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梁乃崇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自性与生死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自性生死   梁乃崇教授   时间:2002年7月20日(星期六) 地点: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校本部礼堂 主持:唐松章教授 纪录:廖堂顺 整理:王圣宗、汪满妹     「自性与生死」,自性指的是我们的心灵,生死指的是我们的生命状态。这个题目可以说是跨入了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身体,以及我们的物质环境。   ◎唯心?还是唯物?   我们在这个世界所碰到的问题,大概就是两种,一种是心,另一种就是物。我们可以把这个世界的任何东西分成这两类,我们如何去定义心与物?同时我们也知道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唯心论,一种是唯物论,到底是唯心论对,还是唯物论对?这是须要弄清楚的。当然讲唯心并不是没有物,而是说心是主体,物是附属体;如果讲唯物的话,物则是主体,而心是附属体。这样的两套说法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须要把它弄清楚,一旦弄清楚了,很多事情自然就解掉了;如果没有把它弄清楚,模模糊糊的,很多困惑就出现了。   我们先来看心是什么?一般来讲心是思维、是推理、是认知、是决断、是分析、是归纳、是演绎、是记忆、自我意识等等……。其实还有很多,譬如说慈悲心、嗔恨心、是非心等等。以上讲的这些都是心,但是这些心都有一个特质:不是很具体,比较抽象。譬如思维,我们只看到这两个字,但是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可以拿出来说明这个就是思维。物就不同,物指的就是物质、物体、物品等等,当然像房子是物,这个礼堂是物,大家坐的椅子也是物,这些物是很具体的,我们可以拿得出来,像我手上拿的这个麦克风也是物,非常具体的。所以物是非常具体的,让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可是「心」是什么呢?我们没有办法像「物」这么清楚拿出来,每一个「心」都是抽象的。所以了解到此,我们对心还是不够清楚。   ◎认知结构:能知/被知   只要有能知能觉,就一定有被知被觉;同样的有被知被觉,就一定有能知能觉(见图一)。譬如说我现在站在这里,大家看得见;我现在在说话,大家听得见;所以我就是你们的被知被觉,你们就是能知能觉,所以这个能知和被知就出现了。譬如说,我站在这里,你们很清楚知道我被你们看见,我这个人体是被看见的,那是不是要有一个能看者,不然你怎么会觉得这是被看见的呢?所以这个被看见是很清楚的一件事实,你很清楚的知道我站在这里,是被你看见的。所以只要有被知被觉就一定有能知能觉,能知与被知是同时存在,不能单独存在的,这是一个事实,是不须要证明的事实。   能知与被知互相间的对照关系就是我们的认知结构。像我们每天一醒来,只要眼睛一张开,就是处在这个认知结构的状态中。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逃出这个状态,除非你没有知觉。有人说,怎么证明我有能知?为什么这是一个事实?我立刻可以证明这个事实:如果我站在这里,你能看得见;我在讲话,你能听得见,那么你就一定有能知能觉。如果你没有能知能觉,那么我站在这里,你看不见;我讲话,你也听不见,因为你没有能知能觉,你怎么会看得见?你怎么会听得见?所以在座的各位每一个人都有能知能觉,这是很简单就可以证明的事实。我这样讲,大家都听得懂,也觉得很简单,深入下去,这个结构可以解决我们碰到的所有问题。   现在我试着用能知与被知来说明:心是什么?心就是「能知能觉」;物是什么?物就是「被知被觉」。