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宋智明

永嘉大师证道歌讲要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永嘉大师证道歌讲要

净明山人

今天我们讲永嘉大师证道歌,证道歌就是证道的人从内心流出的智慧,他对道的真实体现的证境的一种表现。那么什么叫证道呢?就是说他的心灵世界和宇宙的道完全相应,就是证道,解和行一致了就叫证道。而证道的真实的状态,他本来是不可思议的、不可言说的。这个歌词,是一种流露,是道人对后人的一种方便显示,其实这么多的话在他的内心里面是没有的,所以说这是对后人接引的方便,才作这么一种表达、一种描述的。下面我们讲文字。

“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这个“君不见”,的“君”字就是代表着佛性,代表着道的根本,代表着每个人当下的觉性,能够听、能够说的,当然这个时候,能够听、能够说的,它是不带妄想、没有执着、没有分别,它是很清净。在这个清净本来的状态,无所见、无能见。因为这个地方见不到,没有相貌、没有东西、没有名言、概念,什么都没有,但是他能够知、能够说、能够做。

这个“君不见”这三个字就是悟道证道的人的根本。如果有一个东西可以修,有一个境界可以得,有一个相貌可能见,有颜色、有方位、有功能、有什么,这就是外道。比如说有一个定、一个境界、深和浅、内和外、功夫的高和低,或者光明的大和小,可以去比量的话,这不是道。

因为道的真实的体性就是无相的光明,就是灵妙无着的智慧,这是我们宇宙人生里面最奥密的地方,达摩西来就是传这个,它不是言教,不是修证,不是境界,不是神通、不是有相的光明。但是这个灵妙的体性,它是不生不灭、无来无去,教中所讲的根本旨趣也是它,但是教下用语言来描述,而宗下以直指而显。所有的修行人的修证也是以它为本,但是他不知道,它本来具足,不知道它这个“本”的本来相貌是怎么样,所以他要除妄,除妄来求真,他要用之个心去进入一种状态、一种定,然后他想获得什么。

但是因为在凡夫、在外道的心灵里面他要追求。追求什么?追求一个解脱,追求菩萨的位子,追求佛一样的境界,那么在佛教里面就形成了三乘次第了。有很多的修行方法,他要追求一个道果,追求一个境界。但是他不知道,这个本性是所有的修行功能的根本处,就在我们的灵妙觉性当中,这个灵妙觉性,它无始以来都是一样的,它是从来没有变化过,但是众生被无明覆盖,外道被他的知见覆盖,罗汉被他的空性覆盖,菩萨被他的菩提心、着相修行,或者说度化众生的慈悲心覆盖,没有完全找到那个空灵的本性,找不到。

所以达摩西来,它是言教之外,它不立文字,要直指人心,让你见到这个灵妙的觉性,它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的、赤裸裸的体性。在西藏来讲就是“明体”,在我们来讲就是觉性,就是觉性菩提心,它是本具的,而这个“君”是万物之君,是万物之体,它是不可见的、不可知的,不相对性的,它就在当下,你能够说、能够做的就是它,但是你却找不到它,你无法描述它,无法把握它。但是它就在这个地方,从生至死,从凡夫到佛,都是这个东西在作用。

因为六道轮回众生,它迷妄之后,成为灵魂或者神识,罗汉偏在空上,这个灵知的妙性,落于空性而不能显现作用。菩萨虽然有作用,它在空有两边动荡、变化、分别、取舍,他不能究竟。而这个觉性的体性它是没有生灭、没有内外、没有来去、没有空有两边、没有作为和不作为,它是自然的、法尔的、本来的。它就是这样,它能显现万物,但是它不是万物之源,万物不是作为它的源头来显现,但是它是显现万物的根本。

因为我们人类就是有了这个佛性、觉性,所以说它能够一直显现变化,无穷无尽的未来都是它的作用。这首永嘉大师证道最根本的地方,就是因为他亲证了这个佛性,所以说“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

绝学,就是说他没有相对事物的那种对立的学习、求知、求学、求一个外在的境界,在这里面已经没有了。绝学,就是停止了所有外在的东西的追求和有所得。为什么?它是本具的,在觉性当中具有一切。但是具有一切不等于说已经拥有了一切,因为它是在无尽的时空当中永远在起作用,永远在流布着。明天的事情,今天不等于说是具足了,但在原理上、在性上是具足的,但是明天要在明天的时候显现,当然也可以显现明天的境界,但是不等于说已经显现了明天的作用。一本书你没有看过,但是一般对求知的人来讲,他说我要了解它,我要学通它的内容,但对悟道的人来讲,他不是学外在的东西,我要显现它,显现这部书的内容,而这本书的内容是本性所有的,只是我以前没有显现过它,现在我显现它了,就起了它的作用,那么在这种显现情形下,他不是有所得、有所学的,他不是学东西、积累的,他不是积累了这个文化、知识、经验、不是积累的,他是显现的,他是一种活泼体现的一种道,所以为什么说道无所不在。

因为山河大地、我们人类的文化一切,都是这个我们的灵知觉性显现的,灵知觉性显现了一切,那么一切就不是道吗?一切都是道。当然显现的范围、显现的因缘有不同,所以说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是有差别,不是一致的,不是统一的。他在不同的因缘、不同的众生界,他显现的不同。譬如说,文殊菩萨显现的大智,普贤菩萨显现大行,地藏菩萨显现大愿,观音菩萨显现大悲,那么这四位大士,他显现的都不一样,他们在显现的这个作用当中是不能求同,在这个觉性的体上是不能求异,是无异的。

这个“绝学”就是在你的心灵里面圆满去关心,要你去学习,而是不断地显现。“无为”就是说,你虽然说话、做事,运作于你的事业,但在觉具足的,不是向外有所学,在这以外没有另外的东西要你性体上是没有作为的,它是不作为,为什么?任何时候的作为在它的上面没有增加一点,也没有减少一点,没有善、没有恶、没有是非、没有男女、没有高低、没有好坏。在这个觉性的体上,绝对是没有的。

因为在这个体上没有任何的染污、任何的增加、任何的变化,所以说它是无为的。它没有作为,而我们一般来讲的作为,只是从那个作用的层面,从那个现象的层面,从体性的功用的层面来说的,这个在佛教里面讲叫妙用,道人的妙用。妙用是没有痕迹的,妙用是随时随地变化的,称之为机缘,机缘的变化,它没有实在性的。为什么?一时、一地、一刹那一刹那都在变化,过而不留,它是无法留在这个法界当中的,无法留存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的名言概念、一切的感觉、一切的存在,它是始终在无常地变化,也可以讲始终是空的,因为它没有主体,没有一个永恒的主宰着,这是因为在无为的觉性上能够无所不为的显现,那么在道性来讲得到了统一。

所以说这个无为就是它的体性,它等于是摩尼的宝珠,它是空的,它有清净的光、净裸之相。但是如果外面的光照过它的时候,它会呈现颜色、光色,这光色里面可能有很多的变化,但是对它的体性来讲,始终不变,它没有作为,它没有有意地我要造什么颜色,我是什么东西,它没有这个一个概念,没有这么一个执着,它没有。但是它能够显现,是活的,活泼泼地显现,所以说能够体悟到绝学无为的这个觉性本体的人,他是一个闲道人,他没有修、没有证、没有作为什么。虽然他在世上在别人看来还要工作、还要生活、很多事,但他的这个觉性是闲的。所以赵州和尚就讲了这么一句话,有人问他,我悟道以后怎么保护?他说你只要守着闲闲的就可以了,你没有事了。守着闲闲的,你没有什么修证,你就守着你清净的本来,没有增加什么,也没有减少什么,不要落在有为上,去努力达成一个境界,努力去用一种功夫,要做到什么什么样的程度。比如说有的人说,我要做到不睡觉,我做到不吃饭,我打坐能够坐到2小时、4小时,这个就是落作为,就和道性违背。闲道人就是在这些地方不作为,让它自然,坐半小时和坐一个小时没区别,打坐和不打坐没有区别,睡觉和不睡觉没有区别,忙和闲没有区别,在你的觉性的体上对整个的事物、整个的人生发展的历程都不作为,让它随缘。在达摩祖师来讲就是说任运,就是说二六时中行,有一个行就是随着你的命运而行。你不要求得一定的成果,一定的一种生活状态,一定的要什么时候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或者什么时候退休,或什么什么一定要出家或在家,一定找一个清净的地方修,怕红尘的烦恼,等等。这一切你都不能有作为,你要做一个闲道人,就是说怎么样就怎么样,随其它自然,那么你的心灵世界已经和道相应了,已经是真正的修行了,而自然会表现出来。外在的念咒、打坐、气脉,这一切一切只是他的表现,但是他的表现就随他表现吧,应缘不同,他的表现都不一样,如果你真的和觉性相应,因为它是宇宙当中最纯净、最灵妙的能量,可以这么讲,是一种灵能,最纯净的灵能。当它显现的时候,一切万物随之而变化,身体在变化,环境、一切因缘在变化,甚至和你相应的人、接触你的人,他都在变化,他的业障在减轻,智慧在开朗,都在变化。因为这是觉性的宇宙,这就是佛。等于说你和佛在一起,你就在佛当中,你是以佛来体现的,那么怎么不能改变呢?一切一切都在不可思议的变化当中。但是你没有作为,你没有说,我度众生了,我帮了你了,我加持你了,没有这个作为,他是闲道人,什么都没有做。

“不除妄想不求真”,所以没有妄想可以除,也没有一个真可以求,这两个是一个概念,妄和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般人都是建立相对的概念,对道人来讲,世上没有一个东西是虚妄的,也没有一个东西是真实的,他没有这两个东西存在。他无可说,不可说的,没有什么一定的定义和一定的一种说法,他没有。因为没有妄、没有真的话,那么就是全体,法界没有对立面的时候,法界就是一个整体,就是一合相,当世界分出二边的时候,那么世界的差别相就出来了,相对的境界矛盾就出来了,当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时候,还有什么可以矛盾呢,真和妄是一体了,男和女、是和非、好和坏,如果都没有对立面的话,不就是一个整体的世界吗?非常完整。非常的完整,那么你就没有矛盾的地方,没有执着的地方,没有对立的地方,就超然于万物之外,又显现于万物之中,圆融无碍。

“无明实性即佛性”,无明的实性,众生都是怕,无明实性啊。无明是一种对于缘起、对于本性的不明了,没有智慧,就形成了无明,把一切一切事物当作实有,把自我的感觉当作实有,然后沉湎其中,在这里面起颠倒、生是非、执着、烦恼,等等一切都是无明,而无明的实性,而众生执着为实有,就是叫实性、实在性、主宰性,或者主体意识,我是我,你是你,世界是世界,一个个都是存在的,这就是无明实性。但是我们说无明实性就是佛性,不要在这些以外来求一个佛性,明白道的人,知道一切众生都是道,都是佛,都在佛性当中,不要分开来,这是无明,这是佛性。

