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佛经译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直译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直译

  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 译

  蔡道弘居士白话直译(有删减)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白话直译:

  这部金刚经是佛陀亲口说出来,是我(佛陀大弟子之一 - 阿难)亲自听到的,很可惜佛陀已经入灭,所以后代的人再也无法听到佛陀说法。为了能让后代的人也能知晓佛法,因此我(阿难)再一次重新讲出,让人记录下来流传后代。记得佛陀在讲这部经的时候,是在印度的西北方,国名叫舍卫国,舍卫国皇宫附近有一花园名叫“祇树给孤独园”,为什么会取这个名称呢?因为花园里的树是由祇陀太子捐献的,因此就称为“祇树”,而土地是由一位波斯匿王的大臣所捐献,他的名字叫须达多,须达多为人乐善好施,经常帮助孤独的人,所以这个花园的地名就叫做“给孤独园”,加上太子捐献树木,因此这座花园就取名“祇树给孤独园”。佛陀就在“祇树给孤独园”讲这部经。当时与佛陀共同生活的人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之多,他们都是修行很有成就的出家人,有的甚至已证到罗汉果位及菩萨果位。

  记得讲经那天的上午,释迦牟尼佛眼看就到中午了,所以就批上袈裟,拿着盛饭的钵,到舍卫大城去化缘。

  在城里不分富贵贫贱,一家一家的化缘,化缘完了,就回到原来的地方吃饭。

  吃完了饭,就把袈裟和钵及一些日常应用的器具收拾好,顺便也把脚洗干净,再把座位铺好坐下来。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白话直译:

  那时候,有位德高年长的佛陀弟子,名叫“须菩提”,他突然从大众中站起来,批上袈裟把右肩露在外面(因为印度人平常衣服是遍履全身,要礼佛时才袒露右肩,以示恭敬。)右膝跪地(印度的礼仪有两种,礼拜时是双膝跪地,忏悔及请法是右膝跪地,表示顺理诚心。)而且合掌恭恭敬敬地向佛陀行礼,然后赞叹地说:“您是世界上最稀罕少有的世尊!(弟子对佛陀的尊称,因为佛陀是世人共同尊敬的人。)您经常关心诸位菩萨如何修行,又时常叮咛诸位菩萨如何负起度化众生的任务。

  世尊!但是众生的心是非常脆弱的,如何使发心修行的善男信女,在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时,使它不退失?及如何降伏妄想心使它不起妄念呢?”

  佛陀回答说:“问得好!问得好!须菩提!如同你所说的,我经常关心诸位菩萨如何修行,又时常叮咛诸位菩萨如何负起度化众生的任务。所以我当然要为你们解说,你们仔细地听着,我现在就为你们开示。发心修行的善男信女在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时,就与佛菩萨的心量没有两样,所以就应该使它不退失,如果有妄想心应该使它不起念。”

  须菩提听完佛陀开示后说:“是的!世尊!我很高兴能听到您的解说。”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白话直译:

  佛陀于是告诉须菩提说:“诸位大菩萨,在修行当中,应该依照下面的方法去降伏妄想心,降伏妄想心的方法就是首先不要执著众生相,众生相有九种,如一、孵卵所生的鸡、鸭、麻雀、鸽子;二、母胎所生的人、牛、羊、马;三、水中或潮湿中所生的鱼、虾、蟹、鐅;四、蜕化所生的虫、飞蛾、蚊子、苍蝇(他们都是由幼虫蜕变而化成)、五、有色众生、他们由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识障蔽的意思,五蕴等于由五种物质或精神覆盖本性。)组成的,有色众生居住在欲界及色界;六、无色众生,他们由四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组成的,无色众生居住在无色界中;七、有思想的众生,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中除了无想天之外,都是有思想的众生;八、无思想的众生,他们是专修无想的外道修士,也就是外道的最高果位,居住在无色的无想天中;九、非有想非无想的众生,他们居住在三界最高的无色界,无色界最高的是非想非非想处天,这里的众生没有粗想但仍有细想,所以是非有想非无想。

  以上九种众生,诸位大菩萨都要有这种想法:我要一一慈悲去救度他们,使他们业障消除,脱离生死轮回,永远达到清净解脱之境界,虽然众生有无限量之大,无法数之多,无边际之广,我都以慈悲心去解救他们,虽然有那么多众生受到我的解救,但我决不执著度化众生的功德,所以在诸位大菩萨的心中应该认为,实在没有一位众生受到我的救度。

  为什么要有这些想法呢?须菩提!你要知道如果菩萨还有我相(自私心,执著自我)、人相(对待心,计较得失)、众生相(分别心,杂念纷纭)、寿者相(欲望心,贪得寿命),他就不是菩萨了。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白话直译:

  我再告诉你吧!须菩提!要做一位大菩萨,他的心量必须很大,这样才能不计较,在不计较之下才会去做利益众生之事,但是在做出利益众生之事后,也不会有丝毫的执著,例如,不要去贪看艳丽的物品,才能使眼根清净;不要去贪听靡靡的音乐,才能使耳根清净;不要去贪嗅香浓的味道,才能使鼻根清净;不要去贪吃美味的大餐,才能使舌根清净;不要去贪穿华丽的服饰,才能使身根清净;不要去贪想物质的享受,才能使意根清净。

  须菩提!要作为一位大菩萨应该要做到忘记布施给谁,忘记布施多少,以及不求名、不求利、不求褒奖;为什么菩萨布施要达到这种境界呢?因为这样的布施心量才能广大,在广大的布施之下,他的福德才能增长,达到无限量之大。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东方的虚空,你想得到或测量出有多大吗?”