这样子来分类的话,我们就可以很清楚解释:为什么物比较具体,因为物是被知被觉,被你看到,被你摸到,像这麦克风就被我抓住啦,所以它是非常具体地被知被觉;而心是能知能觉,纯粹的能知能觉是不可被知被觉的,所以「心」必定是抽象的,因为「心」不被知,它是能知。   ◎心、身、世界之结构——十二因缘   再从宇宙的结构来把「心」说得清楚一点:心、身、世界组合起来就是我们的宇宙。宇宙的结构说起来正好就是佛教的十二因缘。看图二,上面的部份就是心,中间的部份就是身,下面的部份指的就是这个世界,现在就来介绍十二因缘。   这十二因缘,大家先看到中间部份就是身,身的第一个是六入,六入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跟我们一般的了解完全是一致的。而眼、耳、鼻、舌、身、意的意根,指的是大脑以及神经系统,而不是意识,意根与意识是不同的东西。意根指的就是大脑神经系统,是物质化的身体;意识却是心,不是物质化的身体。而身还包含触受爱取,这些都是身体,为什么身体还要包含触受爱取呢?因为只有六根而没有触受爱取,这个身体是死的,如果这个身体是活的,可以运作的,有功能的,它就会有触受爱取。我们拿眼根来做比喻,把眼根当做一部摄影机,摄影机在使用的时候,它先要碰触(触)光线,碰触了以后要接受(受)这个光线,接受了这个光线以后,如果这个光线是它喜欢的就把它留下来,这就是取(取)。喜欢是爱(爱),不喜欢是恶(恶),不喜欢就把它舍掉(舍),眼根是有触受爱取的功能,其它的五根也是一样。所以这里指的是一个活的、有功能的身体。   当取了以后才有这个世界,这个有的世界就生出来了,像这个讲台、这个礼堂就是一个「有」的世界,我们眼睛一看,手一摸,脚一踏,就是触受爱取,而生了这个「有」的世界,「有」的世界就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用佛法的话来讲就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就组成了物质世界,所以这物质的环境就出来了。有了这物质环境以后,再生出生命世界,有了生命以后,这个生命就会老死,所以又有生老病死的生物世界。所以我们的身体一出来以后就有生老病死,而这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就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环境。   到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地方:取与有之间就是身体和世界之间的界线。但是科学观点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即使没有我们的身体,没有人类,这个世界还是在这里,它是不变的,它本来就在这里,而且它是什么样子已经定形了,这就是世界客观存在的理论。可是十二因缘的看法不同(见图三),它认为这个世界是我们的六根「取」出来的,这个世界是透过我们的六根而建立起来的,这与科学的观点是有非常大的差别。到底那一个对呢?现在我试着证明佛法的十二因缘是对的。   佛法的十二因缘认为「有」这个物质世界和生老死的生物世界都是虚幻的梦境。虽然我们认为物质都很实在,像讲台很实在,踏也踏不破它,但是佛法却认为它是虚幻的世界,为什么会这样子看呢?我又为什么要说它是对的呢?因为这个世界会是这个样子,是依六根的构造和功能而生的,我们六根的构造和功能如果改变了,这个世界就跟着改变,所以它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依六根而存在。我举一个例子,我问这个世界到底是彩色的还是黑白的?如果这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话,它若是彩色的就应该永远都是彩色的,它若是黑白的就应该永远都是黑白的,不应该随着色盲与否而有所改变。但事实上不是如此,如果我们所有的人都是色盲,这个世界就是黑白的;如果我们没有色盲,这个世界就变成彩色的。