但是悟道的人知道,你执着了,你执着了我,执着了境界,你的烦恼是这样来的,但是悟道的他并不是把佛性和你对立起来,他知道你还是佛性的作用,还是佛性的显现,只是你不能了知,你不明白而已。那么他的作用并不是要给你一个境界,他要把你的无明实性的执着、你的分别心、执着念化掉,那么在接触当中,他自然的光明、还有相应的种种语言来把你化掉,化掉一点,你回去就轻松一点,就和佛性相应一点,这就是说悟道人的作用,在机缘当中把这些解开、化开,他的佛性就浮现出来了。

佛性是本来的,就像污浊的水,污浊的水表面很不清净,但是他的水的本质是清净的,这样把污浊化掉了,它的洁净的透明相就出来了,所以说无明的实性就是佛性,而“幻化的空身即是法身”,幻化、法身不是孤立的一个存在,就在幻化的空身当中,我们知道这个身体不是实有的,我们现在这个身体就是幻化的,它是四大五蕴显现的,而四大五蕴,如果你没有烦恼的话,它是什么呢?它就是法性,法性显现。所以说这个身体是空身,不是实有之身。因为它有不同种性物质,佛教讲种子,四大种子、六大种子,现代人讲就是原子、电子,等等的因素组成的,这在宇宙的能量当中是存在的,它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是由这些构成的,那么这个物质世界,它有没有主体,它是不断地变化,能量和质量的不断变化,这里有很多很多的层面,很多的多维世界的空间,很多的变化的。这是无穷尽的变化,而这个觉性和它不是直接的关系,觉性不在它里面,但它在觉性的里面,它是在觉性的里面起变化,但是它不是觉性生出来的,是觉性显现的,觉性是宇宙里面独立的、无量的大的空间,其实是没有大小之分的,它是永远存在的一种灵知的妙性,非常清净,宇宙万物是它显现,但是它不是直接的关系,但是从显现的角度来讲,这一切万物又没有离开它,但是它不是万物。

这个觉性如果你迷惑在万物当中了,这是由于无明的关系、幻化的关系。如果一明白过来,它们不是一个东西,不是同一个层面。而觉性广大无量,能够显现万法。而万法在觉性当中,觉性不在万法当中,不会被它所迷,是这个体悟。所以说幻化的空身就是法身。法身在佛教里面怎么讲呢?就是说法身就是无相的清净的光明,就是灵妙的光明觉性,就是法身,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无来无去的那个清净心,明明朗朗,一念不生的就是法身。而这个法身,你的显现、作用都是它,你的感觉、身体、种种变化都它显现的。所以说幻化、空身也就是法身,不生两边见,当体就是。好,这个是前提,悟道人的一种体悟、总纲,那么下面再进一步了。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法身觉了”,一明白、觉了就是开悟,就是明白,噢,就是这样。觉,叫觉了,就是明白。了,就是通达、就是了知、明了了。无一物,没有东西,我的心里面的确没有东西,但是又明明白白,找它找不到,但是我知道。在这个时候是什么?你已经悟到法身了,没有另外一个东西可以给你悟,没有一种相貌,没有一种好象爆炸了、脱落、特殊的境界,不需要。过去达摩西来、很多祖师就是直指,明白了,噢,我的本性非常清净,本来无一物,当下就是,没有分别,就是它。所以“法身觉了无一物”啊,没有东西。

那么“本源自性天真佛”呢?这个就是本源自性天真佛,没有修造,没有外面的师父告诉你得到什么理解,得到什么境界才是佛,不需要一种特殊的体验,它本来就现成的、本来具足的。所以说是“本源自性天真佛”。

这一段明白之后,你就有一种体会,下面这句话就是告诉你的体会,什么体会呢?“五蕴浮云空去来”,你知道了这个妄想、烦恼等等境界,它们来来去去和我有什么相干啊,我和它们没有相干,我还是在这里,我还是很清净,很明白,外面声音传过来了,我没有一个心念去听它,我这里很明白;我看到一个东西,我没有心念去看它、当作实有,只是我知道,东西出现了,我知道东西出现了,这是什么?这就是开悟的人的境界,开悟人的六根当中显现了事物,但是他的心是空的,心是不动的,心是觉了的,明明白白的,这就是体现出来“五蕴浮云空去来。”为什么讲一个“空”字?与你不相干,你不受迷惑、不受影响,它们的来和去与你无关,但是你知道,这就是第一个体悟。

第二,“三毒水泡虚出没”,三毒就是贪瞋痴,贪瞋痴对世人来讲,它是烦恼的根源、造业的根源。但是对明白人讲,他知道,这个贪瞋痴是了不可得的,不是一个真实的东西,不是真实。只要你不去分别、不去执着,世界的一切境界、我们一切的作为都不是造业。因为我们的觉性当中没有这种分别、没有这种取舍、没有把它当作烦恼、没有落在这个境界上去,你没有落进去。那么这样一来呢,等于是水上的泡泡一样,它当下出生,当下灭尽,泡就没有了,它是虚的,不是实有的。尽管有时候我们会有一种感觉,也是世界尘劳烦恼带来的。譬如说,有男女、有欲望,我们要吃、要睡,或者说等等的现象,但是你看看自己的心,如果对这些现象,对这些作用的过程当中,你那个明白的心、清净的心还没有变样,还是照样,那么这一切显现都是“虚出没。”它的显现和不显现都和你没有关系,它是虚的。虽然在作用当中你似乎是有,这有不是真有,是一种假有,是一种暂时的假相而已,对你的本性还是没有影响。如果你影响了,那么就叫覆盖。如果你不影响,就是妙用。妙用,在尘劳当中而得自在。在这里面是有工夫的,就是说刚刚开悟的人,悟到这一点了,知道,啊呀,我烦恼,一知没有了。这个根本就没有了,我也不执着了,但是事情遇到的时候怎么还有动呢?还有感觉呢?这就是习气,人的习惯性,还有外缘的一种影响。别人的愿望、别人的想法会强加于你,你感受到,噢,你需要这个,我要顺着你,因为你需要。顺着的时候自己就掉到别人的那种愿望里面、别人的一种烦恼里面,自己掉在他的感觉里。只要你不掉在别人那里,你还是保持你自己。你不要因为顺着别人而把自己投到别人的境界里去,那你就不会失去。很多时候,因为太慈悲、太照顾人,就是把别人的烦恼背在自己身上,掉在那里了。这个叫悟后迷,这就是不懂得保护的人的一种过失。自己被他人、本来不属于你的境界迷惑了。这就是说,在作用外不懂得方便、不懂得转化,自己还是要保持,自己没有激动。尽管别人看到你很兴奋,你还是一样,你还是很清净。尽管别人讲的话非常的悲伤,你的心没有悲伤、也没有快乐。你知道,你悲伤了,你快乐了,都很清楚,但是你的心没有动。但是你也可以讲悲伤的话,也可以讲开心的话,也可以讲顺他的话。但是你看看你的心还是没有变化,还是没有动,那就是法身,那就是你的本来面目,那这样子叫真用功、真正的修行,真正的用功。

你上班了,你没有去。回家了,你没有来。事情很忙,你觉得里面一点不忙。外面很嘈杂,你里面非常的静,你没有觉得嘈杂。这就是我们的本性,这是真正的用功。如果外面嘈杂,你起了一个心,烦,你就掉进去了,马上就掉进去。你上班觉得着急,啊呀,我要赶紧上班,你就掉在上班路上。能够体悟到这里,24小时都在功夫当中,就是牧牛,这就叫牧牛。一下子被东西拉走了、落境界了,马上回来,就知道了。如果牧牛熟了,就没有什么可以动心处,就不会再掉进去。掉进去之前,他一直安住在这个觉性当中,那么这个就起大用了,妙用就大显出来。好,看下面: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在前面悟证当中,从悟到证,证实相,其实我们刚才讲的就是证实相。当你的觉性和万物没有区别的时候,在万物当中你的觉性还是如如不动的时候,还是一样地清净显现的时候,这个境界就叫实相。

实相者,若见诸相非相就是实相。诸相,一切缘起的相。非相,你的心不动,没有被相所影响、所迷惑、所动心,这个就是非相了,相就不是相了。比如,见到女的,你不觉得是女的。苦的时候,你不觉得苦。觉得快乐,你的心没有快乐。这叫非相,因为你不落于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就是实相。这个时候,你能体现出来,这个就是证实相了,证到实相的境界。而证到以后呢?没有人,没有法。刚才我们讲到了,就是说他没有对立的建立,没有人也没有法。人,就是人和我,主体的建立,主观的意愿,主导的作用等等,这个就是一种人的存在了,人我的存在。法呢,就是缘起、客观的事物、种种的变化、相对的世界、不同的境界体现都叫法。当你证到实相的时候,没有人的执着,也没有法的执着,但你是一个主体。比如说,你有什么感觉吗?舒服不舒服吗?气脉通了没有吗?有没有放光吗?等等。这是人的感觉。然后呢,对所观的内容、气脉变化,外面有什么境界的等等的变化、等等的显现,如果你执着为真、为实有,就是法,就执着了法。在这个当中你没有自我意识感受这个执着,也没有对法的执着,叫没有人法。

没有人法,人依旧存在,法依旧缘起,这就是叫活泼泼的显现一切妙用。我们尽管也在走路、也在说话,但是找不到自己。虽然自己说话,但是不会认为这话是我的,不认为这话是我说的,没有这种概念。所以说,无人法。

“刹那灭却阿鼻业”,如果你体悟到这一点,这一刹那就灭去了无间的地狱的业,无间的业,不但是自己能灭业,和你接近的人都能够灭掉业,阿鼻地狱的业都会灭掉的,是不可思议的。一般讲念一句阿弥陀佛能消八十亿劫的生死大罪,这也是念到相应的人才能做得到的。你见到本性的一刹那之间,阿鼻地狱都掉了。也就是说,任何地狱的业境从此不会在你的心里面显现,地狱的、黑暗的那种境界,永远在你的心里面不会出现,这就是灭地狱的业。这两句是永嘉大师讲他自己:如果我所讲的不是这样的话,不是实证到这个的话,用妄语来欺骗众生的话,那么就“自招拔舌尘沙劫”。就是说,前面所讲的都是我的体悟,真实证到的地方,如果不是这样,就自招堕入于拔舌地狱,非常苦难的地方要经尘沙劫,意思说的确是这样子的。

