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梁乃崇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十二因缘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十二因缘(一)

梁乃崇教授

今天讲佛法的「十二因缘」,我们先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有「潜意识」、「意识」、「感官」,和感官所面对的「现象」,现代的心理学是这样分的(见图一)。

「潜意识」简单说来即潜伏在下面的意识,代表我们所不知道的心灵层面,经催眠才能发现这个层面。「意识」则代表我们所知道的部份。「感官」就是感觉器官,指眼、耳、鼻、舌、身、意。「现象」则是感官所面对的对象,也就是我们这个世界——这样的结构和我现在要讲的「十二因缘」是有关系的。

通常我们是透过感官,才认识现象的。

现在我来问一个问题:比如这枝笔,大家都看到了吧?各位请把眼睛闭起来!你是否仍然看见这枝笔,并且是在原来这个位置,是吧?现在我就要问:你眼睛闭起来以后所见的「那枝笔」,和我手中的这枝笔是同一个吗?

这是两种状况,然而我们常以为是同一个东西;事实上,当我们把眼睛闭起来,没有透过眼睛去看,可是却仍旧看见有一枝笔存在。那么,「那枝笔」是什么?这是个问题,但心理学并没有深入检讨。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问题:如果你站在镜子前面看你自己,就会看到有一个人在镜子里头,心里面纵然晓得那是假的,可是你看见「他」的时候是很实在的,就如同你看旁边其他的东西一样。其间的差异是——外面的东西可以用手摸到,而镜子里面的东西却摸不到;你去镜子后面看看,也没有东西。虽然镜子后面并没有东西,可是在镜子前面一看,就觉得镜子里面似乎有一个空间、有一个景象、有一个世界一般。

现在我就要问:镜子里头的景象究竟是什么?

一旦反省后,就会发现:我们心里面好像另外有一个世界。像刚才镜子的例子,大家通常会认为「摸不到的就是假的」,只要一句「假的!」,就以为不是问题了,而不再去探究。

但若实际深入推究,我们所看见的东西,有很多是手探触不到的,那么是不是都是假的呢?比如说太阳、月亮、星星,根本就是我们无法摸到的。反过来说,即使是用手摸到才叫做「真的」,也与用眼睛去看有相同的问题。所以如果镜子里面的相是虚妄的,那么就会衍生出:恐怕这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也都是虚妄的,你没办法确定它们不是虚假的。

以上我想要说明的是:我们所看见的「尘相」,是外在的一种客观的存在呢?还是你心里所造的呢?这是需要认真探究的问题。

当我们了解这个问题以后,就再来看看另外一套心理学,比先前讲的更为精细。这套心理学就是佛家的「十二因缘」,它是: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包括「恶」),「爱」缘「取」(包括「舍」),「取」缘「有」,然后以下缘出「生」(包括「忧悲苦恼」),最后会缘出「老死」(包括「病」),这就是「十二因缘」(见第七页,图二)。

我们之所以会「老死」,是因为有「生」;而「生」是来自于「有」;「有」这个世界,又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是从「取」来的;「取」又是从「爱(恶)」来的;「爱(恶)」又从「受」生;「受」又从「触」生;「触」从「六入」生;「六入」从「名色」生;「名色」从「识」生;「识」从「行」生;「行」又从「无明」生。

现在我们从图三(请参阅第九页)的上面讲下来。「无明」之前就是「本明」,也就是「本来面目」。「本明」一糊涂,就是「无明」。「无明」对我们来讲,相当于第八识,「行」就是第七识,「识」就是第六识。「无明」就是「本明」这么一糊涂、一迷、一暗、一昏而生 ,所以叫「无明」,也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又称「种子识」。

由「无明」(第八识)生出了第七识,也就是「行」。「行」是什么呢?它不是单独的一个念,至少是三个念所组合成的,又让你感觉生出一个新的念来。比如「时间」,时间是由三个第八识的念所组成,让人产生过去、现在、未来这样一个先后的秩序,这个先后秩序的感觉就是「时间」,「时间」属于「行」。

如果要比喻,「无明」这个第八识的念相当于原子,「行」则相当于简单的分子。例如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所组成的;一旦组成水分子,它的性质就不同于原子了。

由「行」可以生成其他更复杂的概念,比如分子可以组成一株植物、一个器官,其组织、结构都很复杂,如此形成的概念就是「识」。「识」里面又可详细分成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即眼有眼识,耳有耳识……构造就更复杂了。「识」有认识、认知的意思,它的特征就是「能认知」,我们认知的作用就在「识」这里。