所以它是彩色或是黑白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依六根的性能来决定的。再举个例子,我们人类发明了很多仪器,在十二因缘来看,所有的仪器都是加装在取与有之间。譬如说眼根,我们在取与有之间加装显微镜或望远镜,加装了以后,所看见的「有」这个物质世界和生物世界就改变了,本来没有的东西也都跑出来了,所以这个世界是客观存在还是非客观存在?已经很明显是非客观存在了。所以我会认为佛法十二因缘讲的是对的,这个世界是被创造出来的,是幻化出来的,是透过六根所幻化的。像猫和狗与我们住在同一个地方,但是它们所看见的世界就跟我们不一样,这就是佛法为什么要说「世界是六根所幻化出来的原因」。   讲到这里,我们再回到心这个部份。心是什么?心分成名色、识、行、无明。那名色是什么?名色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名即法,色即色声香味触。「有」的那个层次也有色声香味触法,但属外六尘;而在名色这里则是内六尘。外六尘是透过六根所测量的;名色的内六尘不是由六根所测量,而是被识所测量的。   我们先来证明大家都有名色、和识,怎么证明?我站在这里被你们的眼根看见了,所以我是在十二因缘的「有」这里;现在请大家把眼睛闭起来,不用眼根,在你们心里是不是还有我的影像?是的话,闭起眼睛看到我的影像就不在「有」这里,而是在「名色」这里,「名色」是被你们的「识」所看见。「识」有六识:眼耳鼻舌身意。所以每一个人都有名色,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做梦,做梦的时候眼睛是闭起来的,也就是六根休息了不用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影像、那么多故事呢?这些故事都在名色,都在识这里。这个部份的世界是不同的,是非常丰富的,它自成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今天早上第一场李教授演讲里边讲到许多事情都是名色世界的景观,那么我们自己为什么没有那么丰富的名色?因为你的名色世界只打开一点点,没有开得很大,但是每一个人都有名色,像眼睛闭起来仍可以看到我的影像,这就已经证明你有名色,只是多少的问题而已,有特异功能的人这个地方特别丰富。「识」就是认识,「行」是第七识,「无明」就是第八识,这是佛教唯识学的分类法。现在的心理学有没有谈到这些东西呢?有的,大约「行」的一半到「名色」这里就是意识,「行」的上半段到「无明」这里是潜意识,分得比较简单,但是意思还是很相近。为什么叫潜意识?潜就是不知道,经过研究以后才晓得有这东西,因为不自觉,所以叫做潜意识。而无明呢?就是不明白不清楚,隐藏的立场和假设,意思和潜意识类似。而行呢?行代表抽象的逻辑原理、时间和意志力,所以由无明、行、识和名色整个组合起来就是心。但是这样还不够,还要加上本明。本明又称自性或本来面目或佛性。所以从本明、行、识到名色才是完整的心,通常不讲本明,但不讲出来的「本明」才是心的真正主角。   ◎十二因缘与能知被知的关系   知道了十二因缘以后,心与身的界线在名色与六入之间,身体和世界的界线在取与有之间,心的部份称它为心灵或灵魂或心都可以,但是一定要包括本明,又不方便明讲,这是比较困难的地方。   能知与被知的观点可以用十二因缘来了解:像现在我的手拿住麦克风,麦克风被拿,能拿的是我的手,这能拿与被拿的关系,在十二因缘来讲,界线就划在「取」「有」之间(见图四(a)),能拿是我的身体,被拿的是物体,物体在「有」这里,所以从取以上都是能知,从有以下都是被知。我们再来问另外一个问题,假如大家把眼睛闭起来,心里面能不能感觉自己的身体?如果感觉了,这个身体是被我感觉的,这时候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就应该划在名色与六入之间,名色以上是能知,六入以下是被知(见图四(b))。由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知道能知与被知的界线是可以移动的,所以很多东西可以成为能知,但在某种条件之下它又可能会变成被知。