  须菩提回答说:“我没办法,世尊!”

  佛陀又说:“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方、下方虚空,你能想像有多大吗?”

  须菩提又回答说:“我没办法,世尊!”

  佛陀接着又说:“须菩提!菩萨若能不着相布施,所得的福德就像虚空那样的大,难以想像,难以测量。

  须菩提!所以诸位大菩萨只要依照我的教法,不要着相布施就是了!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白话直译:

  须菩提!你的想法怎么样?可以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如来(佛)的佛身吗?”

  须菩提回答说:“那是不可能的,不能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如来(佛)的佛身;为什么呢?因为佛陀您所说的如来(佛)的外表佛身是一种假相,不是真实的佛身,而佛的真身是无形无相的,这是世人无法用肉眼看到的。

  佛陀听了之后说:“你说对了,世间一切有形体的东西也是一样,都是不实在的,因为他们都会毁坏,都会变化,所以世人眼光所见的一切相,都是虚幻的假相,怎可执著虚幻的假相,来蒙骗自己呢?所以世人如能不执著虚幻的假相,及不受一切外相的迷惑,这才是一位清醒的人,清醒的人才能如如自在,这样的人即使未见有形有色有相之佛身,但已了悟佛身的真实,因为心中有佛,佛心相印,佛就在他的心中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白话直译:

  须菩提听完之后又向佛陀说:“世尊!您方才所说的话真是太妙了,我听了之后能感觉非常真实,但是众生的智慧有限,疑心病重,他们会相信您所说的话吗?”

  佛陀听完之后,又对须菩提说:“须菩提!你不必怀疑,虽然我说的佛法非常深妙,但是仍然会有人深信不疑的,就是等到我圆寂后,经过正法时期一千年,像法时期一千年,及最后的末法时期五百年,总共是两千五百年,(很接近我们现在的年代,因佛陀圆寂于西元前三八零年至五四四年这是各家推测的年代,今年西元为一九九一年,因此佛陀已圆寂二三七一年至二五三五年,所以我们何其幸运,能生长在这个年代。注:末法时期共有一万年。)仍然有持守戒律,广修福田的善男信女,对于现在我所说的话,仍然非常相信,认为那是真实的,不过这些能相信的人,机缘是非常特殊的,他们不仅在近世诸佛哪里肯修学佛法而种善根,甚至已于过去世无量诸佛时已种诸善根,所以他们听到一句话或看到一段文章,便能在转念之间,心净不乱,信心不退。

  须菩提!我再告诉你吧!以后这些信心不退的人,我当然能知道他们,更会看到他们,因为这些善男信女将会得到十方虚空无量无数福报与功德。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善男信女,不但不会执著我相(自私心,执著自我)、人相(对待心,计较得失)、众生相(分别心,杂念纷纭)、寿者相(欲望心,贪得寿命);更不会执著一切万法的名相(因为一切万法只是渡众生到达彼岸的工具而已,而本性是佛,万法非佛,即是成佛,万法皆空。)以及执著空法的名相(有些人听到金刚经讲万法皆空,所以就执著空,每天叫空、唱空,成了空病,这就是执著空的原因。)所以不能执著万法,也不能执著空法。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善男信女,如果心里一旦执著万法的名相,即是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相同的道理,如果心里执著空法的名相,也是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所以不要执著一切万法,也不要执著一切空法;就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为你们说法的时候,常用竹筏来作比喻,世人编竹为筏,渡人过河,到了彼岸,竹筏就不用了。我所说的佛法,就像渡人的竹筏一样,过了河就要放弃,何况不是佛法的理论,更不应该执著了!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白话直译: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我得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果吗?我有说任何佛法吗?”

