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法藏大师

净土深义 第三讲 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第三讲 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

  我为什么不说特异方便的净土法门,而说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呢?这两种说法是不同的。如果我说特异方便的净土法门,意思是净土法门只有特异方便。现在我说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意思是净土法门很广,其中有一种修法是特异方便。或者说是净土法门有很多相貌,其中有一种相貌是特异方便。

  我说过净土法门有自力、自力跟他力和合、以及彻底他力等三种修法。特异方便是专指彻底他力这一部分。自力这一部分不能叫特异方便,因为是靠你自己的力量,各人都有自己的力量,所以不能说是特异。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上说:“佛法分二门,一者易行道,二者难行道,易行道如顺水扬帆。”行船不但可以借顺水的水力,还可以扬帆借顺风的风力。所以是快上加快。难行道是靠自力修戒、定、慧,断贪、嗔、痴,要经过无量劫修行,才能成佛。易行道是靠佛力的方便善巧,接引你到极乐世界,不假历劫勤苦修行,极快的成佛。这就象祖师们说的“径中径又径”。径是小路,也可以作捷径解。“径中径又径”就是小路中的捷径,而且是捷径中最快的捷径。

  “异”是表示不同,“特异”是说特别的不同,“特异方便”是善导大师的话。它特别在哪里呢?特别在它的难解、难信,一切众生难于信解,《阿弥陀经》的经文就说它是难信之法,所以它特别不同于其它佛法。其它佛法有难行道和易行道,可是净土法门又特别不同于其它佛法的难行道和易行道。上一讲讲了净土法门的特质是难解、难信、易至。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是专指那个易至而说,因为它容易到,不是象其它法门那样容易到,而是比其它法门更容易到,为其它法门所不及,所以叫特异方便。

  上一讲讲述了难解、难信、易至。这一讲专门说“易至”的道理。因为这个道理对我们太重要了,即使我们对净土法门不理解,那没有关系,只要知道它容易到,而且又知道怎样容易到,也就是说确切知道用什么方法修,而且知道用它的特异方便的方法修,就特别容易到,我们就能得到净土法门的利益,就能操之左券,往生就有希望了。

  可是我不说只有净土法门才有特异方便,因为我们不能以佛法谤佛法。我们不能说只有净土法门唯一真实,其它法门都是废物,这就是诽谤其它佛法,这是不对的。我们可以说净土法门实在超妙,可是其它法门也是超妙,不过从效果上说,对于我们这一类众生,修学其它法门不能相应的得到“易至”的利益。

  我们的心态跟日本真宗截然不同。日本净土真宗是这么说的,十方诸佛出世,只是为了讲一种佛法,讲净土法门。而且在净土法门中只讲一件事情,讲第十八愿,其它全部都不讲。所以只要不修十八愿,就不是真佛子,都是瞎修,都不可能成就。好象释迦佛讲了一大堆,都是骗人的,他只讲对了一件事,把十八愿讲对而已。他说十方诸佛出世,给众生惠以真实之利。什么是真实之利,就是日本真宗讲的净土法门,就是十八愿。第十八愿是什么呢?先按照《无量寿经》宣读一下:“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我介绍了日本真宗的讲法,我们中国人的讲法就比较含蓄一点。我们承认净土法门有几种相貌存在,我们也要知道它有特异方便。日本人认为他们是真宗,其它都不是净土真宗。从他们的立场说,对他们这种说法我们没有意见,卖西瓜的当然说他的瓜最甜,这是可以理解的嘛!我们不去批评人家,我们也很希望他们用这种方法能度化众生。不过我们认为在弘扬净土法门时,不应诽谤其它宗派。

  今天讲这个题目,目的是要让各位立刻得到净土法门的效益。以前讲过,净土法门有自力修法、自他二力和合的修法以及他力修法。哪一种是特异方便呢?现在暂时放下不说。因为有这三种修法,我们不能说在这三种修法当中,你修任何一种好了。因为这个问题同各人的根基不同,修哪种方法容易得益的问题有关。但是我们一定要弄清楚,哪一种修法能立即得到利益?能保证立即得到利益的方法,就叫特异方便。今天讲课的内容就是如此。

  你修净土法门,不是还很怀疑吗?所以我们要讲特异方便的道理。不过在讲特异方便时,不会让你们产生一种认为别的方法不对或不正确的想法。我们讲特异方便的意思是说它的标准问题。这要从修净土法门的目的说起。

  修净土法门的目的是什么?成佛作祖是以后的事,也不是当生断烦恼的问题(当然肯定可以断烦恼)。修净土法门对你我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是往生极乐!接着一个问题是什么时候能往生?或者进一步说能不能肯定往生?这对你我才是最最真实的。至于断烦恼、何时成佛或往生品位高低等等都不是最最重要的。比如高中毕业考大学,大家报台大(台湾大学),是有点先挤进台大再说的意思。或者有人会说:“万一我挤进下品下生,要十二大劫才能出铁莲花,太慢了!”《观无量寿经》(以下简称《观经》)是说下品下生要十二大劫莲花方开,够慢的,关于十二大劫是快还是慢的问题,我举另一件事情来说明。