如果界线移到行与无明之间(见图四(c)),要做到这样,以佛法来讲这个人的修行程度要很高,即行以下都可以被他知道,再进一步,将界线移到本明与无明之间,则修行程度又更高,至少是开悟的人了,无明以下的十二因缘全部都可以被他了如指掌(见图四(d)),只有本明没有办法被知道,本明能不能再被知,因为本明是纯粹的能知,没有一点点被知的成份(见图四(e))。本明就是佛性、自性,大家回想一下,佛法讲自性是空性,因为它不能被知道,当然就空了,佛法讲那么多空,就是在表达纯粹的能知有不可被知的性质,但是它是能知,所有一切被知都是靠它才被知道,它是所有一切能知的根本。   所有的物质都是被知,而且是存粹的被知,身体(六入、触、受、爱、取)和识心(无明、行、识、名色)有时候是能知,又有时候是被知,所以身体和识心是能知与被知的混和区,他们成为能知的时候必须与本明在同一边,所以本明是能知的根本,一切都是被本明所知。   ◎主动权在能知,还是被知?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能知与被知这样的认知结构当中,事实就是这样,那么主动权在被知还是在能知?其实这个问题一问大家就知道答案,主动权一定在能知这一边,已经不须要再解释了,而被知这一边是没有主动权的,相对于能知而言,它是没有主动权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个讲台,我踩它而不会抗议的原因,因为它没有能知,它是被知,物体是纯粹的被知,没有主动权当然不会抗议;如果我踩各位一脚,你就会骂我,反击我,为什么?因为你有能知,你就有主动权,所以你会反抗,所以主动权就在能知这里。我们最有主动权的是本明,他是主动权中的主动权。物质、物体这些都是纯粹的被知,它很具体也很实在,但是它没有主动权。问题就来了,我们经常把生活的重心放在财富、名誉、地位、身分等等这些纯粹的被知上,却把自己的能知能觉忘记了,这样你就丧失了主动权,跟着这些纯粹的被知轮转生死,忧愁苦恼——这是丧失主动权的结果!   ◎心灵(灵魂)、自性是主动者,是存在的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属于心灵(灵魂)或自性的这个部份,他们是主动者,他们是存在的。心灵从名色、识、行、无明到本明,但是只有本明才是自性,如果说心灵是主动者,那自性是主动者中的主动者,是终极的主动者,他是抽象的,但是他存在。讲到这里我们已经把什么是自性指出来了,自性是本明,他是一种不能被知的能知,他是纯粹的能知。   因为本明(纯粹的能知)是不可被知的,所以不可被分别,因此本明是无分别的。因为是无分别的,所以是不生不灭的,因此本明是没有生死的,没有生死的本明是每一个人都有的,那个才是你真正的自己,是你真正的主体,其他的部份都不是你真正的主体。   ◎何谓生?何谓死?   什么是生?什么是死?用十二因缘图五来看的话,名色以上与六入以下这两个部份交界的地方断了关系就是死,因为一断开,六入这个身体就会坏掉了,就是死,这是大家对死的定义。事实上,断开和接起来,还有接得好与接不好的情况,很多人在走入死亡过程时,他的身体半身不遂,或耳朵听不见,或手脚不灵活不能动等等……,其实是表示名色与六入已经接得不好了;如果接好,病状就消失了。我们常常以为耳聋、眼盲或半身不遂是他的身体器官坏了,实际上有部分不是身体器官坏了,是名色和六入之间的衔接不好,而产生这种毛病。这时中国的针炙就很有用,针炙一下病就好了,难道是针灸把断掉的神经接好了吗?不是,而是把名色和六入的衔接接好了。那么名色和六入的衔接是什么东西呢?这衔接是很复杂的,中医或练功的人说的奇经八脉与穴道就是衔接器,佛法密宗的三脉五轮也是衔接器,所以我们想要健身,只要把衔接器衔接得好一点,身体就会健康。死亡就是这些衔接器和肉体断开了,断开以后,灵魂(心灵)独立于身体之外,是活的,真正的自己是灵魂,不是身体,六入以下就像是衣服,是可以脱掉的。如果我们对生死的了解是这样,那么死又有何惧?我从没看过有任何一个人,把旧车换新车会哭哭啼啼的!因为不了解是换新车,以为身体坏掉了一切就没有了,其实不是这样的,你的真身、你的灵魂完全无伤,死亡是另一个新旅程的开始。   