如果不要细分,第八识、第七识和第六识统称为「识」;若要细分,把这「识」的抽象部份取出来,就成了「行」;再把「行」更抽象的部份取出来,就是「无明」。所以现代心理学上的意识相当于「识」,而潜意识就差不多是「行」。而「无明」属于宗教所说的灵魂,已经超出心理学研究的范围。

至于「识」,它一认知的时候,就认知了「名色」。「名」指「名称」,但是这里的「色」不只是色而已,应该还包括了声、香、味、触、法。其实还不只这些,像数学的「数」也在「名色」这里。所以这个地方只不过举一个「名色」做代表,其实是有很多东西的。「识」可以认识这些东西,即「识」缘生出「名色」。

「名色」以后才生出「六入」。「六入」是什么?就是「六根」(狭义的),相当于现代心理学的「感官」,也就是这个地方才是「身体」。所以大家要注意:是先有「名色」,才生出「身体」的;有了「身体」以后,才有「触」、「受」。

「触」、「受」指的是什么?就是「感官」与「现象」接触之后再接受。因为「六入」就像是仪器,像眼睛就是一种仪器,它会生出「触」、「受」,就是和有形像的讯号接触再接受。六根通通有触受。简单来讲,「触」和「受」可以当作一个;而分成两个阶段来说也可以。

有「受」以后就会生出「爱」和「恶」,即喜欢或者不喜欢,因此就有要或不要,这就是「取」和「舍」;一有取舍,就会生出「有」,「有」的世界就生出来了,「生」、「老(病)死」也就跟着来了,而所谓的「尘相」就在这里(见图三)。

我认为我们所看见的东西都属于「尘相」或「现象」,透过感官,我们所看见的就是这些。而「十二因缘」只不过把感官的这些步骤讲得更仔细。所以「尘相」对应心理学所说的「现象」,而「感官」就对应「六入」(见第十二页,图四)。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心理学没有「名色」这部分,可是「十二因缘」里面却有「名色」。我们一般都以为「名色」就是「尘相」,其实不是!「名色」不是「尘相」。所谓的「尘相」,是要透过「六根」(即「六入」)以后才有,而「名色」根本还没有透过六根就已经有了,大家闭着眼睛就知道有的,这就是所谓的「心相」。

一般人都会想:「名色」怎么会在「六入」之上呢?它应该在「六入」之下嘛!但事实上它确实是在「六入」之上,你试验一下马上就知道。这就显示出「十二因缘」高明的地方,它把心理现象解释得更清楚详尽。

所以从这里就很明显地可以看出来:「十二因缘」的心理结构是比较正确的。我们透过六根所看到的属于「尘相」;另外还有一些相则属于「名色」,这是在六根之前,六根还没有的时候,它就先有了。是谁来认知「名色」呢?是由「识」来认知的。而「名色」与「尘相」之间,正好透过六根(六入)做了一个对应,而互相存在。

我们知道「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触」,「触」生「受」,「受」生「爱(恶)」,「爱(恶)」生「取(舍)」,「取(舍)」生「有」,所以尘相可说是从「名色」生出来的。

好,这种情况就应了一句什么话呢?基督教说:上帝创造人类!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所造的。而由「十二因缘」来看,我们人是按照什么造的呢?是按照自己的「名色」所造,我们的「六入」和世界就是依自己的「名色」所造的。

以上就是「十二因缘」的构造。而这十二因缘,一个生一个,一下子都生出来了。这并不是一种理论,实际上我们心灵就是这样生的。

我以前曾讲过「受」生「爱」的例子,那是非常强烈而真实的。现在的人并不是没有爱心啊!他们是有爱心的,可是却很容易变成「取」、「有」。所以为什么「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就因为一般人很容易一下子从「爱」就滚落到「取」、「有」这里,最后就是要占有,一占有以后,就落到下面忧悲苦恼、生老病死这里来了。

此外,一般人会分不清楚,常常把「爱(恶)」当作心灵。事实上在「十二因缘」里,「爱(恶)」不属心灵层面,「六入」以上才算心灵,「六入」以下属于感官和现象,所以在这个地方有混淆之处——也就是真正身心分界的地方是「名色」和「六入」。「六入」以下都属身体,以上才是心灵。

我们再来谈一些心灵上的情况。有些人有灵魂出窍的经验,灵魂离开身体以后,看到自己的身体躺在那里——这种经验似乎很神秘,其实只是「名色」及其以上的部分离开了「六入」,如此而已。而「死」是什么状况呢?「死」就是「六入」以下的东西坏掉了,可是「名色」以上的东西还存在。所以一个人去世了,也就是「六入」这一部分他不要了或不能用了。