  在《法华经·寿量品》中释迦佛说他在点尘劫以前就成佛了,点尘劫是多久呢?这个数比天文数字还要大上无量无数倍,这里根据经文给大家简单地解释一下:《寿量品》中的点尘劫叫“五百点尘劫”,而《法华经·化城喻品》中还讲到一种是“三千点尘劫”。什么是五百点尘劫?就是把五百万亿那由他阿僧祗的世界,也就是无量数的三千大千世界通通磨成灰尘,然后往东方每经过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祗的国土,就下一颗灰尘,把这些灰尘下完了,然后再将下灰尘所经过的国土,包括下过灰尘的以及没有下过灰尘的国土,通通磨成灰尘,以这些灰尘的每一颗灰尘作为一劫,这些等同于总灰尘数的劫数就是点尘劫。

  释迦佛在那么不可思议的无量数的久远劫以前就成佛了。可是在他成佛以前,再往前推无量无数劫,他在作十六王子。那时他有一个弟子叫舍利弗,跟他发心学佛,然而学到释迦佛宣说《法华经》的时候,舍利弗只是阿罗汉,还没有成佛。如果大家听懂点尘劫的意思,那么就可以对比一下,往生极乐的下品下生,只要十二大劫就花开见观世音菩萨,证无生法忍,马上就能成为一生补处菩萨,到十方作佛,你说快不快?这十二劫同点尘劫这二者简直不能比。谁说极乐世界成佛慢?《法华经》就可以作证明,这两部经都是大乘经典,这样一对比,孰快孰慢不是十分清楚了吗?所以说净土法门是大乘了义真实之教。

  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特异在哪里呢?上面已经讲过,净土法门的行者对净土法门不了解一样可以修,但必须对往生这件当生成佛的大事一定要有确定的把握。我们不但确定自己能够往生,而且还知道按照什么样的方法来修,就能保证往生。这种保证能够往生的方法有没有经典作根据,这是第一。第二是如果我们现在往生,最低的标准是什么?如果觉得自己修行的功夫不够,就应该先抓住这个往生的最低标准,尽管标准最低,只要进到极乐世界,哪怕是下品下生,那也比舍利弗从发心到成佛的点尘劫要快上无量无数倍。当然,这个往生的最低标准必须以经典为根据,不能凭空编造。在这方面,日本真宗有他们的解释,但是中国的祖师们有我们自己的解释,中国祖师的解释十分高超,我们可以证明中国祖师的智慧是高人一等、技高一筹。他们没有象日本真宗那种过度偏颇、狭隘的弊病。他们在方便摄化众生时很少讲深刻的道理,但在真正讲说道理时讲的层次却十分高深。他们不让广大的净土行者误认为净土法门都是高标准,其实他们根据众生的根器,常用十分方便直捷的低标准去度化摄受广大众生。

  这就是为什么助念团为一个生前没有念过佛、也没有皈依、死后八小时没有人为她念佛、而且死了八天、在冰柜里冰了八天、已经全身发硬发黑的老阿婆助念,能够念佛念到她身体发红、柔软,嘴角微笑,抬起来的时候就像水一样的流到地上去。这就是《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第三十三愿所摄的:“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位老阿婆就在彰化。这种法门在中国才有,日本真宗不敢这么说。可是中国人不说,自然就有,所以中国人早就有特异方便。不过中国人很少说。为什么?中国祖师说理是上上,摄化众生是下下。不用讲那么多道理,方便应机嘛!日本人专讲方便法,把方便法提得很高,可是舍掉了真正的上上法,这样他们就涉嫌诽谤中国祖师讲解的净土法门。

  我说过修净土法门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决定往生和决定往生的依据。我们不能依自己的想法,一定要有经证,才能照着经论修。经典很多,当然我们只能依照弥陀经典亦即净土三经为依据。净土三经中,《阿弥陀佛》言简意赅,它讲了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念佛一心不乱的方法;《观经》中有十六观;《无量寿经》中有弥陀四十八愿,各经有各经的修法。但是我们要依照《无量寿经》弥陀本愿来说,何以故?因为弥陀本愿是众生得以往生的根本,如果没有弥陀本愿,便没有阿弥陀佛,也不会有极乐世界,更不会有往生的事情。所以往生不往生,就要从弥陀本愿上看。你要问为什么不从《观经》上去看?《观经》是释迦佛说的,释迦佛究竟不是弥陀本尊。这样说是不是在两土导师之间分高低?这不是分高低,而是分主次。弥陀佛的本愿当然要先了解。所以,净土三经应当以弥陀本愿为根本依据。