超度的意义   遇有亲友去世,超度或助念对他们有用吗?有用。最有用的是修超度法的人(或助念的人)的心意,不是贡品,不是纸钱,不是蜡烛,不是仪式,真正有用的是人的心意。心意在十二因缘的心灵这个部份,若你有纯净的善意要帮助他,要给他幸福,他就能收到幸福。因为他已经没有身体,所以物质对他来讲已经不存在了,他不需要物质的东西,他需要的是心灵部分(名色、识、行、无明、本明)的心意,你给了他心意,他心中的困惑就解了,他因此得到帮助。所以亲人去世,最好是有亲人专心诚意的把善心回向给他,他就会得到好处。也许有人会问,这样还需要贡品吗?中元普度准备那么多贡品做什么?贡品还是有需要的,贡品不是给往生的人,而是给活人看的,因为活着的人需要依靠贡品,才能将心意诱发出来,没有贡品他的心意是启发不出来的。当然修行好的人不需要贡品,他的心意也可以发出来——能观想的人才可以不要贡品或极少的贡品就够了。所以心意才是重点,当我们了解了以后,超度或助念就不是难题了。   ◎佛教的大生与大死   刚才讲的生死是一般众生所谓的生与死,接下来,我们来讲佛教的大死,大死是什么?大死就是涅槃,一般众生的死是六入以下这个部份死掉、坏掉了,而六入以上还是完好的,这样对佛教来讲还没有死透,佛教主张要死透,是从名色识行无明全部都要死透透,只剩下本明,这就是大死,也叫涅槃。而涅槃大死之后,才可以大生,大生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又从本明这里出来到无明以下这里来遨游,自由的遨游,这就叫「出菩提路」,取了涅槃以后再出来就叫出菩提路,能够自由的来往,这才叫「如来」,佛有一个尊号就叫「如来」,意思就是来去自由。佛还有一个尊号叫「善逝」,善逝就是大死,很会死,死透透,才能取涅槃。因为能够这样大死之后再大生,才叫成佛了,所以对他来讲没有生死问题,生死对他来讲已经无阻碍了,这样子才叫「了生脱死」,这个就做到了「入涅槃门」和「出菩提路」,这就是佛的境界。   ◎人生的目的就是要悟本来面目,修行成道   我们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人生的目的就是要完成佛教的大死与大生,你要完成这个目的,先要悟本来面目才有机会,也就是破无明而证入本明,然后你才能够修行成道——也就是自度度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到了这个时候,所有一切生死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而大家觉得很稀奇的高智能的灵界神通人士,他们可能就是成道者之一,所以他们不在一切处又在一切处——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的目标。人生的目的不是要大家混吃混喝,大家已经混吃混喝太久了,那么为什么会混那么久?主要就是因为没有看清楚自己已经陷在被知的范围中,所以没有能力从被知的范围中跳出来。因此我们一定要去体会什么是能知能觉,而我刚才也证明每一个人都有能知能觉,在座的各位都有能知能觉,所以每一个人都能修行成道。佛说:众生都是未来佛。就是说将来每一个人都要成佛,只不过现在还没有成,差别只是这样而已。   ◎结论   第一、心为主,物为附。物是附属品,不要弄错,一弄错就颠倒,就会轮回生死。第二、灵魂是存在的。不能因为你看不见它就认为它不存在,它是能看不是被看,当然看不见,只要你看得见东西,就证明你有灵魂。灵魂它不能被看见,它不能被知道,但是它是能看能知的根本。第三、每个人的自性是主人中的主人,也就是主体中的主体。你有自性,你体悟了自性,你就拥有了一切。所有被知的东西都不重要了,因为它是能知的附属品,它没有主动权,主动权在能知的自性这里。第四、修行成道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修行成道并不是老年人的责任,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责任,我们之所以有这个世界有这个人身,为的是什么?为的是修行成道,宇宙提供一个修行场所让我们来锻炼,锻炼得不好,就长长久久、生生世世不断地在这里锻炼,到那一天你开悟了,你就找到解脱之道。   