大家也许曾在电视上看过一些人叙述曾经短暂死亡的经验:医生忙着为他的身体做电击或是人工呼吸,而他却没感觉,因为他的灵魂飘在天花板上看他们在下面忙来忙去。这就是「六入」以上的部份离开了他的「六入」,但他照样有认知,所以他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一样,因为他照样有他的世界。

我再举个例子,有些人会看到或梦到 华藏祖师来了,跟他讲话或做什么。 华藏祖师让你看到了,那是属于他的「名色」部分。你在梦中看到,是不用透过「六入」,直接就认识到了,这是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的经验。

再者,大家修行的时候,比如说「观想」,常常会有一种经验:能看见一些东西,什么光啦!或者明点啦!但又好像不是透过眼睛看见的,可是又觉得和透过肉眼来看没有什么不一样。其实观想并不是用肉眼去看,而是「识」在看「名色」的变化。

所以 诺那祖师说:「观想要心中有相」。所谓「心中有相」就是心中要有「名色」,要观就容易了,你一观,就出来了。这种由眼识的看和透过肉眼的看是不太一样的,很多人都可以体会。

一旦了解了「名色」以后,你要观想的话,怎么观呢?就是把习惯用肉眼看东西的这份执着放弃。若要观想成功,对于眼睛不要那么执着!要放松!也就是不用肉眼看,只在「眼识」上努力,如此另外一种看的能力会出来,能看的东西就是「名色」。所以对于六根不要那么固执,一旦不那么固执的时候,观想就容易成功了。

因此,我们看东西、听声音,或是触、受,都可能有「名色」这个层次的景象会被你认识、被你知道。如果你坚持一定要透过眼睛看到,或者透过耳朵听见,才算观出来,观想就会变得很困难了。因为这个时候一定要在「六入」这边起了变化,才能生出来。但如果你能跳过「六入」,就很容易观想。

而这时候的看是什么呢?就是「识」在看,也就是「识」在认知,并没有透过六根。当然你也可以透过六根来看,让它们两个不二,也就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使两种情形一致。能做到这一步,你的现实世界,也就是透过六根所认识的世界,就会随着你的观想起变化,别人也就会认为你有法力。所以有法力也没什么稀奇,只不过是发挥了这种作用而已。

由于科学家对「名色」与「六入」和「识」的关系不了解,所以会坚持透过「六入」所看到的东西才是真的,没有透过「六入」的认识与观察,就认为是超感觉,因为它超出「六入」的感觉。如果做了这样的限制,这「名色」部分就会被否定,当然就会产生现在所谓的「物质文明」。其实物质文明的形成就是坚持「六入」所观察到的才算。

关于这一点,在东方文化里并不是问题,像中国的神仙术,教人怎样修成神仙,就是懂得「名色」的特质。因为现在的科学坚持认为「六入」所能接触的东西才是真的,所以一旦发现了幽浮或飞碟,就幻想有所谓的「外星人」,所以我们在电影里就会看到ET那种怪样子。因为他们要的外星人,一定是透过「六入」所观察到的。事实上,我们所知道的神仙就是外星人,只是不是透过「六入」而认知的。

科学家在「六入」这个地方,就幻想出ET那种怪样子。其实我们东方的神仙早就有啦,一点也不稀奇。像现在幻想出的ET,西方人也知道那叫做「科幻」。如果你懂得「名色」,就会觉得那样做实在是幼稚无聊,但科学不知要过多少年才晓得自己幼稚!

如果和三界来对照,「六入」以下,就是「欲界」;「名色」与「识」算「色界」;而一部分的「行」和「无明」,就在「无色界」。大家听到这里,也就不用担心死亡,因为所谓的死亡就是「六入」以下这些虚假的部分没有了;而成道的话,是连「六入」以上到「无明」这些虚假的部分也都不存在了。所以如果死亡很可怕,那么成道更可怕。

再说西方极乐世界,它不是用六根可以观察到的世界,如果你坚持要用肉眼去看、耳朵去听、手去接触极乐世界,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在「名色」的层面,已经不是「六入」的世界了。

一般说来,这一部分(指「名色」以上)就是所谓的「灵魂」。投胎的话,就是这个灵魂找到了新的六根,钻进去坐在里面。刚刚入胎的时候还是一个受精卵,「名色」就住进来了。住进来以后,这个身体怎么发展,和他原先具有的「名色」——也就是灵魂原先的样子——是有关系的。

