人来欲诱调比丘,恐为净行留难,二者,鬼神恶贼毒虫、恶兽,不得如意饮食医药及随意使人。我若住此,必为我命作留难,佛言听去。”即在安居中,如有生命的危险,或有破戒的威胁,或有破僧的可能者,均可自行出界离去。如被施主请去安居,假设亦有生命或梵行破戒的难缘,亦可自行离去,不算破夏。但离去以后,马上就得重新寻找安居的处所,若终日找不到,虽经宿,不为破夏。如不觅求,便破安居。
  如得新安居处,但立心止住,不必作法,以前的夏法随身,在新界安居处结成法后,如果先前的界难平息,也不得再返回去了。
  安居竟,比丘们有四事应作,就是自恣、解界、受衣等,因篇幅关系,就不再赘述了。
  八、大乘菩萨的安居法
  大乘菩萨的安居,与小乘的安居法,在某些方面是不一样的。大乘法注重心性的清净,无论你惰哪种法门,只要固定一个地点,克期取证,不沦出家在家,男女众,皆可参与,亦不一定在夏天,如小乘那么严格。例如《圆觉经》的大圆觉菩萨乘,就说明大乘安居的方法,兹抄录如下:
  “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有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若佛现在,当正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在之日。悬诸幡华,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衷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若经夏首,三月安居,  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一莱甲,踞菩萨乘,情寂兀行,同入清净,入相住持,以大圃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白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依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上文短短二百多字,把大乘安居的方式、仪则,目的,全部说得很清楚。虽然与小乘不同,但亦能通于小乘,或代替它。而大乘菩萨如有安居,可以惰大乘法门,但到小乘的三月安居时,亦可以代替小乘,惰大乘法门,不算违律。大小的不同,主要是大乘菩萨,重在心性的清净,只要能发菩提心,即可惰行,小乘声闻,重在境界清净,所以不能与比丘尼或在家人同住一起安居。小乘安居是向僧中白,依声闻住,大乘安居,于佛前白,韭依十方诸佛菩萨住,小乘安居的时间,律中制定,比丘们誓在必守,不得违背,大乘则不一定,只要有空,随时皆可以,虽然不安居,亦不违佛制。小乘只有犯戒时,才忏悔,大乘则不论犯戒不犯戒,于安居前,一定要先忏悔往生所造的恶业,让其清净,乞求佛菩萨加被,以免在惰行中,出现魔障。亦许中国比丘,所受的是菩萨戒,所传是大乘,所惰是大乘法门,故根本不行小乘安居。其实未必,假设你大小乘都不遵行,便算大乘安居,岂不是自欺欺人呢?
  另纵观中国所盛行的修行处所一一禅堂与念佛堂,每到一定的时间,都有大德长老主持,举行打佛七或禅七,亦可以看成安居的一种。因为只要固定场所,静住不移,按一定的时间,惰一种法门,克期取证的,都可看成是在安居。   
  在中国,无论大乘小乘都可实行,如从《圆觉经》所说,只要环境、时间许可,都应举行安居。九十天亦好,七天亦好,二十一天亦好只要你全力以赴,勇猛精进修行,无论何种法门,一定都有成绩,如一期不成,再来一期,何惧生死不了呢?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