问一:菩萨是死到十二因缘的那一个层次? 答:菩萨有很多程度,程度不同,熄灭的层次也不一样。如果能够把无明都熄灭掉了,那就是破了无明,这样子就算是开悟了,如果把所有的无明都清除掉了,那么他就已经证得果位了,通常到这样的程度差不多是八地菩萨以上。   问二:「法尔如是」是什么意思?此处之法与色声香味触法的法意思是否相同? 答:法尔如是通常指的都是本明、佛性、自性、菩提心,这个部份本来就是这样,你改变不了它,它也不会改变,所以这个层次我们才说是法尔如是。   第二个问题,这个地方是诠释上的问题,我们对佛法还要有一个了解,佛法讲的东西都是像全相摄影的底片(holograph),所以它讲的任何一个部份都包含全部,就像全相摄影的底片,如果摄影的底片切一半,投射出来的还是全体的影像,甚至于只取底片一个小角,投射出来的还是全体,不会像普通的影片切了一半就是一半影像而已。佛法都是全相摄影,所以很多经典像金刚经只要讲金刚经当中的一个偈子或一句话,功德就大得不得了,为什么?因为那一句话就是全部的金刚经,这就是全相摄影。   问三:依教授对佛法的了解为基础,请比较*轮功与慈济会有何同或不同的地方?两者同会困扰很多人,不是吗?   答:它们两个名字不同,你有智慧的话,就不会被困扰,当你没有智慧时,没有*轮功或慈济会同样会困扰你,重要的是要你有智慧。   问四:本明等于上帝或神明万能是不是?   答:没有办法等,因本明它一被写出来就都不对,本明只要一写它一讲它,那个就不是真的。真的在那里?真的在能写、能想那里。   问五:请问每个人若能预知何时往生及在什么状况走,就可以安排妥当家人,也较不意外不悲伤,有可能吗?否则像白发人送黑发人怎能不悲伤?   答:要悲伤就去悲伤,并不是说悲伤时要勉强不去悲伤;但是如果你不悲伤时,也不须勉强去悲伤。这是你做得到做不到的问题,我刚才那样讲说不必悲伤并不是说你不可悲伤,而是说你的能力若做到了,你自动就不会悲伤的。   问六:何谓空无?何谓真空妙有?请诠释「无所住而生其心」? 答:这个问题太大了我没有办法全部回答。空无指的是佛性的性质,是来描绘佛性的,而真空生妙有就是从佛性那种空性当中,生出有相的「有」,怎么生出来?你只要从本明那里透过无明一路下来,这个世界就生出来了,所以如果你真的会修行的话,这个心摄回来的时候,这个世界就不见了。这是你做得到做不到的问题,做得到,它就是不见了;你心一放,它又出来了,这些只是一剎那间的事情。何谓「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问题请看「金刚经现代直解」这本书。   问七:佛说:人身难得。但最近西方轮回转世及催眠追溯前生的研究,似乎都是人一再生而为人的来此世间学习,到底这两者中何者较为正确?   答:这没有正不正确的问题,事实上很多人一再重复的再来,因为他留级了,重修人身这门功课,如果你找到了修行解脱的方法,那就不会再重来,即使你再来也是来玩的,是乘愿再来普度众生的(这个是说给众生听的,他们自己听的话是来玩的)。   问八:本明与无明,是一还是二? 答:这是两个不同的阶段,但是无明是从本明生出来的。   问九:请问何谓能所双泯、三轮体空? 答:我们没有把能知这个部份讲得透彻,能所双泯指的是「所」要灭掉,大家没问题,但能知为什么也要泯灭掉?因为你已经给了它一个名称,它已经是被知,所以就必须把它泯掉,如果它不是被知的,就不须要把它泯掉,你能够把它泯掉的只有落在被知的部分。   问十:梁教授所说的能知与被知是两件事或一体的两面? 答:可以说是一体的两面,两者没有办法单独存在,一定是并存的。   问十一:植物人的灵魂在那里?是被遗失或是被禁锢? 答:应该说是心灵的部份跟他的六入身体部份没有衔接得好,衔接得非常脆弱,但是还是连了一点点,没有断掉,所以才会变成植物人。   问十二:请问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老师有能知被知的能力,学生也有能知被知的能力,学生如何被教成能知?   答:这个问题本身有点问题,应该这么说:老师有能知,他的能知可以知道被知,不是被知的能力,学生也有能知,他的能知也有知道被知的能力,这样讲就通了。