如果他的「名色」是比较有福慧的,以后发展出来的身体就比较有福慧;原先比较苦恼的,那发展出来的也会比较苦恼。以前我师父 华藏祖师曾在某次法会中突然冒出一句话:「夫妇在和合的时候不可以从背面来喔,从背面来以后生出来的小孩子是哑巴。」

我 师父的意思是说:如果夫妇和合的状况是从背面来,一些猪狗的灵魂就以为找到自己投胎的地方了,所以可能就投胎进来。一进来以后,虽然以后生出来还像一个人样,可是就不会讲话了,会发生这种问题。原因是他的灵魂仍然是一个畜生的灵魂,他的「名色」是一个畜生,所以先天就受到了这个限制。因此夫妇和合的时候不能做兽形,如果做了兽形,那个投胎的灵魂就会分不清楚,它以为找对了地方,就投胎进来了;一投胎进来,因为它的「名色」是畜生,所以那个小孩就不会讲话。

好!我们再回头来看看科学。科学的本事在哪里?它就是在「六入」的前面加装了一些东西。比如说在眼根加装一个显微镜或是望远镜,这就是科学。加装一个东西以后,所看见的景象就变了:本来看不到的,变成看得到;本来没有的,也就有了。

如果加装一个电脑,就是六根中「意根」的延伸,于是就有很多其他的东西也跟着做出来了。在「六入」加装东西,最多的大概是眼睛、耳朵和意根,而鼻根、舌根、身根则较少,眼根这部分加装得最发达;如此生出来的世界就改变了,会换成不一样的世界,这是当前科学的发展方向。

然而佛法的解脱方向则完全相反,是由下而上归过来,即不执着「尘相」,把「六入」看空、看假,然后一层一层归回来,归到最后要破「无明」,这是我们修行最终的目的——这种方法就是「归元」。

原先由「本明」一念糊涂而有「无明」,继又生出「行」,然后又生出「识」,「识」又生出「名色」……,最后缘出「生」,「生」又缘出「老死」,这个由「本明」一路滚下来,最后落到「生」、「老死」的轮回历程,就是「流转门」。而想要解脱就得从「老死」这里一直往上修到「名色」,就可超出身体而进入心灵的层面;进入心灵以后还不够,还要往上修,要突破「识」、「行」,最后要突破「无明」,然后才到「本明」(即「庵摩罗识」或是「本来面目」)。

这个由「老死」、「生」、「有」、「取」……,一直往上归,最后破「无明」、回到「本明」的修行历程就是所谓的「归性门」或「还灭门」。

假如还没有到破「无明」,最常做的是什么呢?就是要努力把下面这些东西归、归、归。所谓的「归」,并不是将这边(指「名色」以下)的舍弃,而是把这边「有」的东西,融会回到「取」,再融会回到「爱」,又再融会回到「受」这里,一直回归……,然后融会到「六入」,再回到「名色」这里来。所以修行并不是在这些上面加装东西,这和科学发展的方向完全相反!

一旦回到「名色」以后,上面这里的世界就海阔天空,因为已经不受「六入」的限制。像「名色」以下的世界是受「六入」限制的;而一到「名色」,「六入」就没有办法限制它了,庄严的佛世界就在这里!华严世界、《法华经》的世界和阿弥陀佛的世界,全在这个层面。这里的时空与「名色」以下所形成的时空不是一回事。当然,很多修仙、修道、或有神通的,也在这个地方,宽广度不一样就是了,层面是在这里。

那么,我常讲的「知觉者」与「被知的范畴」在哪里?「本明」就是「知觉者」,从「无明」以下全都是「被知的范畴」。当然,「本明」这里是最高了,是十二地的高度,也是出三界的高度。整体而言,我们可以说「识」以上到「无明」的地方是「无色界」;「识」到「名色」这里是「色界」;以下则为「欲界」,情况差不多是如此(图五)。

至于佛讲的华严世界,是到了最深的地方后,又再出来所现的世界,所以佛的世界并不是破「无明」到了「本明」这边的世界。大家都误以为到了「本明」这里是十二地,十三地则是在它之上的一个世界。不是的!十三地是从「本明」这里再回来,回到「名色」所造的世界;也可以下来到生、老、病、死等。所以我们的世界,事实上也可以说是佛的世界。

气功的「气」也在「名色」这里!但有些人的气功则只是在「六入」这里,不见得会达到「名色」的程度。那么气功的「气」要怎么做到呢?其实与观想是一样的。气功教你们放松、放松,把身体放松。放松是在做什么?就是教大家不要那么坚持身体的触觉,慢慢地一点、一点放下来。