  说到这里,我要插一句。你们一定奇怪我今天要说特异方便,为什么到现在还没说,而讲起什么经典?我的用意是让你们在理解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时有根本的依据,让你们知道根本的依据是什么。让你们对我讲的事情没有疑惑才可以。要是你们有一点点疑惑,那是我的过失,也是你们的损失。

  净土法门到底有没有特异方便?我们先说它有。怎样依照经典来了解呢?我们先从了解弥陀本愿开始。《观经》及《弥陀经》作参考。

  四十八愿到底在讲什么?我告诉你只讲三类事。第一类事是讲极乐净土的依正二报庄严,讲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讲众生的正报庄严;讲阿弥陀佛的正报庄严。第二类事情是讲法藏菩萨成佛时,他怎样摄化他方众生的愿。这两类一个是讲极乐世界多好,生到极乐世界的人怎样,你现在还无法生过去,对你关系不大,当然这些你应该知道,可以增强你的信心、欢喜心和愿去的心,但是没有说明关于直接往生的问题。第二类是摄化他方众生,更和你没有关系,它只讲说如果我成佛,我要十方众生来赞叹我,要让十方众生受我光明摄照时,身心柔软等等。这些当然很重要,但对你目前往生没有直接关系。所以这两类的愿对我们能不能往生来说,只是助缘,不是正因。第三类是直接摄受众生往生之愿,也就是极乐净土造得多好多棒,可是我让人家怎样来哪?我总要有条件,这是本尊对你的约定关系,本尊会不会接引你的根据是从这里来的。释迦佛之所以讲解净土法门,也是依这三愿来的。这叫摄生愿。有几条呢?有三条。四十八愿中真正跟我们往生直接有关系的不过是这三条。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弥陀佛知道你们的能耐超不过三样,于是就设三条,这是第一种原因。第二是因为众生有三类根基,这有经证,《无量寿经》下卷中就讲三辈往生。注意!三辈往生就是这三愿所摄,但是这三愿不只是摄三辈往生的。三辈不是三品,不要搞错了。三品是上、中、下三品,各品又各分上生、中生、下生。合起来是九品。真正讲上中下三品的是《观经》。日本人在这里的看法跟我国祖师的看法是不同的,我会分别告诉各位。

  好,摄受众生往生仅此三愿——第十八、十九、二十这三愿,我们念一下:

  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九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四十八愿中唯一牵扯到谁来往生、怎么样往生到极乐世界,唯此三愿。我现在随文解释。

  三愿前两句都是一样:“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十方众生既不是六道众生,也不是三界众生,而是遍指除佛以下的九法界众生。下面三个愿的愿文就不同了。

  十八愿接着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而十九愿则是先说:“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然后才说:“至心发愿”。日本人把这十九愿解释成为:“因为他不能深信弥陀本愿,所以才要先菩提心,修诸功德。修了功德之后,才至心发愿。”

  二十愿是接着说:“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接下来是“植众德本”,最后才“至心回向,欲生我国。”可见,他听闻佛号欢喜,要往生,为了往生,所以植众德本,培养资粮,然后以此资粮至心回向。

  可是十九愿不是这样,十九愿一开始是“发菩提心”,那就不同了哇!也就是他一开始就深解大乘,已经能发菩提心了。可是他知道菩提心难发、难成就,他为了成就菩提心,所以要修诸功德来方便庄严菩提心。他已经在领受大乘佛法,并且发心了,可量仍有不足,他知道佛有彻底的方便,来成就菩提心,所以至心发愿。为什么说“至心发愿”,而不说至心回向呢?因为他修诸功德,是为了成就菩提心,而不是为了回向。何以故?因为只要你有了菩提心,你就已经在诸佛的愿海当中啦!你已经深解大乘了。由于你深解大乘,当然你不一定喊着我要去极乐世界,因为你已经在极乐世界了。不过事实上你的菩提心还不能圆满,为了圆满成就菩提心,所以在临终时,才至心发愿,往生极乐。——(待续)

  《净土深义》3-2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刷新]

  --------------------------------------------------------------------------------

  第三讲 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续)

  有谁作这个证明?有两个人。第一个是玄奘大师。玄奘大师要往生兜率天时,并没有一天到晚念“南无弥勒菩萨”,因为他随时都在弥勒菩萨身边了。他是研究“唯识”的,弥勒菩萨是唯识的开山祖师。事实上玄奘大师念观音菩萨跟《心经》,他在西方取经遇到困难时,都是念《心经》和观音菩萨的,可是他在临终时,一念导归就去了。为什么他能这样?因为他早就在菩提心当中,跟弥勒菩萨相见相感了,这是发大心的上辈修行人。下面我还有经证。