“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顿觉了,就是顿悟了,听到了,或者说某一个时候,因缘到了,自己明白了,那么就顿觉了。一明白这个本性,一觉了它的这个本来面目的清净性,一旦知道了,那么这个就是如来禅,也是祖师禅所指的体性,就是说在根本上是一样的。那么为什么说“六度万行体中圆”呢?不是外面的建立。譬如说,布施度,它是什么作用呢?度是度悭贪。人的这个悭贪,就是小气啊,舍不得布施,所以要通过布施度来度悭贪的心理。但是你的觉性当中有悭贪吗?你的觉性里面没有悭贪,已经度了。已经度了,那么你可以施舍一切,是不是?它里面没有东西啊,什么东西是我的?既然什么东西都不是你的,你一切都布施了,这样的体悟就是“六度万行体中圆”。都是在体性上圆满的,不是外面的建立,不是说你要布施多少才是达到你的功德多少,无论是哪一方面,六度我们不细细分了,都要这样去体会,都在觉性当中圆满的、具备的,要领悟到。这个领悟就是开发差别智,慢慢去体会,在实际当中体会。不是在外面的作为当中、有相当中做到的,那就是着相了。

那么什么是“梦里明明有六趣”?在无明的大梦的当中,在众生虚妄的颠倒里面,那么他觉得有六趣啊,六道轮回,有六道轮回所以要修行啊。所以要做很多的苦行,做很多的布施,诵很多的经,修很多的法。为什么?为了摆脱轮回,为了从这个梦里面醒过来,所以要修很多。因为通过修和佛菩萨接近了,和善亲近了,和清净觉的本面接近了,离开了恶。因为恶业越重,对本性的覆盖越利害,所以说有这么一个转变过程。但是有的人根基很深了,他多生以来已经很净很净了,很清净、很善很善,和佛菩萨已经很相应、一致了,他就不需要通过这么多的努力,这么多的修行啊,他直接从梦里醒过来,不可以吗?直接就可以醒过来,直接明白本性。那么这是这个祖师禅、禅宗的意旨,就是说能够顿悟,顿悟契入我们的本性。所以说“梦里明明有六趣,”但觉后呢,“空空无大千。”当你悟了以后回头一看,当然这个回头是方便说,再照一照,你的过去所做的一切都是空的。再照一照,宇宙的一切都是空的。尽管你的过去修了很多法,但是你明白了都是空的、白修的,等于不要修的。当然有的也感谢自己的过去生,哎,我修了多少生的苦行,出家多少生,我这生才证到,那么这就是说人类修道走过的路程,这是一种方便说。

但是他在觉性当中的时候体悟到、他就明白,我过去修,根本就是冤枉的,根本不要修。但是在过去的这种情况下,必须通过修,才能达到我这一步,如果没有过去修,我这一步哪里来呢?这才是明白人的话。但是当你明白了以后呢,知道他本来不用修、本来具备、本来清净的。

所以很多开悟的人,一旦开悟的时候,他就有一种体会,啊,我原来就是这样的,我本来就是这样的,开悟和不开悟也是一样的,我本来就是这样子。好,这样才是叫明白。如果说,另外有所得,另外一个境界得到了,那反而他是不明白了。很多人开悟以后,他觉得我和佛没有区别,我本来就是这样子的,但是如果他退回去的时候,又不是这样子了,如果他再到烦恼境界当中,他还是照样执着,照样烦恼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这个觉性当中,他是超越时间对立相的,超越烦恼相的,他一旦回到清净的时候,他第一体会原来就是这样,所以说叫原本如此。嘿呀,我就是这样的,也不是从师父那里得到的,我应该就是这样子的。所以有的哭了、有的笑。为什么?哭过去的冤枉啊,笑现在的明白。有哭、有笑就是从这里来的,所以说“觉后空空无大千”,大千世界都是一个幻相,都是显现,了不可得。好,接下来:

“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比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

就是在觉性当中,他没有罪福的观念,罪福是我们人伦的道德,人的一种对世界的观念,对人的行为的一种观念,道德观念。在觉性当中是没有罪和没有福的,因为他不会遭罪,他没有罪恶的东西,他也没有福报的东西,福的存在也没有,因为他的体性是赤裸裸的,所以说在这个本质上是没有罪福观念的。

那么你无论怎么修行、怎么持戒、怎么做好事,在这个本体当中是无所得,你不能认为自己修得很好、很有福报、很有成就感,这些是不存在的。甚至佛也不知道自己是佛,越修得相应的人越没有什么,这在禅宗讲就是平常心是道,在尘劳烦恼当中,在随顺众生当中,在别人看来你有染污了,你造业了,或者譬如说请你到酒店喝酒,遇到等等事情,别人觉得你不清净了,在你的觉性当中还是照样清净,没有罪,没有罪恶感,即使和那些非常下劣的人、非常恶劣的人在一起,你也没有觉得犯罪感,你没有这种分别,当然这是一定力量到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就是说佛教里面认为入佛和入魔是两个比较难的境界,入佛就是说在佛的境界当中,佛的庄严、佛的愿力、佛的功德、佛的这种言教等等一切的这个当中你进去了,明白,但是无所住、不执着。入魔就是五欲的境界、尘劳烦恼的境界,众生的颠倒、是非、善恶当中你还是没有污染,你一样清净。只是入佛容易,理解佛容易,到佛的境界容易,佛堂的庄严、观想佛的境界、宣读佛的经典、礼拜佛的形象,这些都容易做得到,因为他是你的信仰的地方、羡慕的地方、归宿的地方,是你的目标,容易建立。但是入魔,一个学佛的人,本来想超越、想出离,但是要你回过头来,以无所住的心在尘劳烦恼当中不受染污,又能够和他们平等相处,没有障碍,没有分别,这是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但是你在本性当中明白了,你就会有这种体会,就是说即使显现佛的境界,也没有觉得有所得,有什么了不起,有什么向往的、盼望的东西、追求的东西,没有!即使在很恶劣的这种尘劳烦恼当中、一些凡夫俗子当中,你也没有轻视他们,没有觉得染污,没有觉得可怕,你还是照样清净,是这么样的自在,那这就是无罪福的境界。

什么叫无损益呢?就是你做了好事,你没有得到什么,在烦恼境界当中,你也没有损失什么。在你的心里面显现。譬如说染污的境界,你没有觉得心所受损了。你想到佛、想到好的境界,没有觉得我庄严了,我得到利益了,得到好处了,这个心他不存在。很多时候,禅宗为什么有机锋,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得出来,他给你显现一个境界,说一些某些话,反面的或者说奇奇怪怪的话,看你的心有没有损和益,你觉得,噢,你损害我了。或者,噢,你赞叹我,说我的好话了,我开心。这个你就有落处了。他的机锋的作用,就是看你有没有罪和福的感觉,有没有损和利益的感觉,有没有产生这种反映。如果你没有这种反映,你是本位不动,你在觉性当中。如果你直接反映出来了,那你就落在圈套里,已经落去了,本性就是迷惑了。或者你根本没有开悟,或者你即使开悟了,这个时候落去了。如果你不回光返照、不回来,那你就是颠倒。那个禅师会提醒你:哈哈,你落处了,你落在这里了。他就明白,噢,我这个时候的确迷惑了,这就是一种机锋的锻炼、考验的地方。

所以说“寂灭性中莫问觅”,在寂灭性中、一念不生处,不要去问,不要去找,这是不是佛性,我要找到什么光明、什么境界。在这个地方不要去问,不要去寻觅。因为这个就是你的家,你的本位,在这个本位当中只有唯一的存在,因为只有一个唯一的存在,所以不可能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它,从另一个角度去捕捉它,因为他就是你全部的自己,因为它是你全部的自己,所以你在这个当中你不知道,你无法去知道,无法去看见它。所以说为什么有人说,为什么我见不到,因为太亲切了,“只因亲切甚,转而不认识”,好象是不认识了,因为太亲切了。

所以“比来尘镜未曾磨”,比来,就是过去,过去我在尘劳烦恼当中,我的镜被尘劳覆盖了、染污了。“未曾磨”,还没有磨干净,心啊,它的体性原来就是这样,但是在没有磨干净以前,不能照天照地啊!所以说“今日分明须剖析”,今日我把尘镜磨干净了,已经证悟到觉性了,所以说要分明地显现。剖析,就是智慧地朗照,就是要分明的显现,要起大用,而不能停留在一个地方,执着于身心世界,执着于某一种修为的境界,执着于功勋。要把这些罪福损益完全融化掉,不落在这个上面,然后呢,依我们觉性的力量来体现它,分明地体现它。

“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

“谁无生”,这个就是剖析的一部分内容,叫你去体会,什么是无生的?什么是无念的?谁无念,这个念就是妄念、分别,而谁能够了达本来无念、本来没有妄念,“谁无生”谁能够了达本来没有生灭,没有显现,就是说没有这种境界的一种生起,它的体性本来是空寂的,这个谁无念,就是灵知的作用。谁无生就是空寂的现量。“若实无生无不生”这句话就是实相、证道的境界,如果真的证到了无生的境界、本性空寂的境界,那么是无所不生的,无所不生就是显现,就是能够起一切作用,显现一切境界,不是说断灭空,不是说什么都不知道,而是能够了知万物,能够显现作用。

所以说“唤起机关木人问”,唤起机关、木人,木头人,就是身体。机关木人,等于是一个机器人一样,是一个生理结构,如果在这个身体上修行用功的话,那么你是向外求、向外修,所以说“求佛施功早晚成”,求佛、向外面求佛、在身体上用功,那么什么时候能够成就呢?早晚成,什么时候能够得道呢?那是不可能的。这个都是虚妄的东西,不在外面修、不在外面成,是我们的本体,如果你真能够体悟到灵知觉性,那么无生无不生,一切都是现成的,当下都是具备的。

“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

这就是告诉我们把四大放下,不要执着四大、一定要怎么样修。“放四大莫把捉”,不要把捉它,你要怎么盘腿,单盘还不行,一定要双盘,半个小时不行,一定要一个小时,怎么样啊,或者不倒单,那就是你四大放不下。放不下四大,我们的本性就被四大所障碍,就落在这四大上放不开呀,老是有身体在,我在身体上用功,要坐多长时间,那么就落在这个上面了,所以说要放下它。

不但是打坐这样,睡觉也是这样,工作、吃饭一切时候都要把四大放开,不要执着它,随缘。所以下面四句话“寂灭性中随饮啄”,就是说在我们的寂灭性当中,随缘生活,随缘吃饭,摆在我们面前什么菜,我们就随便吃。今天遇到什么事情,我们就随缘应付,我们的性还是寂灭不动。

那么这个时候,就是说一切的显现是“诸行无常一切空”啊,诸行,我们的行为,我们生活的一种变化,身口意的流动,这种流动当中都是无常的,什么东西能够停留得住呢?都是刹那刹那过去了,一天天就这么过去了,一切都是空的,这样叫做空,而不是说有一个停留的空,它是一种运动、变化、生灭当中,它本身是无常的,我们所以称叫空。它没有主宰,没有实质性的东西,它只是一种幻化的变化、显现。所以你能够领悟到这一点,在寂灭当中能够随缘生活,又能够知道这一切都是空的,都是无常的生灭,那么这是什么,即是如来大圆觉,这就是佛啊!就是如来的大圆觉海,大圆觉海当中,觉性的海,它是空的,它是波浪,随起随灭,随缘变化,它能够运载很多的船只,在这个海上流动着、变化着,来来去去,生生灭灭。但是觉性的海,它是始终一如不动,在这个地方我们称为什么?就是佛!就是说见性成佛,就是成这样的佛。