所以练气功的方式,是把「六入」以下的部份,这样子一点、一点放下来,而回归到「六入」,再放下六根,然后就到「名色」这里。这种功夫虽然比较缓慢,但有步骤。因为回归到「名色」,所以气功会影响「六入」以下的地方,因为「名色」会生出「六入」及其以下的部份,所以回到「名色」就非常容易影响「六入」。

同时,气功也常常讲:用心意可以控制气。为什么用心意就可以控制?因为「名色」由「识」心所生,所以心意可以控制气。从「十二因缘」整个结构来看「气」,我们很容易了解它的本质。

而现代人在研究「气」的时候,一直要找出它的物质基础,尤其是物理学家一直想找出「气」的物质基础是什么,但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啊!当然找不到!因为气在「名色」这个层次,不是透过「六根」生出来的,而「名色」这里并没有物质基础。你若坚持一定要有物质基础,那么气就一定要透过六根而在「有」这个层次了。

一反省到这里,我就发现有些物理学家很好玩,什么事情都要求物质基础,当找不到「气」的物质基础时,就说:这玩意是骗人的,是假的东西!他们一定要有物质基础,才觉得是真的。这种人要练气功,就很不容易,因为太坚持、固执六根了。

其实物理学用了非常多的数学,可是从来没有一个物理学家会问:数学的物质基础是什么?事实上,他们已经接受了数学领域可以没有物质基础,但是却又要求其他领域必须要有物质基础,这是很奇怪的。

问:可不可以这样说:从「六入」以后到「尘相」,「六入」、「身体」那个有质尘相,是从自心的形象里面一个样式出来的。也就是:你会见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或者你会在一个什么样因缘的世界,事实上是和你内心原来「名色」里面的那个程式怎么是有关系的?

答:是的!就是这样生出来的!我们修行人想要改一改自己的身体,想要改一改自己的尘相,改得比较好、比较满意,那要改哪里?「名色」这里。我们修行,观想来观想去,究竟要观哪里?也是要观这里——「名色」。

问:极乐世界是不是还有人的形象?有六根的形象?

答:什么形相都有,只是不透过「六入」去观测到的。

问:现代心理学有所谓的「反射动作」。譬如说:人家打你一拳时,你根本还没有思考,自己就会闪开。而反射动作一般被归纳至潜意识里,如此,与「十二因缘」左右对照,等于是说「触」和「行」或「无明」之间,可能也会跳来跳去?有很多反射动作根本没有经过意识心。

答:反射动作恐怕不在「行」、「识」,可能只在「六根」、「触」、「受」这个地方,它类似另装了一个微处理器(小小的电脑)在那里。

问:梦应该是在哪里?

答:梦在「名色」这里啊!因为做梦的人眼睛是闭的,可是却会看到形象,那是没有透过感官而看到的。

问:「名色」如何回到「识」?

答:这个时候就要把「名色」放掉,就是把那些辉煌的世界、什么气功都放掉,如果一步一步慢慢做,就会回到「无色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问「谁?」,就是找「知觉者」,如果做得正确,「啪!」,一下子就回去了。

问:信心的「信」在哪里?

答:应该在「识」这里。

问:「我」在哪个地方?

答:对一般人而言,就只在「六入」这里。最深的「我」则在「知觉者」,那已经不是一般所讲的「我」了。

问:「名色」与「六入」不是同样一个东西吗?《楞严经》中说:「根尘同源,无同无二。」

答:我们把它归过去就同源了,归到后来全都是从「无明」生出来的。再归到后面,全都是从「知觉者」生出来,从「自性」、「本性」中生出来。

问:「名色」那里的「触」与「六入」下面的「触」有什么差别?

答:「名色」的「触」是指「触觉」,就是触的感觉。「六入」下面的「触」则是感官与现象接触。

问:一般心理学讲的「潜意识」,大概是对应到「十二因缘」的什么地方?

答:对应到「行」及「无明」。

问:这样说来,一个精神错乱的人不可能学佛?

答:很难!不容易。

问:假如一个好的医生从「无明」下手来给人医病,可不可以?

答:那就是佛啊!药师佛!

问:精神病人的问题若从「六入」下手,是不是就可以解决?

答:不能!那个地方你下手下不进去啊!如果他听不懂你讲话,比如说我讲国语,他听不懂,他只听得懂英语,那么在这里就卡住了,我就没有办法开导他。因为要解决问题,他自己得清楚。他自己要修、要努力,还要晓得怎么努力。现在的精神病人有的问题是在「触」、「受」、「爱」、「取」,因为医生定义「触」、「受」、「爱」、「取」为「心理」,这种精神病可以在「六入」医治。

问:有没有这个可能:修得很好的时候,你的意识就到他人身体里面,将它挪一挪,再出来。

答:有这个可能,但是不应做,因为这是进入他的果报。果报应该每个人自己去承担,这就是要学习负责任。自作,就要自受。

问:修行中的「走火入魔」是怎么回事?