  所以,第十九愿是这样的,是为菩提心而修诸功德,他已深解大乘,可是他也深知种种功德没有彻底究竟的净土法门这种彻底方便的功德来得妙、高、圆、顿,他为了早日让众生离苦得乐,他要早日成佛,早日证得菩提,所以他要往生极乐。这个观念完全和密教相契合。

  一个发菩提心的人,他虽然不执著菩提心,可是他会希望早日成佛,早日利益一切众生。所以他当然要投入十方诸无尽慈悲的大誓愿海的究竟方便当中,早日成就,所以他会至心发愿。他不需要回向。回向是把所做的功德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此向彼、回因向果,这叫回向。他不需要回向,因为他念念之间都在弥陀愿海之中。何以故?因为他发了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之心。净土法门是大乘的真实之法,谁真心发大菩提心,谁就在大乘真实之法当中,他就跟大乘真实之法相冥合。所以他不需要种种功德来回向,他只要在临终时发愿就可以往生。

  为什么说发菩提心的人,临终发愿就可以往生?请看十九愿经文:他们“临寿终时”,注意!下面一句话很特别!“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注意!是谁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谁?阿弥陀佛啊!十八愿和二十愿都没有讲这句话,唯有十九愿这样讲了。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乃至不会无缘无故打一个喷嚏或笑一下子。因此他不会在十八、二十两愿中不讲而偶然在十九愿中讲这句话,这是有深刻用意的。因为十九愿摄受的是发大菩提心的上品上生众生,所以他当然要以真实之身现其人前。真实之身叫真身,为什么叫真身?下面我以经证给你看。

  真身现前是十九愿所说,中国的祖师都是修十九愿。大家回想一下,中国的祖师哪一个不是发大菩提心,修诸功德?最有名的我刚才讲了一个,玄奘大师。还有一个更有名——智者大师。智者大师一生讲解天台教观,可是他竟然还写临终发愿文往生极乐。你听说过智者大师什么时候打佛七啦?没有啊!可是临终发愿,导归极乐。更往前的是谁?是普贤菩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导归极乐,都是十九愿所摄的大心菩萨,所以弥陀以真身接引。

  当然,你要说这叫自力吧!等一下我们再分别。我说这些,你们会怕怕的,“干吗?我又不是智者大师,我又不是善财童子五十参。”当然你领受不来,别急!先让你分别清楚愿的高、低和摄受的不同,你就会发愿不妨上上,行步不妨下下,这就是左右逢源。发心不妨高远,行步不妨最近。净土法门决定是可高可低,可近可远。

  我们再回忆一下十九愿:“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也是修诸功德,是诸功德中的一种,重点在发菩提心。为了满足菩提心,所以要往生极乐。菩提心是根本。按第十九愿修证的人,是发大菩提心的人。他在临终时发愿往生。弥陀佛一定与观音、势至等一切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这就是佛立三昧,十方诸佛现前(详见《般舟三昧经》),来给他证明菩提心成就、大乘法成就,所以佛以真身现前,这就证明十九愿是摄受上上根基人的。

  但是,日本真宗把这解释成什么呢?他们说:“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是先修功德然后才至心发愿。他们是先修行,才懂得要发愿。”为什么他们先修行,才发愿哪?为什么不像十八愿:“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没讲发愿,没讲发菩提心,立刻就至心信乐,然后就欲生我国了呢?这个修十八愿的是一闻即信,是对弥陀佛有彻底的信心,他当然没有怀疑,十八愿所摄的才是上根。修十九愿的不是上根,他还要发菩提心,修菩提行,才愿意相信弥陀佛,信中有疑,所以修十九愿的一定生到边地或铁莲花里。这是真宗的说法。

  你们觉的哪种说法对?十九愿里头有没有说因为他经过发菩提心才愿意发愿?没有嘛!他是为了圆满菩提心才发愿。他从一开始就相信弥陀佛,因为他一开始就发了菩提心。一个真正发菩提心的人绝对没有怀疑阿弥陀佛,怀疑极乐世界的道理的嘛!日本真宗这样的解经有过度牵强的嫌疑。他们往下的引经据就不用再谈了,眼睛里已经有了翳了。往下的牵强附会,或是解释不对,我们不加批评,但是我说不是这样子的。

  当我第一次看摄生三愿时,我第一个直觉就是中国发大心的修行人是修十九愿,为什么十九愿会错呢?我就在想是哪里出了问题?一直想不清楚。我常和愿海法师交谈净土真宗的事情,心里都有一点不是滋味。是哪里出问题?一直在反复的思索,这就是我的念佛法门。我的念佛法门不是嘴里念阿弥陀佛……,我一直在想这个道理,阿弥陀佛啊!你的真意在哪里?中国祖师明明在修十九愿。后来我们真正理解到了,我刚才的理解就能够解释我的疑惑了。