“决定说,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征,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顺寻枝我不能”。

前面这一段,如果明白的人就到这里就够了,下面不讲也可以了,就是他已经体悟到了,什么是佛?已经够了。下面是对那些还不明白的人再方便再讲一点,其实祖师就是这样子善巧的,他就是把觉性的真正的道表述以后,如果你明白了,就过关了,就这样安住。但是他怕有的人还不明白,就是再从头起,再演绎开来,演绎开来使那些明白、不明白的人就是更加地彻底地明白,更加彻底地证入。那么在他的见地、在他的那种显示的方面,就更加的圆满。

所以他说“决定说”,就说我前面所讲的对道的领悟、对道的体现是决定之说,不是方便说,是非常真实地体现了我们本性的大道,而且这个体现的大道是表示什么真乘,真乘就是一佛乘,就是佛祖的成就道的地方叫真乘,他不是说有二有三的,有次第的方法,他是直接知道本性的,而这个本性人人本具,本来不需要那么多的次第,但是你没有次第,在世间上的人可能领悟不到那个地方,也不会认为那个地方是真实的、无上的道妙,不会领悟到他很殊胜。

因为讲了人天乘、声闻、菩萨、缘觉乘,讲了一乘,到这里,凝聚在这个空灵的觉性上,人才会明白,它太伟大了、太殊胜了、太高深了,因为有下面那些奠基石啊,一步步走上去的,如果前面都不懂,即使让有人指点你明白本性,你也不会珍惜,也不会觉得这个有什么奇特、有什么奥妙,他觉得这个我都在,我也知道,但他就不会用,他也不会保持他。

如果通过这些次第,通过这些世间法、出世间法的了解,才回到这个地方来,才了解祖师的这个本怀、真意呀。啊,太珍惜了、这太珍贵了。原来修行修来修去就是为了这个,甚至连阿罗汉都证不到这个,甚至有的菩萨都达不到这个,才觉得,噢,这太珍贵了,太妙了。这的确是这样,所以说我表达的这个就是唯一的真乘。

但是“有人不肯任情征,”有的人就是不肯任情征,不肯在这个地方下手作功夫,在这个地方去参究、去体悟它,它不肯任情征。征是什么?是征问,征就是参究。任情征,就是说他要随着自己身心的这个作用的地方,身心的这个疑情的地方,能够死心蹋地、全部的精神投入到这个觉性的征问当中、参究当中去体悟它,把一切放下,把一切忘掉,然后提起来,去体悟它。

所以说如果你能够直接地任情征的话,那么这就是“直截根源佛所印”,这就是直截根源啊,这是佛祖的根源,这是大道的根源,也是众生的生命的根源。那么这是佛所印可的,所以是佛印可,也就是佛所赞叹的最无上的法门。历代祖师所提倡的就是这个地方。

后面一句,就是说很多人在佛教里面寻求文字,等于是“摘叶寻枝”是“我不能”这样做的。在文字里研究、看很多的知识,了解很多的道理,然后掌握很多的技巧、方法,这些在禅宗来讲都是摘叶寻枝,他不得根本,他说“我不能”我不这么去做。

“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

这就讲摩尼珠了,本性可以形容为摩尼珠,也叫如意珠,它里面可以起变化,就是说有无尽的宝藏在里面,可以随你的需要,都可以化出来的,是很神奇的一颗宝珠。而我们的本性,在佛祖的比喻来讲,就是摩尼珠,能够变化一切,显现一切的。但是在这里讲,这个摩尼珠,就是我们的灵知本性,但是“人不识,”不认识它,不知道它,即使他一直在用它,但是众生总是用自己的执着、分别心,执着于这个外在的世界,然后在这里面起比量,所以说“人不识。”

“如来藏里亲收得”,它是在如来藏里呀,就是说具有的,亲收得,就是说万事万物的显现的源头叫如来藏,那么在教下来讲叫如来藏,在禅宗来讲就是我们的觉性,或者叫摩尼宝珠,是亲收得,收藏在如来藏当中的。如来藏可以说是成佛的因,有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和空不空如来藏,是万物显现的源头,所以说这里讲如来藏亲收得。

“六般神用空不空”,六般神用,就是六根根与识,我们的觉性在哪里用?就是在六根当中,说话、做事都是它,但是这个神用是能说能做的,都是它的体现。所以说,空即是不空,六根当中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染污,没有动心处就是空,不空是活泼泼地体现,能够看、能够听、能够作用,非常的清净,从这个觉性的明体上透露出来的智慧、光明、方便、妙用,就是不空。

所以说“一颗圆光色非色”,这一颗圆光啊,是真色,真色无相就是明,这种明啊,觉性的明就是色,这个色就是真色。真色者,非色也,不是颜色,不是光色,它没有颜色,但是这是真色,自己明了,自己明白,这就是一颗圆光,有的人听到这句圆光,他会想象到一个圆,其实他是没有范围的,没有一个圆的形状,没有一个内和外的大小,这个圆光是形容,就是说这个圆光的觉性在哪里都是圆的,吃饭、穿衣、睡觉、干活都在这个圆光当中,都在觉性当中,所以说“一颗圆光色非色”。

“净五眼,得五力,惟证乃知难可测,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拈争得”。

净五眼,这个名相大家可能知道,肉眼、天眼、慧眼、法眼、还有佛眼,这是五眼。五眼都清净,这个表示出什么呢?譬如说我们的肉眼,觉性在肉眼中起用的时候,肉眼就是清净的妙用;天眼就是现大小、远近等等相的;慧眼呢,就是能够破一切迷惑;法眼呢,通达一切法相,通达一切根机;佛眼呢,就是觉性朗照、圆照万法,就是佛眼。“得五力”,五力就是五根五力,是信、进、念、定、慧等五种根力。那么这意思是什么呢?如来的这个五眼和修行道上的五种力量,那么都在觉性当中体现,不是外面修行得来的,所以说“唯证乃知难可测”,只有证到的人,才能了知,没有证到的人,他是无法猜测的,无法了解的。

所以“唯证乃知难可测,”因为它是不可思议的,无法理解、不是名相、不是颜色、不是一个东西。所以说下面比喻了“镜里看形见不难”。镜里看形见不难啊,觉性的镜子里面看到山河大地,万事万物的确不难,都是显现嘛,但是你要想抓住什么东西,抓不住。所以说“水中捉月拈争得”,就是说得不到,没有一个东西实在地存在。

“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调古神清风自高,貌悴骨刚人不顾“。

就是说这是一个道人啊,意思说他的风格。他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层呢,古代的道人啊,他喜欢一个人寂静的一个山林里面养着道,因为如果没有世上的缘的话,他就是独行独步,也就是说佛讲的不求伴侣,这是外在的伴侣。另一种意思说,在觉性当中,他永远是独行的,觉性没有伴侣,永远是独步的,他在一切作用处,就是说在当下体现的,体现他的作用,他没有一个对立面,没有一种就是说依赖的、依倚的东西,他是独步的。也可以讲,他的作用、他的智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永远是他自己的作用。

所以说“达者同游涅槃路”。但是前面讲“独”,这里为什么讲“同”呢?因为证到觉性的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都是同样的这个觉性,所以达者就是见性的人、证悟到的人,同游涅槃路,同游一个涅槃路。但是虽然同游涅槃路,每一个人都走自己的路,都在自己的作用当中体现。所以说“调古神清风自高”啊,这个调是很古,就是从古到今,从诸佛菩萨到历代祖师都是这个调,没有两个调。“神清”就是觉了本性以后,精神是非常的清朗、高雅,所以说风自高,风格自然高雅,他自然不会落在五欲尘劳当中自寻烦恼,他是超越一切的,。

但是他如果入世,如果度众生当中,虽然觉性不迷,但是他身体可能会辛劳,所以“貌悴骨刚人不顾”了,可能他的容貌会很憔悴,因为讲法,度众生在尘劳当中和大家在一起,可能会劳累,身体会劳累,“骨刚”可能他的身体很消瘦。 “人不顾”,不顾就是说不了解,或者说看不起他,或者说,他不是和我们一样吗?也这么憔悴,这么辛劳等等,也就是说不能真地明白他。

我们继续讲证道歌: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修道的人,尤其是出家修道的人,他很穷,因为他没有在财富上发展,不是求财富而享受,所以说口里面称贫。“称贫”说我没有什么东西,没有什么财富,我是很普通的人,我什么都没有,这个叫口称贫。二是说他是一丝不挂的,他没有什么自我的执着放在心上,是他的谦虚的德,从来不表现自己。那么“实是身贫道不贫,”实际上是身贫道不贫,身上没有什么东西,过三衣一钵的生活,身上没有多余的东西,既使在家修道也是一样的,他不在财富上追求,如庞居士一样。

但是“道不贫,”道里面有很丰富的智慧,很圆满的功德,他具备一切的,是不贫乏的。“贫则身常披缕褐”贫呢?身上穿的粗布的衣,这是指过去,现代人因为物质丰富了,不在意穿什么,就是随缘穿,随缘吃,随缘住,这些对现代人来讲,不是大问题,只是他的心不应该住在这些方面,不应该住在穿、吃、用或者居住的地方,不应该这样子,没有这些东西。

那么什么是“道则心藏无价珍”。道呢?他心里面藏有,没有价值的,无法评估的这个最珍贵的宝藏,在西藏来讲就是意藏,心性里有无穷无尽的宝藏在里面含藏着,这就是大智慧光明、大圆满的功德,法报化三身,五种智慧,都在里面包含着,这是修道人对贫富的态度。

“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 ,”“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

这个无价珍,是我们心灵中的宝贝,那么是用不尽的,尽未来际是用不尽的,一切的作用都是它的体现,而我们的作用是随缘的,自己没有作意,自己没有作为,是应因缘而变化,所以禅中讲了一个字“机”,叫机缘,就是我们的作用处的,它是随缘而变化,没有固定的东西,那么所以它是应用无尽,众生的一切就是它的作用,众生需要就是它应化的地方,他没有说我一定要哪个净土去,我住在什么地方,他是没有的,而是应缘而现的,缘尽了,他就消失了,缘显了、缘来了,他就出现了。

所以说他是“利物应机终不吝。”“利物”物就是众生世界一切的众生,他利一切众生应机而用,你需要什么,他给你什么,而给你的都是宝贝,不会把不好的给你,给你的是智慧,、是福报、是庄严、是平等、是加持力,给你安心,给你指向正确的道,他给你的是最好的宝贝,应机的。不是说我有东西给你,实际上道人是没有东西的,但是他又有无尽的家藏,他自己没有觉得什么,所以说终不吝。他不会悭吝,他不会说这个法是我的,这个功德是我的,这个能量是我的,我给你可惜了,白白浪费了,或者我有漏掉了,能量损掉了,他不会,他最累最苦,他不会吝惜这个,他是遍施法界众生,你需要就拿去吧,只要你好就可以,道人的态度是这样的,而只有这样的态度才能成道,成了道,他自然会这样做。如果他说这法是我的,哎,我的加持力,加持你们就可惜了,浪费了,他就不是证道的人,他绝对不是。