答:我这图表里没有啊!我想练气功会走火入魔,根本就是颠倒用事弄错了,次序弄错了,有的位置应该摆在下面,却把它当作上面;上面的又当作下面,这样子乱搞(指对应「十二因缘」的次序)。所以就会弄得错乱,一弄错了,因此就产生一些错乱的现象,不知道怎么解释,就叫它走火入魔。

问:就气功而言,我发现有的人学气功,他的个性会改,命运也会改,这不是已经在改他的果报了?

答:是的。其他的「十二因缘」的说法把「无明」到「行」归为「过去因」;从「识」、「名色」、「六入」到「触」、「受」,认为是「现在果」。而把「爱」、「取」和「有」归为「现在因」;「生」和「老死」则认为是「未来果」——用三世两重因果来讲。我们学气功,就是在改因;因改了,果自然也就变了。至于过去曾造业,则该受的果报照受不误;惟有改了因,果才可能改。

问:不是要负责任吗?

答:负责接受学气功的果报。所以大家想要果报好一点,就要先种因啊!因此,你观想时把自己观想成莲花生大士或本尊,身体健康、福慧双全,那么「六入」这边也就变得福慧双全、身体健康了。这就是先改变「名色」,然后「六入」自动会随着转变。

问:气身在哪里?

答:气身就在「名色」这里。这是密宗的大秘密啊!

问:请问「甘露」在哪个地方?

答:在你头上就是「有」的层面。

问:如果观想的时候头上有压压的感觉,那是什么?

答:「名色」,也就是气功的感觉。

问:这个和肉触不一样,那么「识」和「意」是不是也是这样不一样?

答:「意」是指神经系统,「识」不是神经系统,是心。这是唯识的内容,唯识讲的不是大脑结构。哲学讲的是「识」和「行」,谈不到「无明」,最深的谈到「行」。甘露要看是什么甘露,可以从「触」、「受」这边下来的,也可以从「爱恶」下来,也可以从「六入」、从「名色」下来,也可以从「本明」下来。除了观想可以改「名色」,做善事也可以改「名色」。我们说修福慧,其实就要先修「名色」这里。我们修观想,修本尊加持,就是在改这个「名色」。修施食法所观出来的东西也在这里。

问:请再说明「行」的意思。

答:「行」包括时间、空间、观念,代表一种意志力,一种不得不行的趋势。

问:使命感也是吗?

答:使命感没办法安在哪里。使命感有的时候是业,也有的时候是愿力,愿力的话就在「行」。

问:请问逻辑概念在哪里?

答:在「行」、「识」和「名色」这里。

陈家成医师:

其实生病也跟「名色」有关,一些医疗上的行为也一样和这个有关。他们懂得不够深,所以会用错。像中药的话,比如某种药,你从来没看过,可是你一听到那个名称,它的性质你就知道了,那就是在「名色」这里。

你把握这个感觉,当然就知道什么病该怎样医。很多情况大概都是如此。如果你要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这些病,是分析不来的,但在「名色」那边常只是个简单的概念。像精神医学其实都与「名色」有关,但他们不懂。讲得最深的算是分析学派,也就是弗洛依德那派,其他的都没有办法。说起来「名色」有好多东西的。

郭正典医师:

刚刚我们讲的都是由上往下,但是西医讲的都是由下往上。就如一个生病的人,因为痛苦就可能自暴自弃。医师用药物帮助他控制病痛,也许只是暂时止痛,但却可让他变成另一个样子。所以医生可以从下面着手而影响上面。

某医师:

在我接触的病患中,有很多病情是和情绪有关联的,他们没办法克服现实环境。

林大兴医师:

孔子有句话:「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我想这句话也可解成:什么样的人会得什么样的病。他有那样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就容易患那样的疾病。

陈国镇教授:

行为心理学所做的一些研究,可能还没有到「识」和「名色」那边,多半还在「触」、「受」、「爱」、「取」、「有」这些地方。比如说找一只白老鼠,让它走迷宫,然后刺激、反应,再用来说明人类的行为,这些都还在「六入」以下,所以心理学还没到「六入」以上。