学生不是被教成能知,而是老师怎么样教导他的学生恢复能知,这个能知不是被教出来的,能知只能被启发,因为能知这个东西学生本来就有,自己不要把自己的能知埋没,如此而已,能够把自己的能知埋没的就是你自己的能知,不要做这样子的蠢事就可以恢复能知。   问十三:梁教授说车旧了可以换新车,人死了没地方可去是不是等于没新车可换?如果没地方去怎么办?要去那里?   答:如果没地方可去,你是死不了的,如果你死掉了就是有地方可去。所以不用担这个心,而你要担心的是换了一部烂车怎么办?那怎么样算是换了一部好车?能上天堂就是换了好车。怎么样才可能上天堂呢?只要多做好事,不要做坏事,就会上天堂,所以换新车也不难。   问十四:请问菩萨与佛有何区别? 答:十三地菩萨就是佛,十二地菩萨称为妙觉,十一地菩萨称为等觉(等觉就是同等于佛的意思),十地以下就叫菩萨。   问十五:中元普度,法师说可以看到第三世界灵界在吃东西,真实否? 答:会吃东西,会吃名色里的食物,也就是我们的心意。   问十六:何谓真空妙有? 答:就是无中生有。大家不要以为很奇怪,宇宙论霹雳说就是无中生有,这也就是科学上的无中生有。   问十七:请问有能知与被知,那有没有无知? 答:有。我们休息的时候就是无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睡眠的原因,因为能知要休息,在休息的某一个状况下就是无知。   问十八:请问何谓活佛? 答:就是活的佛,只是他还有人身,但是他的修行已经达到佛的水准。   问十九: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皈依? 答:皈依就是悟本来面目,你能够破无明证入本明,悟本来面目,就是皈依。   问二十:请问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二千多年,那它现在在那里? 答:它就在涅槃的常寂光土。其实讲这个都是废话,因为常寂光土没有被知,你没有办法说它在那里,时空对它而言都没有意义。   问二十一:除了助念外,有没有其它的方式表达心意? 答:有。表达心意有很多方式,助念只是其中之一。   问二十二:请问什么是能所合一,即止即观? 答:就是中观。   问二十三:请教平日应如何修行才能成道? 答:每年都来参加圆智学会的活动。   问二十四:佛性是不被知但存在,是主体,佛性是否不被皈依、不能说? 答:对。不能被说,说出来都不是真的。   问二十五:请问不被具相皈依的任何宗教……佛性是否最后连说佛都不能完全? 答:是。佛这个字也是一个符号,它是一种信息,是名色当中的一个名,被说出来的一个名字。   问二十六:因为佛性就是本明,请问皈依是否就是寻找本明的过程呢? 答:对。就是这样。   问二十七:现在大家都说皈依很重要,该如何理解皈依的意义? 答:皈依就是皈依你自己,即去体悟自己的本来面目,悟本来面目就是皈依。   问二十八:皈依是有一个师父带领修行……修行的真义是无量无明无相,是不是?最后也舍了这个师父才是究竟?真正的佛在那里?   答:被知的都要舍,不管是你的佛或是你的师父,因为你的师父或是你的佛都是被知的。真正的佛在能知这一边,真正体会能知才是皈依。那被知的师父有没有作用?当然有,被知的师父可以帮助你去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问二十九:皈依谁?是否也是十二因缘的定义? 答:皈依谁就是皈依能知,就是去体会本来面目,这是可以的。   问三十:是否和心所认同的师父才会有心学习的动机并对应呢?这是不是也是因缘开启? 答:我们学习的时候是要有因缘的,而我们能够听到真正的佛法(正法)同时又听到正好自己可以听得懂的佛法,这个是要有机缘的,那么这个机缘也不能勉强,来的时候它就来,像今天大家来这里听演讲,显示你们都有了机缘;其实只要你真心想要学的话,你就会有机缘。   问三十一:现在坊间流行很多特异功能人士替人医病,像隔空开药治病,每次数千元至百万不等,这些人若标榜特异功能改变别人生老病死的业,他们是否也得标榜他们要特别有心意,他们的特异功能才有效的医病呢?   答:特异功能是可以有医病的功能,这些病之所以可以医好,因为刚才我也提过,不只是特异功能,没有特异功能也可治病。