所以说“三身四智体中圆”法身、报身、应化身,还有四种智慧,法界体性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还有大圆镜智,密宗讲五智。“体中圆”这里的体中圆就包括了法界体性智,“体中”,就是法界的体性中圆满的,这个圆既是圆满又是圆明,圆照法界,这里面都包含着。

“八解六通心地印,”八解脱是佛教里面八种的解脱,在八个方面获得解脱的。“六通”,六种神通之用,“心地印”,都在心地当中印现出来,不在别处,不要执着于名相,执着于它的差别,一切一切的功德都是心地的作用,心地中的显现,它没有一点奇特,它能随机而现种种的功德,种种的妙用,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印有二种意思,一个在你的心地中去印证,去印合;第二种意思是印现,千江映月,印章也是印,印合也是印,这里有回印的意思,这个印是心地与宇宙的道相印了,和众生相互了解印了,它会自然体现出它的功德来。

“上士一决一切了,”上士就是根机相当好的人,有菩提心的,行菩萨道的人叫上士,上士一决,他只要一决定,他一切都了脱了,他只要悟到本性,只要明白真实的道,他一切就了了,他就没有后事,没有后面的一些等等的疑虑,等等的障碍,等等的想法。他不会说,啊呀,我没工作,我没房子住,我怎么啊?我将来要不要结婚、我死了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他一概没有,如果有的话,他不行,他没有真正的决定,没有真正的明白。

“中下多闻多不信。”中根下根的人他闻听了很多,而且他的道理不是他所需要的,都是书里看来的,别人所提的问题,他都去了解学他不该学的内容,听了很多东西,但是多不信,信不入,因为他的叉路太多,思想太多,反而不能归一。我们佛教讲“万法归一,”消融自性,那么他就有个承当的地方。如果你的知见太多,学得太多,就散乱了,理解就散乱了,无法肯定承当,也就是不能圆融归一,你就信不下来,老是受别人的影响,受文字道理的影响,定不下来。

所以这是讲上根的人能够肯定相信,承当后去体会,就可以了,中下的人他没有办法信入自性,那么诸佛菩萨出世,他先度上根的人,后来旁带中下。净土宗也是这样的,接引上根,旁带中下的。佛祖都是这样做的,看他们自己的缘份,他跟得上来,就上来,跟不上来,就让他慢慢反复变化,但是一生一生会提高一点,很慢的。

“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修道的人,他只要把把自己的脏衣服解开,清洗干净,就是修道人的为人出世,修行用功的下手处,他是这样做的,从来不看别人的缺点,看自己的落处,不把别人的错误放在心上,不谈论是非的,。

那么“谁能向外夸精进。”自己身上的脏化掉,是应该做的,谁还能说向别人说我很精进、我很用功、我很了不起?他就没有这样夸奖自己的份,他从来不会这样。谁要是夸奖自己有功夫、有境界,他就是修行上的一种堕,修行上的颠倒,他不是正确的智慧。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

别人毁谤你,随他去,我们不要阻止,“从他谤,”他怎么毁谤就怎么毁谤,那么“任他非,”他怎么样说你不对,说你的不是,随他去,但“把火烧天徒自疲”,他把这火烧天,天能被烧红吗?烧得坏吗?烧不掉,他是会疲倦的,他会很累,我们很轻松,一点也不会累。

那么“我闻恰似饮甘露,”我听到别人的毁谤,别人的是非,那么好像饮到甘露水一样,很清凉,一点也没感觉,那就对了。所以“销融顿入不思议”的境界,把这些话、这些语言,在觉性中销融,顿入不思议境界,没有思想,没有议论,不再提这种话题,不再说这种事情,没有事,这就是道人的态度,对语言毁谤的态度。

“观恶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冤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观恶言”不好听的话,那么就是我们的功德,为什么?我们听到恶言的话心不动、平等啊,没有分别啊,这就是我们的功德,那么“此即成吾善知识”这校语言就成了我们的善知识,就是增加我们的道力,增加我们的福德,开发我们的平等性,就是我们的善知识,没有他的恶言,我们还不知道自己修到什么程度,会不会动心,有了这些话我们知道,哎,我们原来不动嘛,原来没什么事嘛,就成了我们的善知识。“不以讪谤起冤亲,”不会因为他们毁谤,分出冤和亲来,好人、坏人,是我的亲人或者冤家,没有,那么,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怎么能够表示无生的慈忍力呢?无生的就是本性,无生的那种慈悲的忍,安忍力,就是本体,无生不是修养的,是本性当中的慈悲的忍辱力,它是本具的,它自然不动的,不是克制,也不是通过某一种思维,它是自然而然不动的。

“宗也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

悟道的人透过重重境界,透过文字,透过世间和佛法,那么“宗也通,”宗是性地,本性;“说亦通”就是教理,就是显教。宗也就是密,内在的一种密印,那么“宗也通”啊,心地通达光明,充满着觉性的智慧。“说也通”,种种譬喻,种种言说,能够对机说法,种种的大乘小乘,种种祖师的那些言语,我们都明白,知道是起什么用,这叫说通。宗通与说通就是佛教的二轮,就是圆满了,圆融了。有的人的说宗通说不通那开口就乱道,说通宗不通,不能合于本性、印入本性,就会是说食不饱,还没有用。

“定慧圆明不滞空”这个宗呢,他体现在定上,定体不动,就大定,那么慧呢?体现在说上,慧照,知道众生需要什么,知道佛的讲这个话的意思是什么,他是圆明。圆明,我们常常讲,不是要一个境界很大,很辽阔,很圆,很光明,指你的宗也通,说也通,这是圆明,在理、在事,在种种境界当中,你体现了宗说不二的道,体现了定慧不二的道,这个才是圆明,这是真正的圆明。所以说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到最后圆明,就是指这个圆明,就是道,就是圣人境界。所以“定慧圆明不滞空”,他不会停留在空上。为什么这样讲?他是活泼泼的,从定体上去大用的,要朗照的,圆明照了,一切无碍的,就是道用,证到圆明就是道。定慧圆明后呢?不滞空,就是用,有无穷无尽的用从这里出来,所以“非但我今独达了,”这位永嘉大师讲,不但我一个人通达、了悟,了证这样的境界,而“恒沙诸体皆同”都是这样的体,都是定慧圆明的体,恒沙诸佛都是这样的,也就说他证到这里与诸佛不二的,都是如此。

“狮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狮子吼,指佛说法,像狮子吼一样,百兽惊伏,是无畏之说。为什么?因为诸佛或者证道的人,都是从定慧圆明里面说法的,所以说无畏说,决定是没有错的,决定是没有畏惧的,决定能够指出真理,破除邪迷,决定有这样的作用,所以是无畏说。

“百兽闻之皆脑裂”,脑裂,就是把他的知见,把他的执着破裂了,破开了,这也表示很多的含义在里面,就是说一个悟道的人,证道的人说法,那么能够破人的执着,破他的知见,破他的颠倒,破他的无明,让他开显本性的功德,所以说脑裂。因为人有大脑,大脑思维都有执着,大脑剖开了是心灵的光明,心灵是不依大脑的,超越大脑的,是个形容,也是这样的含在里面。

“香象奔波失却威,”像是代表着大乘,大乘的菩萨道行,这奔波失却威,大象是奔波,为什么?行菩萨道啊!在众生界,菩萨像大象一样奔波、劳累,弘法利生,他本来觉得自己很不错,但是在本性的道上来讲,他反而失去威了。为什么?因为他这个种种的作为,在这个道上被消融了,不要你执相,要你不取众生世界的种种功德相,不要认为有所作为,所以说失却威,大乘的菩萨道也歇下来了。

“无龙寂听生欣悦”天龙指禅的心,不是指天上的龙,他这个天龙,能够腾空而去的,只是不入有为的人,三乘都超越的人,就是指禅悟之人。天龙寂听,无念而听,无生而闻,无所作为,他是寂听,寂就是体性,寂是无生的体性、是显现身心,心花开放,非常开心,非常喜悦,自己很相应。所以说,他是脱空而显的一种天龙,所以说画龙点睛也是个意思。

“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他指自己走过很多的江海山川,为什么?参学善知识,涉猎了很多的山川人物,这是古之修道的人都要去参学的,故百城烟水,寻求善知识,所以寻师访道,为了参禅。

“自从认得曹溪路”自从永嘉大师到了广东,拜见到了六祖大师,得到了六祖大师的印证,这样之后,他是了知了生死不相关,生死和他没关系,也就是他证道了,再也不为生死而烦恼了,不是为了修行而行了,这一道事情,他都了结了,出来了,超越出来了,从此之后怎么样呢?

“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刃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我师得见燃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

就是从此之后,走路是禅,安坐也是禅,这个禅就代表我们的本性,就是说它没有固定的修行方法,他一切都是道,都是禅,和行住坐卧的形式没有关系了,和固定的修行方法没有关系了,

“语默动静体安然”无论语、无论默,无论动,无论静,体性都是安然不动。这个体就是道,证到体性了,所以说“纵遇锋刀常坦坦,”有人说,你平时在山里面,那么优闲的生活,当焚是可以做得到,那么到大事来临你怎么办呢?他说纵遇锋刀挂在脖子上,心里也是坦坦,也是闲闲,也是无为,也是不动的。那么“假饶毒药也闲闲”别人毒药给你吃,也闲闲的啊,喝就喝吧,有什么呢?心还是不动,这就是叫考验了,意思说证道的人,他真正的在这个事情上要这样体现,才是真正的道。那么“我师得见燃灯佛,”他这里指的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过去见到燃灯佛,多劫以来呢?曾为忍辱仙,意思指多劫个过来,曾为忍辱仙。

“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

那么这是指自己了,几回的生,几回的死,那么为了修道,经历了很多人生。前面讲释迦牟尼佛也是多劫修过来的,我也是这样,“生死悠悠无定止,”生死悠悠,不知哪一年哪一天才结束,不知道的,但是我自从顿悟了无生,自从顿悟以后,“了无生”没有生死,只是本性的随缘的作用,所以说“于诸荣辱何忧喜”。于,对待一切荣辱有什么忧虑?有什么喜悦?没有了,意思说世界的世态炎凉,人生的种种变化,对他没有什么影响,这就是道人的体悟,证道的地方。

“入深山,住兰若,岑 幽邃长松下,优游静坐野僧家,阒寂安居实潇洒”