另外要有「名色」的感觉可以不透过「六入」,因为你有「识」,所以也会觉得好像有触受的感觉一样,但是那个触受实际是在「识」的层面,而不是「六入」底下的触受。其中的差别就和你眼睛看到东西,然后闭上再看那个东西的感觉差不多。

有时候也会直接由「十二因缘」上面的影响到底下的。比如说「望梅止渴」,其实根本没有梅子,可是你一想到,就会流出口水,这是从「名色」上面来的,然后就直接下来。其实你的「六入」根本没有入,可是底下的触受就已经产生了。

所以大家不要想成一定是单线下来,事实上它不一定是单行道,有时也会跳。大家修的话,就会发现有很多的路径,可以上通下达,所以修行的过程是非常丰富的,绝不是下面这一步做好,才能有上面那一步,有时候会跳到好高的地方去;有时候不稳了,一下子又跌下来了。跌下来的机会多,上去的机会少。

修久了以后,慢慢地「六入」以下的影响不会那么大了,常常能体会到「名色」以上的东西,那时你会发现一个宽阔的世界。那个世界不像「六入」所限制的那么严谨,好像脱不开地球的感觉,到那时候你就可以脱开地球,连时空都不太一样,过去、现在、未来会颠颠倒倒的,反正很方便就是了。

不过很多人还是在「六入」以下,受到相当的限制,只要一有身体上的问题,马上就把你拉回来。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你生病了,那时「六入」以上的东西你通通会觉得是假的,只有生病是最真实的。所以身体锻炼好了,下面的苦恼也就少了一点,也就容易修上去。

想要锻炼好身体,下面这些部分也要做得勤快一点,否则想上也上不去;偶而上去了,却是昏迷、休克的状态。还有一种情形也能上去,那是靠做梦梦到的,但这太没有自主权了,所以尽量要在不做梦的时候也能体会到上面的部分。所以现在第一是先把身体锻炼好,先让身上的烦恼少一点,然后再慢慢修上去。其实整个修行过程是非常有趣的,里面什么东西都有。

我读小学时就有一个愿望:将来要读尽天下所有的书!自己以为很有雄心壮志;可是愈长大愈发现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心里面还是存了一份希望。自从学佛以后,我发现只要懂得上面(「六入」以上),就全都有了。这一段路程现在回想起来是很有意思的。

经过这一次的反省,我对「十二因缘」才比较了解,以前尤其是「名色」这部份常常看不懂是什么。你看这个表上这样分「识」和「名色」,好像清楚地分开来了;可是我们在做的时候,常常混在一起,搞不清自己是在「识」上,还是「名色」上。通常要经过一段时间,慢慢地定下来,才能分出是在「名」上、「色」上,还是「识」上。

并不是它这样列下来,我们一做就很清楚,事实上刚开始是搞不来的。比如说「六入」和「触」,你就有没有办法分辨,刚开始就是分不出来;「爱(恶)」与「取(舍)」也好像会同时发生。你去看牙,牙医师把牙一磨,你的「有」和「爱(恶)」、「取(舍)」就连得紧紧的。

所以很多东西都必须在很平静的情况之下,很深入地去反省体察,才能够解析开来。但这种解析决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感觉到一点点程度上的差别。

比如像「名」,数学也是「名」,你没有「名」的话,数学根本就出不来,一、二、三、四这些数字一下子就出不来;可是你一想到一、二、三、四,心里面多多少少就已经有「色」在里面了。所以在修眼根的时候,你会发现,眼睛一动,「名色」立刻跟在后面。

所以在《楞严经》里有「生因识有,灭从色除」,也就是你既有下面六根的死亡,也有上面另外一层面的死亡。禅宗里也有「大死而后大生」,这就是「本明」出现了。所以「灭从色除」,就是要把「名色」灭了以后,才开始往上升。否则那个「识」啊、「行」啊、「无」明啊,就感觉不到了。

所以一旦修起来,其实是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做的,然而只要你一心好好修的话,大概都可以修上去。但决不可以贪,贪了以后即使修上去了,一下子又会掉下来。

所以把现在的数学、心理学、生理学都拿来一起反省以后,就会发现佛法所讲「十二因缘」的深度及其上通下达的条理,比起现有的任何一门学科都要清楚很多。大家看看「名色」这两个字,其中所包含的东西实在太多啦!几乎我们现在所有科学上的东西都是从那里来的。

所以有些物理学得较有深度的人会说:「物理学不是在发现,而是有创造在里面。」所谓的「创造」,就是「名色」的部分是人的心加上去的。我想「十二因缘」实在要比科学还要更科学,而且是真的可以做到的。