  我们再看十九愿:“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显然这里发菩提心是核心,并不是往生是核心。你说这种人为什么往生不是核心?这不是摄众往生的愿吗?你要记得有一种人,他已经体会了大乘佛法了,他不是骄傲,他是真正的有大善根的修行人。他体会大乘佛法之后,往生对他来讲只是愿不愿意的问题,而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这种人直接在大乘法门得利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导归极乐就是这样的,他并没有在前面参的时候,就在那里念佛。智者大师是临终发愿,导归极乐。那个玄奘大师临终生兜率天也是这样子的。为什么?因为他们平常的身心已经在所往生的那个世界当中了。这种往生绝对不会是下品或中品,一定是上品,等一下还有经证,而且更明确、更直接的经证就在十九愿最后一句:“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不取正觉。”日本人完全无法解释这句话,也不敢解释。懂得这意思吗?这句话其实在后面的经文中更充分显示出来,“现其人前者”就是真身,也就是报身佛。法身佛不可见,只有报身佛可见。还化身佛,化身又分劣应身和胜应身。梦中所见是胜应身。肉眼所见及阿含人(即小乘人)所见的劣应身。十九愿所说是真身,因为可见的只有报身和化身,当然真身是报身佛。好,十九愿这样修,是摄受上等根基人的。我们再看第二十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很有意思,最后一句是“不果遂者”。前面两愿没有这四个字。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二十愿是累积资粮交换往生,所以要累积资粮来回向往生。这是交换,假如不果遂,就是交换不成,因此要说“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第十八愿重点在“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没有交换往生的事情,不需要修诸功德来回向,所以不存在果遂不果遂的问题。他是“乃至十念”都往生啦!他的“果”就在他的信心当中,有信愿,当下往生,何必还要回不回向、果不果遂呢?

  可是二十愿不同,二十愿说:“闻我名号”,还要“系念我国”。十八愿只是谈信乐,没谈系念的事情。而二十愿是闻名以后还要系念,这还不够,还要“植众德本”,以此德本作为往生资粮,回向往生。

  第十九愿说:“修诸功德,至心发愿”。这和二十愿也不同。因为十九愿的修诸功德是为菩提心而修的,不是为了往生而修的。他对于往不往生从来不担心,他只要发愿要去就去了。可是二十愿就不一样,他没有办法发那样强大的坚固的菩提心,也没有办法直接的修菩提行、菩提功德。所以他要植众德本,那是让他往生用的“德本”。“本”是本钱哪!他不讲“功德”,功德已经是一种成就。但“德本”不是,“德本”是一个基础。比如,德本就是《观经》中说的修三福。懂了吗?修三福回向往生,就是修二十愿。中国祖师弘扬净土宗常用二十愿摄受众生。他们自己修十九愿,修密行,导归极乐。

  日本真宗专攻十八愿,特显十八愿,他们认为十八愿最高。我说不然,他在解释十九愿、二十愿时有了问题。十八愿是往生左卷,特异方便在十八愿,这没有错。可是十八愿并不意味着最高,你也不能因此而说修十九愿是对弥陀佛信心不足,不是的。要是说对弥陀佛信心不足,修二十愿的是有的,他们才可能表现出对弥陀佛本愿摄受稍微信心不足的人。所以他们要植众德本,来发愿回向,然后果遂这个回向。所以他们可能有信心稍微不足的嫌疑。如果日本人要批评,也只能批评我们中国修二十愿的可能有信心不足的嫌疑,不能批评修十九愿的大修行者。

  为什么日本真宗会错解十九愿呢?原因在于他们平素很少有大乘佛法的熏陶,你只要看看日本真宗的教典就清楚了,他们的教述从来不谈成佛的原理。他们对于大乘佛法听而忧恼不喜,他们觉得那太难了,于是一下子把它推开。所以他们会错解十九愿,那是有原因的。日本人之所以好乐十八愿,也是有原因的,等一下我会解释给你听。这样,一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里,我是借日本真宗的修法来彰显各个修法的差异。

  现在我们再来看二十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系念什么呢?系念我国的万德庄严,系念我国的易成佛。然后他“植众德本”,也就是《观经》上所说的净土三福,这些都是二十愿所摄。修三福之后,然后“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以此回向而得果遂,以成就众生往生的资粮与往生的事实。这就叫作“不果遂者,不敢正觉。”我们中国人呢,一方面没有祖师大德的那种大菩提心、那种大开圆解和大证悟,所以修不了十九愿。一方面对十八愿呢,又有中国历来要靠自力修行那种习气,常常对十八愿不注意。所以我们中国人常常修到二十愿去了。中国人弘扬净土都叫你广修三福,孝顺父母、持戒布施等等。然后印送大乘经典,读诵大乘经典,以此功德,回向极乐。这完全是修二十愿。这里常有一种情形存在,即对自己能不能往生稍微有一点怀疑。何以故?因为对他的往生资粮回向得够不够不知道啊!能不能果遂不知道啊!所以中国人修净土老是有小小的盲点存在,是不是这样?问题的根本就在这里。中国人的修法是对的,是二十愿所摄的那类众生。