他说我从此之后啊,证了以后入深山,就是无事人,住兰若,住茅棚里面很清静,“岑 ”,就是说很高峻的一个山;“幽邃”,很深很深,在长松的下面,在住那么幽静的地方没有世俗的事情,是那样地“优游静坐野僧家,”我非常优游、自在,无牵无挂,无心无事,那么静静坐在野僧家,走也可以,坐也可以,很潇洒,很自在,所以“阒寂安居实潇洒”。就是寂然无声,心中无念无事,非常清净的道用当中安居。安居表面上指深山,其实他是形容道人的心,就像住在深山一样,非常幽静,非常自在,实在是很潇洒,的确是这样的。

“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

指他自己证道以后,就是说要做功夫,一觉就了,当下就脱,妄念起来,一觉就了,“不施功,”不要再施一个功,“不施功,”不要想到我要用功,我要觉照,不要再起这个念头了,一照就了,没有了。

“一切有为法不同”,一切有为法很多很多,都是不同的,不要执着于有为法,有为法永远没有止境的,永远学不尽,永远用不尽,他是流浪的,他是生灭法,那么比如世人,他要住相布施,肯定会生天福,执着有我相,有物相,有对象,三轮不空,那么会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箭射向虚空,最后还会坠下来,还会落轮回,是这样。

“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是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射。”

力尽,箭还要坠下来,招得来生反而不如意,一个人百万富翁,亿万富翁,享受惯了,结果变成了穷人,下来拉,他很苦,非常的烦恼,原来的生活习气带过来,但是又没有条件,所以:“招得来生不如意,”甚至造业,造业以后呢?堕三恶道,那么“争似无为实相门”,哪里比得上无为的实相门呢?不要求有为,只要无为实相门。

“一超直入如来地” 一超就顿入如来地,和如来是一鼻孔出气.同一个道证.同样圆满成就.。其实我们的本性和如来是不二的,一体的。所以说,只有这个无为实相门能够顿入顿证。

“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

“但得本,莫愁末“就是明心见性,就是体悟到,我们的真心本来就是寂照不二的体性。定慧圆明这个是本,末呢?神通啊,福报啊。其他的缘分啊。这些都是末。所以我们的心要体悟到什么样呢?净琉璃,含宝月。清净的琉璃,透明的,含着宝月。宝月就有定慧啊。宝月就是我们的智慧郎照,琉璃代表我们的定体的清净不动,空灵的不动,不动体中现起的空灵而朗照的光辉。能够照耀一切。就是这个比喻。这就是证道。指证道的人就是这样的。然后呢?他照出来的一切万物都是这样子的,虚明而显现的。

“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既能够解得如意珠,这个解不是理解。由解脱而证得、解开,也可以说是衣里面解开了这个如意珠了。那么”自利利他终不竭“这是没有止境的。

不要为了一生的事,我这一生一定要做到什么,不需要的,时间是无穷无尽的,只要你这一生证到了,就随缘用吧。这一生用过了,来生再用,是用不尽的。不要为一生的事,匆匆忙忙的去用,不需要的。有的人说众生可怜啊,这一生一定要度他们,不需要的,不要执着,随缘而度,随缘而用,不要急于一时。如果有缘,根基成熟,他自然会相应。如果他不成熟,他还要受点苦,。还要一些反复的是不能作意的,不能有意去度众生的。

“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宵何所为,佛性戒珠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

这是形容证道人是怎么样情形,江月在照,江上的月照下来,那么宁静透彻,水中映着月亮,夜色当中一片宁静,松风吹过来,很清凉很清凉,“永夜清宵,”在这长夜的清净之中,道人做什么呢?何所为?“佛性戒珠心地印,”在佛性当中就是戒珠,没有另外的戒律,心清净就是无上的道戒,无上的清净戒,心地光明,映现万物。“雾露云霞体上衣,”这个大自然的一切就是你本性体上的衣服,像雾啊,露水啊,云啊,天上的霞,都是你体性上的衣服,他也是形容,一切万物都是你的衣服,是你的用,所以说妙用无尽,这是道人所证得的境界,它是形容的。

“降龙钵,解虎锡,两钴金环鸣历历。不是标形虚事持,如来宝杖亲踪迹。”

“降龙钵,解虎锡,”这是指过去如来释迦牟尼佛的时候,有一条毒龙很凶猛,佛以慈心三昧摄受他,结果龙化成象小蛇一样,就到佛的钵里面去,所以说降龙钵。“解虎锡”就是说老虎,听到这个锡杖一响,都能够降服,这是指道力,就是很威猛的老虎,很毒的龙,以你的慈心的威力、道力,起降服之用了,也就是道人之大用。

“两钴金环鸣历历。”这是指真谛俗谛,能够显示一切法,作用一切法,这是道在真俗不二上的体现,所以“不是标形虚事持,”这不是标形啊,是说标一种形象,如来形象怎么样,都是虚的事情,没有的事,这是“如来宝杖亲宗迹,”如来证道以后,以他的宝杖显示出来的,亲自的踪迹,道人成道以后,一定有他的作用,而如来以真俗不二的中道来显示大道的作用,降服的作用一定有的,不是空口讲白话,这是如来的真实踪迹。

“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前面指踪迹,这是指真实相。那么比如说,证道的人,他不求真,已经在真当中了,不断妄,己没有什么妄的了。“了知二法空无相,”了知真和妄这两个法空无相,本来没有相的。“无相无空无不空,”无相当中有无相的光明,无空,没有空;无不空,没有什么不空,这就是妙的地方了,没有空,而没有不空。我们觉性的无相光明,他是无空无不空,微妙不可思议的,无法说的,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也无法表达的,那个地方就是如来的真实相,说不出来不的。

“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廓然莹彻周沙界,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

这是指真实相,怎么形容呢,就是以比喻的话来形容,心镜很明,像镜子一样,很明朗,很清澈。“鉴无碍,”鉴就是照,照境界没有障碍,照得清清楚楚,这就是说虽然它里面无空无不空说不出来,但是有这个作用,这个作用一起就知道,所以说本性在作用处,在照用当中。

“廓然莹彻周沙界,”廓然,很辽阔,心情很辽阔,云彩非常透彻,光明而透彻,周沙界就是遍一切处,在什么地方用,就照什么地方,处处无碍是这样子的,所以“万象森罗影现中,”万事万物都是影现出来一样,镜子里照出来一样,影现在其中,不是我有一个东西,我没有东西,但是能显现万事万物,所以“一颗圆光还内外,。但是要知道这颗圆光,不是内不是外,没有形象也没有大小,不可说,不可说。这你就明白了,我们的道就是这样,像一颗圆光,不是内不是外,没有颜色,没有大小,不可说,但是自己知道,自己在用处知道,而且尽未来际就是这样用随缘而显现。

“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弃有着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

豁达空就是狂慧扫荡一切的业力果报的邪空,有的说本性是空的,随便怎么做,都没有障碍,那就是这种人,他偏邪空了,于是便拨无因果,狂造恶业。所以就会“莽莽荡荡会招殃祸”,莽莽荡荡当中,他没有智慧,又是随着境界飘流,这样他就会招来殃祸,招来因果的报应,本性不受因果,缘起中要受因果,缘起中仍然要注意。如果反过来,抛弃了邪空而又执着了实有,着有相、有为、有果,落在执着实有上,又是一样的毛病,他还是受束缚,还是受报应,还如避溺而投火,他避开了水,但是又投到火上去了。如果两边都不触犯,禅宗讲不触犯,不背不触,那就得自在,也不是落因果,也不是破因果,他很明白,知道怎么用,他是空灵觉性的朗照,随机而用,自己没有在因果中,他不住在因果相上,他本来没有什么,他是自然而显现的,显现众生的机缘而用,这一切作用,都是不落在那一边,他没有一点落进去。

“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学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认贼将为子。”

舍去妄心,要取一个真性,就是取舍之心妄想颠倒了,这个取舍之心成子巧伪,这是很善巧的虚伪,伪装的,伪就是颠倒的。因为在世俗来讲,他都是取舍贪爱形成取舍心,修道了你还是取舍,还要取一个好的,取一个真的,那么要舍掉不好的,你这个心和凡夫没什么区别,还是一样的,还是这个心态。所以说“学人不了用修行,”学人不明白,在用这个妄心取舍去修行,那么他就是成了“深成认贼将为子,”用这个虚妄心去修学,等于是越修越颠倒,越修越烦恼,将贼认作了自己的儿子一样。

“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

因为有取舍之心,用这个虚妄心意识而作用,他就损法财,这个法财是自性的法财,他会被这个用错的心所损害掉,他还会灭功德,本有的功德被它灭掉了,那么这一切的原因莫不由斯心意识,都颠倒的心意识在作怪,在真性当中成了颠倒。所以不知道心意识如果能够化掉,不落心意识是真修行,就是真功德。“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他的功德的地方就是了却心,只要你悟了心,只要你把心的执着化掉,那么本来就是佛,本来就是道,也就“顿入无生知见力”了,无生的大道是可以顿入的,顿入无生靠什么?“知见力”靠那种禅的一种知见,无见的见,就是说超越一切的见离开心意识的见,然后以这个力量顿入无生的本性当中。

“大丈夫秉慧剑,般若锋兮金刚炎,非但能摧外道心,早曾落却天魔胆”

他说能够有般若的知见力,契入本性的修禅的人,就是大丈夫,他秉持的是慧剑,慧剑就是破一切,破尽一切烦恼执着。“般若锋兮金刚火”他是般若的锋,般若的锋就是智慧的锋茫,金刚的火焰,催毁一切,“非但能摧外道心”,不但能摧一切外道的心,“早曾落却天魔胆”,天魔会怕,怕一个有智慧观照的人,怕一个和本性相应力的人,他会不觉的怕,所以落却天魔胆,天宫都会震动,一个人见性的时候,天宫震动,他会下来破坏,破坏你的道。为什么原因呢?契入本性的光明的时候,正好是把无明破开,无明是魔坚固执着的地方,一旦破无明的时候,就和他联系了,他那个地方就震动了,魔宫是无明建立起来的,所以说当你和佛性相应的时候,就和诸佛连在一起了,诸佛的光明有多大,所以加持你的力量震动了魔鬼,所以他的破坏也是有他的魔的作用的,因为影响他了,他很难受。

“震法雷,击法鼓,布慈云兮洒甘露,龙象蹴踏润无边,三乘五性皆醒悟,雪山肥腻更无杂,纯出醍醐我常纳。”