像美国有些牧师在电视上布道,来了一大堆人,大家祈祷,牧师手一挥,那些坐在轮椅上的人就能站起来,耳朵聋的人就听得见,眼睛瞎的人就看得到,为什么他能做到?就是因为身体有病的人大部份的原因是六入和名色之间衔接不好,用宗教的祈祷专注就可以让这个地方衔接好,病就没有了,所以并不是什么特异功能,这是一个技巧。   问三十二:特异功能或现在流行坊间的医学是否也是心理作用的一种医疗呢? 答:我认为是。   问三十三:若是医生用心理作用就能有效解决心理疾病,那么自己有病是否可以自己调整心就不用吃药了?   答:是啊!自己好好修行,自己就把自己调理好了,把名色和六入之间衔接好,你就健康了。   问三十四:物质世界既是被知被幻化出来的,为何每个人幻化出来的世界都一样,例如山河大地大家所看到的都一样?   答:因为我们六根的构造性能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一样的,所以幻化出来的世界大部份都一样。   问三十五:老子之道如何解?与佛法是否相通?天之道与人之道是否有程度高低之不同?请解释离幻即觉?何谓幻?如何辨识?如何觉?   答:是有相通之处,然而天之道与人之道当然是有程度高低之分。什么是幻?被知就是幻,被你知道就是幻,所以非常容易辨识。如何觉?你能够知道这是被知的就是觉,你看到被知的东西却不知道它是被知的,那就是没有觉。   问三十六:捕蝇草有没有能知? 答:植物,我通常讲它们有能知,但不像动物是固定在身体里面,植物的心灵部份是游走的,不固定,通常我们没有把它列入植物一类,而称他们为花神、草神、树神,独立于植物之外。   问三十七:轮回如何证实存在? 答:你看见的生生死死就是轮回,起起灭灭就是轮回,像汇率股票涨涨跌跌也是轮回。   问三十八:诵经或办法会能消业障的说法,请问梁教授的观点如何?也是心意吗? 答:跟心意有关,还有比心意更多的东西。   问三十九:专心修行成道与做一个积极生活追求专业精进的社会人士是否有冲突? 答:没有冲突,可以完全一致。但有一个条件就是要采用菩萨大乘的修行法。如果采用小乘佛法的修行方式就会有冲突。   问四十:请问若碰到佛缘未到的人,如何对待? 答:等待。   问四十一:所谓佛度有缘人,我先生及儿子佛缘未到,我要继续等吗? 答:对。这是不能勉强的,因为你要教他,他还没准备好是没有用的。要让他准备好才行。   问四十二:我刚才没听清楚涅槃与十二因缘的关系,请再讲一遍好吗? 答:(大家哄堂大笑…)涅槃就是证入本明,把十二因缘都灭掉。   问四十三:人在临终前的意识要如何处理?若临终意识昏迷,潜意识是否可为自己做主? 答:不须要处理。因为他的意识是很清楚的,只是旁人以为不清楚,所以他意识昏迷时潜意识是否可以自己做主?没有这个问题,他们自己很清楚。   问四十五:请问不能盘腿可以修定吗?可现性吗? 答:能。不须要盘腿的,因为真正修定不是肉体,是心。   问四十六:请教一下,反物质是什么? 答:这是物理上的问题,它的性质跟现在的物质相反。像我们的物质,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反物质则电子带正电,原子核带负电,两者相反。物质和反物质不可碰在一起,碰在一起就爆炸就放出能量,这个问题交给佛学与科学研讨会,不须要烦恼。     陈国镇教授补充:   刚才有人问,在我的DM里最后壹张,体悟生命永恒,佛性无限。是否可进一步解释为什么生命不是有限?那佛性又是什么东西?请举例说明佛性无限,好吗?   答:生命与心灵起冲突,心生不满,为什么不满?就是梁教授讲的,因为是被知的东西。一旦是被知就有许多限制,所以就会继续追求没有限制的东西,那就是回到本明。回到本明已经没有时空,没有限制,所以就是永恒,永恒性是无所不在,无所不有,生命是永恒,这里的生命其实已经不太能讲,没有办法想象成一般的生命,在那个地方没有任何的限制,所以它有无限的自由。既然有无限的自由度,就是无限的东西,就是梁教授讲的回到本明,回到本明就是永恒,那才有无限的可能,无限的Power的意思。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