  可是中国的祖师常常是修十九愿,他们修密行,大开圆解,不过他们教给众生偏偏用二十愿。何以故?因为众生没有那个根性嘛!所以中国的祖师讲法是高高的,说法摄受众生时常用二十愿。因为二十愿的植众德本,八九不离十嘛!反正是教你修善根嘛!二十愿就是要你修善根,要你 “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就是指《阿弥陀经》上的“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里你可以看到三经合为一体,事实上三经是一体的。这二十愿就是《弥陀经》的修法。印光大师自己修十九愿,他教人家修二十愿,像要“敦伦尽份”喽!平常好好念佛喽!可是他没有强调一心不乱喏!叫你好好念佛,就是叫你系念我国嘛!然后修修善行、持戒、多修善根,然后至心回向,最后果遂其愿,往生极乐。中国人的修法普遍如此,是不是这样?证明出来了,我没有骗你们。

  因此,第十九愿是最妙的,下面会证明给你们看,它是摄受上辈的。二十愿稍差一点,是摄受中辈的。咱们没有修下辈,下辈让给日本真宗去修了。日本人既不谈十九愿的大乘菩提心,也不谈中国人修的二十愿的植众德本。他们光谈十八愿,下面我们来看十八愿。

  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法华经·方便品》有四句话,我把这四句话读诵好久之后,忽然之间,这四句话展现在我眼前,很久很久没有消失,这四句话就是十八愿,实在不可思议。《法华经》上说:释迦佛在讲到什么人才能听闻大乘经时,他对舍利弗讲了诸佛甚深不可思议的功德之后,舍利弗好象似懂非懂,其实舍利弗已经懂了。那时,为了彰显大乘佛法的难遇、难闻、难解、难信,释迦佛说了一系列事情。

  佛陀说:“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智慧。”我施设种种方便,象阿含道的方便、声闻乘的方便,引导你们慢慢进入佛的智慧。

  “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我从来不对你们这些阿罗汉说,你们将来皆当作佛。为什么不说,因为时机不到。

  “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现在正是时候,我决定要说大乘法了。

  “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我以前说的九部法(经有十二部,有时也说九部法。九部和十二部意思相同,就是一切佛法),都是随顺众生根基说的。都不是真实的。

  “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我唯一真实的本意是要你们进入大乘,因此今天要说《法华经》。

  “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如果有佛子,其心清净,无有迷惑,无有颠倒,也没有骄傲、懈怠、以佛法谤佛法这些问题,他就会心意柔软,就有利根。何谓利根?就是有智慧,听到大乘了义的佛法能够信受,不惊不怖。——(待续)

  《净土深义》3-3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刷新]

  --------------------------------------------------------------------------------

  第三讲 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续1)

  “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他们能够在无量佛国中,行施甚深的妙道,就是行施大乘真实了义之道,亦即净土法门。

  “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我就是为这些佛子,宣说《法华经》这部大乘经典。

  “我记得如是人,来世成佛道。”这些就是发大乘心、行深妙道(即是行菩萨道)的人。我一定授记他们来世成佛。这一些人为什么能授记成佛呢?下面这四句偈来了。

  “以深心念佛,修持净戒故。”这些人能以深心念佛,能修净戒,本来就有大乘的根性啊!

  “此等闻得佛,大喜充遍身。”好!十八愿就在这里。十八愿就是此等闻得佛,不必系念我国,不必植众德本,他大喜充遍身。十八愿说:“十方众生,至心信乐。”他们没有修众善,没有修德本,他们只是“此等闻得佛”,就“大喜充遍身”。这一些是什么人?是“以深心念佛,修持净戒故”那一类人,他们本来就有大乘的根性啊!所以他才至心信乐,那样的信,那样的好乐啊!

  我们看到现在台湾有些弘扬净土真宗的人,很瘦,眼很锐利,嘴巴很狠,说我们中国的净土宗修得不对。他们这样子是福薄之相,不像是修持净戒、以深心念佛的人应有的反映。这样的人虽然“此等闻得佛”,然而并没有“大喜充遍身”。他们虽然说在修十八愿,可是从身相、从心态上看,都不像是真佛子。我们看其外表,就知道这些人没有真正的大喜充遍身,不是真正的妙好人。真正的妙好人,必须领解大乘,才能够闻得佛号,就大喜充遍身,就至心信乐。