就是说震宣法之擂,击起演法之鼓,以大智慧的光明体现这个道,体现这个大法。利益众生的时候叫布慈云,荫护众生洒下的甘露水,成长众生的善根。“龙象蹴踏润无边”,龙象代表明心见性的人,就是说体悟到大道,他是利益无边的众生。“三乘五性皆醒悟”,三乘和五性的人都醒悟,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五性是五种根性,即一阐提、人天性、定性、不定性、菩萨性,那么都可以醒悟起来,“雪山肥腻更无杂,”就是雪山,它是纯粹的回应,都是良草,最好的草,他是没有掺杂不好的草的,所以雪山大白牛,吃了这个草以后,出来的都是醍醐,它不经过牛奶,它挤出来的都是醍醐,无上妙味,禅宗就是无上的妙味,它挤出来的。意思说他悟到道、证到道以后流出的法流,说法之音,都像醍醐那样,都是大智慧光明,都是最殊胜的佛法,所以说“纯出醍醐我常纳,”就是受纳,意思这样的法流,这样的法的智慧,我是常常受纳的,常常相应的,就是诸佛的法界大光明灌顶。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善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一性,即我们的觉性,圆通一切性,一切众生的本性,都是圆通的,都没有差别,“一法遍含一切法”,一切法当中遍含着一切法,比如说六字大明咒的法,某一句法意的法遍含着一切法的,为什么?都是本性流露的、都是不二的体现。“一月普现一切月”,我们的报身在虚空中都是一个月,报身在虚空中照下来的,一切千江万水现一切月,就是说一个众生思念到你的时候,在报身光里面会现起作用,或者以形象见,或者以音声闻,或者以慈悲来救度,或者以威力来加持,这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显现的作用,“一切水月一月摄”,一切的水月都共同归入一个道,诸佛菩萨是不二之道,道人都是一个道,所以一切的水月都归摄到一个报身光明之月中,所以“诸佛法身入我性”,诸佛的法身入我的本性,“我性同共如来合”,这就很重要了,证道的人诸佛的法性都入你的觉性当中,子母光明相会,我性共同如来合,这就是西藏密宗最高的法门,也是十方诸佛灌顶的地方,大光明灌顶,就是全体朗照。

“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祗劫,一切数勿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

一地当中具足一切地,这个地就是本性的地,只要性地证得了,一切地都具足了。“非色非心非行业”,“非色”不落在色相上,“非心”不落在心念上,“非行业”菩萨的六度万行的行业,功德的行业都不是,都不可得,都是一个全体。“弹指圆成八万门”,一弹指八万法门都圆成了,都在里面。“刹那灭却三祗劫。”一刹那之间,超越了三大阿僧祗劫,不会再落在这上面,这多圆妙。“一切数句非数句,”一切数句代表着所有的法门,一百零八法数,八万四千法数等等,所有的数句和非数句都超越。禅宗讲离四句,超百非,也超越,那么与我的灵觉有什么交涉呢?我这个灵觉、摩尼宝珠灵妙的大道和这些没有关系。

“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勿涯岸,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

觉性的光明当中,无法毁灭,无法毁谤,“不可赞”无法赞叹,赞叹不到那个地方,这个体,就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没有岸崖,没有一个地方的。有的说,唷,我们的觉性很大,哪里有个边啊!边岸都没有的,所以“不离当处常湛然”。虽然证得这么妙,这么殊胜,但是还是在当处,还是在大家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作用就是他,这个就是禅宗,这个道的地方,最微妙的地方,。湛然就是很清净,不动,就在这个地方,所以“觅即知君不可见”。要找,知道它不可见,没有相貌,没有颜色,找不到它,但是活泼泼的,朗照着,具足一切。

“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怎么得,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拥塞,”

这个觉性的光明,无相的空灵,取不得,不是一个东西,舍也舍不得,你想离开它,也离不开,就是这样子,。“不可得中怎么得”虽然不可得中,但它依然存在,就在当下作用,当下显现,时时刻刻没有离开。“默时说说时默”,默的时候,就在说法,说得时候也就是默,说等于没有说一样,这个时候,“大施门开无拥塞,”这个就是大布施了,你一举一动都在布施法流,法界光明,无尽的智慧无尽的加持力,就在这个当中布施了,所以说“大施门开无拥塞。”

“有人问我解何宗,报道摩诃般若力,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

有人问我解何宗,你悟到了什么宗,那么我报道给他说是摩诃般若力,大智慧的光明,那么“或是或非个不识,”或者是或者不是,别人不会认识我,不知道,因为无相,无相的智慧光谁能认识呢?“逆行顺行天莫测”或者逆行或者顺行,逆行是什么?反着走叫逆行,别人行善,你偏偏行恶,别人吃素,你偏偏吃荤,逆着走,别人不理解,或者顺行,别人行善,你也行善,别人赞叹,你也赞叹,等等顺着众生的心去做,顺着众生的意思去做,这叫顺行。逆行和顺行,天都测不到,护法神都不知道,不知道你的意境是什么,这是不可思议的。但是证到道的人,他自然会这样,他自然有逆和顺的不可思议的变化,随因缘而表现,众生需要逆,他就用逆法,也可以用世俗法,也可以用五欲,也可以下地狱,这是逆的,可以骂人,但是他是慈悲加持力,可以用种种威严,可以做国王,种种变化,他内在的觉性光明,他是随机缘而变化,如果只会顺,不会逆,道还没有圆满,会逆也会顺,道才圆满,诸法之王,一切的法都是被你用的,但是你是没有的。被你所用,这是道人自然之用,这不是修的问题,不是透的问题。如果自己还有障碍,有东西在,还做不到,要透过它,要透过它,它就自在了,就证到,证到了就会用。那也不是凭空而来的,也是一世世修过来的,所以说“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我呢,早年,过去世,也是多劫修过来的,这是永嘉大师讲自己,不是等闲,我不是凭空这么讲,来骗大家,说高超的话,不是,是脚踏实地,一步步证过来的,证到,这一世,遇到禅宗,证圆满了,禅宗为什么会出现于世,就是多生多劫,很多人修过来,但是他还有着相,还有痕迹,还不能证到这个觉性,禅宗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果你没有这个根机就接不上,但是你遇到禅宗,能够相应了,你就会成就,就超越了,禅宗是起这个作用的,禅宗不是次第的教化,他是顿悟的,。有的顿证,顿悟以后保任,再透过他,这是人的根机不同。

那么下面讲:

“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溪是。第一迦叶首传灯,二十八代西天记。”

建立禅的传承法幢,树立禅的宗旨,明明佛教敕的六祖曹溪,六祖大师的传承是什么过程?第一是迦叶尊者首传灯,经过二十八代的西天授记,到东土来,所以:

“法东流入此土,菩提达磨为初祖,六代传衣天下闻,后人得道何穷数。”

六代传衣闻名天下,后人得道的很多。

“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二十空门无不着,一性如来体自同”

这是祖师禅的宗旨,真不立,妄本空,就是不要对立,不要对治妄,那么有和无俱遣,不着有,不着无,不空而空,空而不空,这是禅的智慧的地方,连个空门都不着,。二十个空门,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等等,第一义空都不执着。“一性如来体自同,”一性的如来本来就相同,本来就这样,体悟到一性的如来,那么连空也不执着,所以说不立空观,不立空见,都不执着,这是祖师禅的宗旨。

“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

前面讲宗旨,下面讲实际,他说心是根,是根本,心起照、起用,那么法是尘,显现的一切都是尘,那么“两种犹如镜上痕”,心是我们能知能觉的,法是我们所知所觉的,如果建立心法,即是根尘双立,犹如镜上的痕迹,那么”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亡,痕也没有了,垢也没有了,光才能显现,光就是本性的光明,所以“心法双亡性即真”。天台宗也是这样讲的,天台宗讲能所双亡性即真,心法双亡,性就是真的,这就是脱落,天台讲:“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之性即中,”本性就是中道,这是他用功的地方,实际的地方,叫你脱落根尘,禅宗说一切不执着就是了,其实还是实际,实际说你的痕垢要去掉,垢不去掉,这个光就不显,那么就变成豁达空,或者变得狂妄自大,口头禅,就会走偏。

“嗟未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怨害,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

嗟叹末法时代的恶时世,恶时世众生的福薄难以调治,制伏不了他的心,离开圣人远了邪见就深,所以“魔强法弱多怨害,”魔很强,法力弱,多怨害,那么他听说如来顿教法门,这么殊胜,“恨不灭除令瓦碎,”就想破坏它,用种种的方法破坏它,有的人开悟了,他偏偏讲一些话,说你不开悟,说你很坏,很多地毁谤,然后把你破掉,把正法破掉,这是末法时代的特征。

“作在心,殃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

作在心,粘在身上,不须怨诉更尤人,报应到的时候,不要怨了,不要向别人倾诉了,现在嘴歪了,神经病了,生癌症了,什么样苦报了,不要尤人,不要说某某人给我造成的,别人怎么怎么样,“欲得不招无间业,”的话,便应“莫谤如来正****。”

“旃檀林,无别树,郁密森沉师子住,境静林间独自游,走兽飞禽皆远去”

旃檀林是很香的,代表觉性的光明的林,觉性的丛林,没有别的树,也就是开悟证到本性的人,他的周围没有小乘的,也不是为世间法求而来的,他来的都是这种人,都是本性上的开智慧的见性的人,所以“郁密林沉师子住”。这个郁密就是说功德丛林很密,很深沉,是狮子住的地方,也就是只有相应的人在一起,不相应的人不接的,不说那些小乘法人天法,不说这些的。那么“境静林间独自游,”境很静在林间独自游,不求伴侣,是这样的一个无为道人。那么“走兽飞禽皆远去”,我们不要拉他们,不是根基的,不对机的,不要在那里作用,让他们远去,不然的话会染污,对他来讲可能会毁谤,他会有障碍。

“师子儿,众随后,三岁即能大哮吼,若是野干逐法王,百年妖怪虚开口”

师子儿,也是刚刚开悟的的人,众随后,有很多的人跟在后面,就是说一个开悟的人,后面都跟着开悟的人,都是见性的人,不见性的人你不会接引,不用带他们。三岁,代表三谛,有的说很短的时间,不用太长,即能大哮吼,很短的时间,三岁就三年啦,保护三年就能够开大智慧,就能够大哮吼,就能够破灭外道,降服魔怨,他就能起大作用,意思说“大哮吼”一开口说法能惊动天地的,惊动众人心的,说话有威力的,威力很大的。

“若是野干逐法王,百年妖怪虚开口。”野干就是一种野兽,它很像狮子,但又不是狮子,所以野干逐法王,随逐法王,但不要认错。“百年妖怪虚开口,”百年的妖怪开不了口,没有开口的机会,没有他说话的余地,。所以:

“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

就是说圆顿教,这就是禅,、大圆满最高地方,是不要执着人情,没有人情的,一个不是根基的你不要说话如果有根基的人,他有疑惑、有疑点,不通达的地方,那么你一定要给他指点,一定要讲清楚,不恰,不明白,不决定,直须争,要说个清楚,要给他指点明白,不然的话会有落处,会有障碍的,会搞不清楚,所以“不是山僧逞人我,”不是说我有本事,我有智慧,不是这样,“修行恐落断常坑”恐怕你会落在断见常见当中坑里面出不来,那就冤枉了,就很苦了。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是财龙女顿成佛,非则善星生陷坠。”