其实我常玩的就是「名色」这部份的东西,这个不玩了就没事了。气功的气感一有了以后,刚开始有的时候还没有完全脱离「六入」以下的感觉,你必须在这里面修过一段时间以后,「六入」、「触」、「受」、「爱(恶)」、「取(舍)」就会慢慢减弱,而「名色」的感觉也比较不受身根的影响,会从肉身稍微变大一点,觉得和环境有关系。有的人因此喜欢去吸大树、吸太阳、吸月亮,到处乱吸。慢慢地他身体的界限不大分明了,可是基本上还觉得有一些东西在,是和身根有点类似的质感。等到这种感觉再稍微淡一点,就不大能分辨自己和周围的环境或宇宙了,慢慢地就到「识」上面去了。那时你会有一点无孔不入的感觉,因为如果从「名色」再上去一点以后,就会发现自己已不受身上细的扰动。

本来我们以为气功练得好一点,就会和大自然合为一体,其实不然。你会发现大自然和我们人体一样,也有一些振荡、一些波动,这是要心里很宁静才能感受得到。

其实宇宙就是一个生命体慢慢在那里喘息。然后你再从那里上到「识」。此时你就会感觉好像要去探查什么东西都很方便,只要心念稍微一转,就能进入那里面。如果你想要让它感觉很明显,就要再回到那个「色」来。一回到「色」来,你就可以感受到现实宇宙里的感觉。如果还要再深入,就回到自己的身体来,回到「六入」以下的地方来。

有些人一直要到「六入」以下才会有感觉。假如做得再好一点,连「触」、「受」都有,会到一种什么程度呢?有些人会打拳,有些人身体会很强烈地抖动,有些人会一下子进入某种状态,而这是他想都没想过的。气功在这里,把肉身这一个小小的个体变得很大,可和环境相合,最后你会发现自己和大自然同体。然后又可以整个脱离它,再跑到上面去一点点。

我有时为了要看一些含混、笼统或是比较遥远的事情,就要跑到上面一点——在「识」的地方,把心一放,让它和所要看的事情一连,马上就到「名色」这里,我尽量避免到「六入」以下。我不希望从那个地方穿到我的肉身这边来搅和,因为这样一来,别人的事一下子就会跑到我身上来。

有些人气功练得不错了,别人的问题就是这样跑到他身上的。比如很多人走过他身边,他立刻感染到他的问题。其实是他「名色」部分的气已经很广了,可以把别人都涵盖进去。涵盖了以后,别人的「触」、「受」和他自己的「触」、「受」根本就连通了,所以别人痛,他也痛;别人哪个地方不舒服,他也哪个地方不舒服;别人快乐,他也快乐——一天到晚皆是如此。到了这种地步,四周人对他来说,尽是一些干扰。

为了避免这些事情,必须做一些心理建设。有很多人断了以后,还一直怀疑有没有?真的吗?我观想到了吗?比如说,我刚才有没有看到笔,有吗?一有这种怀疑,马上就没有了;如果你一心不二,那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也就下不来;而很多人就是在犹豫不决的时候下来了,其实犹豫不决就是准许他下来。

我们看某些东西的时候,若是看到性质,那就是「识」;如果有形象可循,那就是「色」;如果你自己有点反应,那就已进入「六入」,这里面是有些东西的。

问:有些人第一眼看到某些事物,可以立刻感觉到他气的强弱。后来学了中医脉诊,脉诊是以人的六根和触来诊断,同时又要用到他的身根来感受。这等于是上去了又下来,我想若要把中医学好,是不是要上去又下来,才能将病情彻底了解?

陈国镇教授:

有时候可以不要,但说不要会使人很害怕。其实你从「触」、「受」诊断,都是从「六入」以下着手。但是看病要看得好,一定要有「名色」的感觉,因为「名色」的感觉是比较整体的,「触」、「受」的感觉是比较局部的。在台北有一个医生把脉和人不一样,他在人手上那几条筋上弹一弹,然后就讲出你的毛病。后来我发现这和我一位朋友猜人心中的数字是一样的,他也是藉这个来知道你的讯息。所有高明的医生都是「名色」已经满清楚的,也就是他的「心相空间」非常清楚。

【编者的话】

本期《圆觉之友》第一部份系将 良智上师在民国八十年二月十七日上午和三月三日下午两场法会所开示的「十二因缘」,取异舍同,合为一篇。旨在将「十二因缘」的复杂脉络清楚地介绍给会友,帮助大家对自心各种现象有更深一层的了解,而在修行解脱上不致因无知而误入歧途。

资料记录-黄佩芝 陈松宜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