  各位,你们有没有大喜充遍身?如果有,你就当生决定往生了呀!为什么这些人闻得佛名就至心信乐或者说大喜充遍身?因为在这以前,他已经以深心念佛。什么叫深心念佛?深心念佛就修行大乘,久远劫来种善根,或者是已经体解弥陀本愿,所以才能“以深心念佛”。这个深心也就是《观经》上所说的“深心、至诚心”。我现在就是拿《法华经》解《无量寿经》,以经解经,以经证经。

  如果你能够闻得佛号,毛孔张竖,欢喜无量,你什么时候念佛能念到这样,你就决定往生,不需要一心不乱。因为十八愿就是这么说的:“至心信乐,乃至十念。”等一下我还要证明给你看,下至一念,决定往生,意思就是说,一念导归就往生了,那“一念”名为一念,实际是无量念。也就是当你什么时候闻佛名号,大喜充遍身那一刹那啊!一念就永续不断了啊!再也没有退了。你不需要念到一心不乱。我今天念到一心不乱,明天跟别人吵了一架,“完了,我一心又乱了,不能往生了。”这样叫作怀疑心。你要修的不是要你带着怀疑心,勤苦修行。只需要你一直体会弥陀的大愿,理解弥陀大愿由大乘佛法来,从大乘佛法了解到弥陀本愿真正在摄受我,你深信不疑,所以大喜充遍身,你就为十八愿所摄。这一念大喜,就是妙好人的欢喜无量。然后这一念永续不断。从那时起,你就大事已毕,往生定操左券,完成了,不用再瞎忙了。因为你已经念念心大喜充遍身了。特异方便就在这里,完全没有秘密。它就是大乘佛法。“佛法无二子,唯一大乘法。”佛法没有第二个孩子,只有一个孩子——大乘法门。净土法门彻底的是大乘种子。

  讲到这里,我很高兴,总算把它给讲出来了。不过,恐怕你们不会很高兴,没有听懂。听不懂没关系,慢慢来,因为你知道不懂的地方在哪里,就有救了。以前你们根本不知道净土法门在哪里嘛!现在我再经典证明来加强你们的信心。

  我说过十八愿、十九愿、二十愿都摄受上品生,为什么?我以经文一步一步证明给你们看。《无量寿经》下卷说到往生有上、中、下辈,注意,这个“三辈”可不是“三品”,上辈、中辈、下辈不同于《观经》说的上品、中品、下品,这三辈其实都是上品,是上品中的上生、中生、下生。我首先要以经文证明:十九愿摄受上辈,二十愿摄受中辈,十八愿摄受下辈。然后证明三辈就是上品的上生、中生、下生。

  请大家翻到《无量寿》<下卷>三辈往生的地方,经文说:“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这段经文是跟十九愿的“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意思完全相应,不过这里有“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这和十九愿又不一样,怎样解释呢?大家要看到上辈往生首先是“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的人,必然会体会到发菩提心跟念阿弥陀佛其实是同一品格的,所以上辈经文中在“发菩提心”之后,紧接着便说“一向专念”。这前后两句经文是彼此并列的,既不是为了念阿弥陀佛才发菩提心的,也不是以念阿弥陀佛来满足菩提心的,更不是象二十愿那样植众德本来回向,作为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接下去看经文:“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

  大家可以看到以上两句上辈往生经文是和十九愿的“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的意思完全相应。显而易见,上辈往生正就是十九愿所摄的大根基的修行者。但是日本真宗却对此视而不见,反过来说修十九愿的人只能生边地,生铁莲花。这是那门子的话呢?经文的对照可以清楚地证明,日本人对十九愿的解释是错误的。上辈往生经文接着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

  大家要注意到上述经文最后两句是“修行功德”,紧接“愿生彼国”,而不是二十愿中所强调的“至心回向”。这表明“修行功德”和“愿生彼国”这两件事情是平等并列的,“修行功德”并不是为了回向,“修行功德,愿生彼国”这两句不是一前一后(即不是前面一句是行为,后面一句是目的),而是完全相对平等并列的。这就跟二十愿的“植众德本”是为了回向“欲生我国”的意思大不一样了。这里修行功德只是发无上菩提之心的一种必然的行为。所以我们说象智者大师一类的上等根基的大修行者,他们不用回向,不用交换,他们已经发了大菩提心,修了种种功德,大开圆解,到临终时只要发愿,当下即能往生,他们是随愿往生,愿到哪里,就可以去哪里,一发愿立即往生。