非和不非,是和不是,这个之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差一点点都不行,所以是的话,龙女能够顿成佛,七岁的龙女就能够成佛,非的话,那么善星比丘一念起了执着,那么他退失了道心,因为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那么说“生陷坠,”身体就陷入地狱去了,在修行上这点,很重要,讲法是一点不能错,但是个人的习气,有错难免,习气照破就是了,不能在这里讲较,不能看外表的,要看见地,要修正的法正不正,这很重要。

“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却被如来苦呵责,数他珍宝,有何益?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

他说我早年来也是积学问的,“亦曾讨疏寻经论,”研讨疏抄,寻求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不知道歇下来,因为名相他是指一种表现,一种道理,道理是指一种根本的东西,根本的东西,根本的真实是唯一的,根本认识了,名相就超越了,所以当时是不知休啊。“入海算沙徒自困,”就入海算沙一样,被困住了,却被如来苦呵责,被如来苦苦呵责,“数他珍宝有何益?”数他珍宝有什么用?数别人家里的账薄有什么用?不是你家里的,“从来蹭蹬觉虚行”就是说世事难进,走不进去,失意,困顿、潦倒,不是自己的东西,“觉虚行”就是白白地浪费时间,白白在外面研究、寻找,所以多年以来枉作风尘客。风尘客就是生死轮回中的风尘客,所以:

“种性邪,错知解,不达如来圆顿制,二乘精进勿道心,外道聪明无智慧”

所以种性要是邪了,他知解错了,就“不达如来圆顿制,什么叫圆顿制?就是不能了悟顿悟成佛之宗旨。

二乘非常用功,但是没觉悟的道心,外道虽然很聪明,但他没有智慧,这个聪明是分析的,是知识性的,是外在观察性的,是一种利智,但不是真正的智慧,不是本性的智慧,所以说这些都是种性邪了,他不会见到本性,都走了偏差的路。

“亦愚痴,亦小呆,空拳指上生实解,执指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虚提怪”

就是说二乘外道,他知见偏差邪了以后,非常地愚痴,。“亦小呆”就是很呆板,那么在“空拳指上生实解”一切的言说,一切的道理,一切的方法都是空拳,里面没有东西,但是他们生出实有东西的解。实,里面有东西,里面有宝贝,其实宝贝在自己心里,不在文字,不在道理上,不在方法上,所以“执指为月枉施功”。执指为月,把如来的手指言教当成月,白白地浪费时间,有的法师研究几十年,就是研究道理,研究那些文字,写出很多东西,其实本性不明白,所以“根境法中虚捏怪。”这都是根境法,心的了解和文字境界在法虚捏怪,搞来搞去的很多的内容,很多的道理。

“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因须还宿债,饥逢王膳不能餐,病遇医王争得瘥?”

就是当你悟到了不见一法,一切法都不可得,“不见一法即如来,”不见一法就是心中清净明朗,一点东西都没有,这就是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这个不见一法,不是打座的时候是这样,一切作用处都是这样,那么叫作观自在菩萨,。“了即业障本来空”,能够了悟,见到本性,你就知道这个业障本来空的。业障是我们的执着,分别来的,那么未了还要还宿债。“饥逢王膳不能餐,”你饿了,碰到皇帝吃的餐,但是你不能吃,不会吃,“病遇医王争得瘥,”就是你病了,遇到医王,你怎么能够治得好,为什么你有东西在,有执着在,你不能体会自己,不能悟到自性,所以你还是不能了,不能好。

“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生莲终不坏,勇施犯重悟无生,早时成佛于今在。”

在欲行禅,欲,五欲世界,在五欲世界里面行禅,体现我们的觉性光明,这就是靠知见力,就是智慧力,就是本性朗明的力量,“火中生莲终不坏,”是火中的莲花经过锻炼,在境界上磨练过的透脱出来的,他是不会坏的,意思说你的道,不是说,我要持戒,我要避开五欲,避开世间法然后我养着清净,这不是,要在欲望的海里面,在烦恼的世界里面,在种种的是非、善恶当中,你清净无碍、你没有分别执着,这就是火中莲花,是不会坏的,任何地方,碰到任何事情,你不会动摇的不会染污的,这是真正的莲花。在这里面透出无碍,能够随缘随机地去变化应用,不能落身份,大道是没有形象,不落身份,要在作用处体现,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境界,要看自己的心有没有障碍,有没有分别,有没有染污,然后活泼泼地去体现它。

“勇施犯重悟无生,”就是过去二比丘犯了一个杀戒、淫戒,维摩经里讲的,维摩居士给他指点,就悟到无生了,罪性是空的,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所以“早时成佛于今在”,就是现在。

“师子吼,无畏说,深嗟懵懂玩皮靼,只知犯重障菩提,不见如来开秘诀。”

就是说佛有师子吼、作无畏,说悟道证道的人体现了一切无碍的境界,自心清净的境界,但是“深嗟懵懂玩皮靼,”他没有智慧不明白,那么“只知犯重障菩提”只知道犯了重戒,障了菩提,但“不见如来开秘诀,”如来开秘诀,就是说你透过这些罪性,透过戒律,证到了本性,在本性当中哪里有罪,哪里有戒?这是如来的秘诀,不要从相来看。

“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销霜雪。”

就是二比丘犯了淫杀,那么波离的智慧只有一点点莹光,萤火的光反而境加他罪结,你这样犯的罪,将来什么报,罪结很深,但是维摩诘居士给他一指点疑惑就没有了,就像太阳一样,照见霜雪就溶化了,这是大智慧,任何一个人到我们这里来,不要增加他的忧虑和罪障,要销溶他,让他一身轻松地回去,非常清净,过去的做了,任何的罪都销溶洞了,这样子就获得了一种新的生活,新的心灵,他就不一样,要这样体会,信心就出来了。

“不思议,解脱力,妙用恒沙也无极。四事供养敢辞劳,万两黄金亦销得。粉身碎骨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

“不思议,解脱力,”不可思议的解脱力,任何人来了,都能化解,所以,妙用恒沙也无极。”这个妙用恒河沙也没有穷极,“四事供养敢辞劳,”就是四事供养,饮食,床坐,衣服啊,医药,就是说可以受用得起,“万两钠金也消得”。所以“粉骨碎身未足酬,”像以这样的善知识,粉身碎骨无足以酬劳,酬报他的恩德,因为什么呢?“一句了然超百亿,”一句了然,就超百亿劫生死的重罪与束缚,是超然自在的意思,大家都是这样,平等不二的,要体悟到这里都能起这样的作用。

“法中王,最高胜,河沙如来同共证。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应。”

这是法中之王,禅、大圆满、大手印我们的觉性的这个光明就是法中之王,是最高最殊胜的,河沙如来都是共同证到这里。

“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应,”我现在已经解得如意珠,就是说证到了永嘉大师讲的,信受的人他都会相应,信受永嘉大师禅道的人,都会相应。

“了了见,无-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

那么“了了见,无一物”,他讲真实的地方了,了了见,很清楚,明朗,分明的很,但是没有一个东西。“亦无人,亦无佛,”这里没有人相,也没有佛相,不执着于任何相,但是圆明之光遍照着,在当下体现着,所以大千世界就像一个水泡泡,你没有分别它,执着它,它都是在你觉性当中一个水泡泡一样,大千世界,也就是任何事物,怎么广大,怎么重要,但是到了你这里都是一个水泡泡,显现的一个作用,一切圣贤到了你这里像闪电一样,一闪就过了,意思你也不会把圣贤放在心里、执着在心里,只是作用,像闪电一样,光过去了,不停留,不会停留在心上。“假使铁轮顶上旋,”就是遇到灾难,铁的轮子在顶上旋,很恐怖,但是你的“定慧圆明终不失,”定慧圆明,如如不动,不会失去,遇到危险的,这样的境界也是如此,这是道人的体悟。

“日可冷,月可热,众魔不能坏真说,象驾峥嵘漫进途,谁见螳螂能拒辙!”

日可令,月可热,但这个真理不会变化,这个道不会变化的,不会被破坏的,所以“众魔不能坏真说”一切的魔不能破坏真正道上的一种智慧,真正的证道歌的言说,或者六祖坛经义言说,这些不能破坏的,证道的人就像大象驾在峥嵘的路上,就是歪歪曲曲的山路上,人生的路是峥嵘的,有高有低的,有变化 ,但是你是大象,“漫进途”就是说走向未来,走向未来广大的空间,广大的世界,是没有边际的,永远无止境的,是漫漫进途,。但是“谁见螳螂能拒辙,”谁能够看见螳螂抗拒这个巨大的车轮,他抗拒不了。

“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莫将管见谤苍苍,未了吾今为君诀,”

大象,大智慧的人,大道的人,他不游于兔径,他不会走兔径的,他不会被那些小事,小人、小见所拘束,意思不会落你的套套去做人的,他有大丈夫气概,他顶天立地,无所畏惧,是不受你的拘束的,“大悟不拘于小节”大悟不会拘于小节,他是很透彻,他是根据机缘,缘起去做,他以不同的人都不同的作法,有不同的体现,所以“莫将管见谤苍苍,”管见,一管之见,很小的一个孔里去见不要以你的管见谤苍苍,道人的智慧,他的境界像苍茫的天空广大无边,世俗的人呢?他是管见,只见到一个孔,他说我看到是真的,哪里有天啊,没有那么大,不可能的,他不相信,不要毁谤,为什么?毁谤会有罪,会堕落的,所以“未了吾今为君诀,”如果你不明白,不了达,我可以为你决定,可以为你作一个说明,而这个证道歌就是是这个道的说明,你不要不相信真正的道,真正的道是存在的,所以“未了吾今为君诀。”那么证道歌的内容就是这样了,他体现到了真正道人证悟到的地方,那么证悟到的地方的确什么都没有,道不远人而人远道,他什么都没有,但是明明了了,那么形容的很多,实际的是一个字找不到,一句话都没有的,他都是当下的,但是用的时候,他是随机变化的,他应有尽有,变化莫测,所以明白到这里。

你不要想什么时候成道,你要体悟到道在目前,在作用处,要安心在道上体现他,在道上去转化,在种种的境界当中去销溶,那么你就是自在的人。

圆净记录

后记

非常感谢无锡的居士们,出资出力完成了香风谷禅语系列的书本事宜,也使愚完成了此生的弘法因缘,因此当诸仁读完此书时,愚已隐归山水之间了,当然有缘人仍可同游尘外之境,共谈无言之言。

佛法非文字之可述,但不妨借文字而印心,故应机之文字成为禅人可以照鉴自心的镜子,而真正的智慧却是各位自心的现量,体现于明朗之中。

同时向帮助过此一系列书籍印行的诸仁表示谢忱!也希望阅读文字的明友,能速得悟证个中三昧、圆成妙道!

厚实是在踏实地,浓厚是在意味深,法厚就在一法入,深厚探得大道成。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