  所以,通过十九愿和上辈往生的经文对照,完全可以证明十九愿是摄上辈往生的大心行者。这完全符合经证、教证、和事实上的证明。

  下面看《无量寿经》中辈往生,经云:“佛告阿难,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花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大家将这段经文和二十愿对比一下,可以看出二十愿所摄受的正就是中辈往生。中辈经文的“一心专念无量寿佛”就和二十愿的“系念我国”相应,接下来“多少修善,奉持斋戒……”等等,正就是二十愿的“植众德本”。中国人常常就是这样修的。然后是“以此回向,欲生我国。”这又跟二十愿的“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一样,所以二十愿是摄中辈往生的。中辈往生经文续云:“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次如上辈者也。”这段经文中明确地说中辈者往生是“具如真佛”的化佛接引,因而也就可以反证十九愿所摄的上辈往生见到的是“具如真佛”的那个“真佛”,也就是报身佛,进一步证明修十九愿的大祖师们是真佛接引。

  下面看下辈往生经文:“佛告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

  你们看,十分有意思,下辈往生完全比同十八愿,“假使不能作诸功德”,这就是说不需要再去做种种功德了。只要“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愿生其国。”这就和十八愿的乃至十念完全一致,可见十八愿是摄受下辈往生的。下辈经文续云:“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命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这一段经文和十八愿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完全相应。其中一句讲“不生疑惑”是着重强调“欢喜信乐”的,有一丁点的疑惑,就不能算是“至心信乐”了。那为什么上、中两辈不说“不生疑惑”呢?因为上辈是已发菩提心了,当然绝对不会生任何疑惑。中辈是以“行”为重点,就不必强调疑惑不疑惑的问题。可是下辈是以“信”为重点,所以要特别指出“不生疑惑”。日本人不懂得这个道理,反而说只有十八愿才是真正的“信”,修十九愿和二十愿是有怀疑的,这种解释显然与经文不相符合。

  十八愿所摄的重点是什么呢?是“信”,“信”即往生,所以要说“不生疑惑”,你只要“一向专意,欢喜信乐,不生疑惑”,十念便能往生,这就是我要讲的特异方便。下辈往生经文续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好!这几句经文又进一步强调了信即往生的意思,只要信得彻底,信到“至心信乐,不生疑惑”,那么“乃至一念”亦得往生,我在前面说过,一念就能往生,依据就在这里。

  各位,经过前后经文的对照,我们可以确认上辈、中辈、下辈分别是十九愿、二十愿、十八愿所摄,十八愿专摄下辈,事实非常明显了。中国人是修上辈跟中辈,日本人好乐十八愿,日本真宗事实上是修下辈。这有明显的经证,经文证明是这样的。

  举例说明,有一次愿海法师去给一个刚刚死去的八十多岁的老阿婆助念。这位老阿婆的孙女梦见她的奶奶坐着莲花来告诉她,奶奶现在已经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这就是十八愿所摄。日本人修下辈,咱们当然最好修上辈、中辈,不过可以先修下辈,把握往生再向上前进!反正都是上品嘛!

  可是,这三辈生为什么都是上品生呢?怎么来证明呢?我们重新回顾一下三辈往生,三辈有一个相同的意思。三辈往生的经文是: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这里有发菩提心。再看中辈往生: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中辈也有一个发菩提心。再看下辈:

  “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好,这三段经文清楚地显示,这上、中、下辈都有发无上菩提之心的要求。

  我们来看《观经》九品往生的经文,从第十四观开始。

  上品上生:“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便发无上道心(即菩提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花,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是名上品下生者。”

  这上品的上、中、下,三生中好像没有讲到发菩提心,别着急。我们接着看十五观。

  中品上生:“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大家看到了吗?上品生的众生,要发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可是到中品时,就不讲发心的问题了,经上讲什么呢?讲受持五戒、八关斋戒,修行诸戒。我为什么不先解释上品生的至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是菩提心呢?是怕你们认为我牵强附会。我读到中品生的时候,就是让你们知道,从中品的上生开始,就不讲发心的问题,只讲持戒的问题,这显然是指一种根本不懂大乘法,只是受了一些戒德的持戒念佛而已。他们不晓得发心的问题。下品就不用说了。下品是作众恶业乃至五逆十恶,都是临终忏悔念佛往生的。所以讲发心的就在上品。换句话说,上品讲的深心、至诚心、发愿回向心,其实就是菩提心。至诚心也就是不退心、不假心、不二心。只有菩提心才是不二心。为什么?因为如果有二心,就不叫无等等心、至高无上心。菩提心才是无等等心,是至高无上心。所以至诚心也就是菩提心。

  当我们知道中品以下已经不讲发心的问题,就会体会到唯有上品生才会想发心,而三辈往生,都讲到发菩提心。我问你,你能不能想像下品的人乃至于下品下生造五逆十恶的人发菩提心。或许也有可能,但只能说是过去的善根而已,我们承认或许有可能,但他绝对不是在今生,从今生来看,发菩提心的就在上品,这在经文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

  这样,我就可以证明:十八、十九、二十这三愿各有所摄。十九愿跟二十愿各摄上品上生、上品中生,十八愿摄上品的下生,一直摄到下品下生。这样三愿摄尽九品生,全部摄尽。(第三讲完)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