  须菩提听了之后说:“如果以我的体悟,去解释佛陀您所说的含义,应该是没有一个固定的名称,可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果,因为佛法是说给众生听的,菩提果也是说给众生听而已,在佛的世界里哪有什么菩提果位。也没有固定的佛法可让佛陀来说的,因为佛陀所说的法都是因人的根基而说;如佛陀您所说的佛法,都像虚空一样永不变异,但虚空是不可取得的,虚空的广大及虚空的恒久性也是难以言说的,所以佛陀您所说的法,有又好像没有,没有也好像是有,就好比虚空来说,虚空本来就有,但是迷昧的众生往往忽略它的存在,佛法也是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佛法,可是世人往往忽略它,还以为佛法不够普遍,这都是众生痴迷的看法,排斥的想法。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呢?这都是因为一切凡夫、贤人、圣人,在无为法的证悟方面有所差别,如圣人见山是山,不执著山,已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贤人见山不是山,因为怕起欲念私心,所以排除一切外相外缘;凡夫见山是山,执著山,因为凡夫是贪心不足的,常常为了身外之物而起争执。所以凡夫、贤人、圣人差别就在于此,也就是无为与有为的差别。”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白话直译:

  佛陀听完之后,又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如果有人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太阳系所照之处叫做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小千、中千、大千共有三个千,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其实只是大千世界而已,但这已包括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也是一佛所教化的国度,不只是释迦牟尼佛如此,十方诸佛也是一样。)七宝(金、银、琉璃、琥珀、砗磲、玛瑙、珊瑚。)用来布施,你说他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

  须菩提听后回答说:“当然是很多!世尊!(弟子对佛陀的尊称,因为佛陀是世人共同尊敬的人。)虽然是很多,但那只是有限量的福德,并非是无限量的福德;无限量福德须要无相布施,也就是不惦念布施多少,不惦念布施给谁,布施之后不求回报;而有限量布施即不同,他们经常惦念布施多少,布施给谁,更需求回报。所以佛陀您说福德很多,其实那也只是有限量之多而已。”

  佛陀听完须菩提的回答后,很慎重的说:“假使有人每天读诵这本金刚经,或是将本经中的四句偈语(经中的四句话,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以及“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还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记在心里,照着去做,或讲给别人听,这个人所得的福德胜过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福德,因为讲佛法给人听是法施的一种,法施是三布施(三布施是一、法施、二、财施、三、无畏施。助印金刚经是三施并行,如一、能让人看到本经是法施,出钱助印是财施,护持佛法是无畏施。)中功德最大的,而金刚经的功德更是无限量之大。

  为什么金刚经的功德是无限量之大呢?须菩提!我老实告诉你吧!就是过去一切成就佛果的诸大菩萨,在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最后阶段时,都是领悟此经(金刚经)才证悟的,所以此经可说是诸佛之父,诸法之母,一点也不虚假。

  须菩提!一切有为法皆是方便法门而已,只有现在我所说的法(金刚经)才是真实之法,但我说真实之法让你们听,你们仍然不可执著,为什么呢?因为让人开悟的佛法,一旦让你开悟了,那就不是佛法了,所以佛法只是对迷昧的众生说的,在佛的世界里就用不上了。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净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白话直译: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证得须陀洹(已证初果的圣者,须陀洹是印度古文的直接翻译,中文是入流,也就是预入圣人的意思。)果的圣者,会有——我已得到须陀洹果位的想法吗?”

  须菩提听了回答说:“不可以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证得须陀洹果位的修行人,虽然已进入圣者之流,名为“入流”,但这只是假藉的名称而已,反而在证得须陀洹果位时,心是无所入的,为什么会无所入呢?因为证得须陀洹果位的圣者,已不执著艳丽的美色、悦耳的声音、香浓的味道、可口的食物、细滑的摸触,他不执著一切的形相,所以须陀洹只是假名而已。”

  佛陀听了之后又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证得斯陀含(已证二果的圣者,斯陀含是印度文的直接翻译,中文是一往来,也就是尚须来人间修持最后一生。)果的圣者,会有我已得到斯陀含果的想法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证得斯陀含所谓的修行人,虽然尚须天上、人间往来一次,所以名叫“一往来”,但是他们已没有往来的想法,如果他们还有往来的想法,即是一种执著,而证得斯陀含果的圣者是心无执著的,所以才叫做斯陀含。”

  佛陀又问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证得阿那含(已证三果的圣者,阿那含是印度古文的直接翻译,中文是不来,也就是不再来欲界人间接受生死的意思,但仍须在色界、无色界天中继续修行,才能进入四果阿罗汉果位。)果位的圣者,会有我已得到阿那含果的想法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证得阿那含果位的修行人,虽然不须再来人间接受生死,但他们已不执著去与来之相,更没有去与来之分别心,所以这才叫做阿那含。”

  佛陀又问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证得阿罗汉(已证四果的圣者,阿罗汉是印度古文的直接翻译,中文有三种意思,一、应供——也就是应让世人供养的意思。二、杀贼——杀掉一切烦恼贼。三、无生——永不在三界受生。)果位的圣者,会有我已得到阿罗汉果的想法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证得阿罗汉果的修行人,已是一位无学(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皆为有学圣者,只有四果阿罗汉才是无学圣者,有学圣者是须要再上进修学的意思,无学圣者是声闻乘中最高果位的,在声闻乘中他已全部修学完成,所以是无学圣者。但广义来说,证得阿罗汉果位只是小乘果位而已,只修慧未修福,只度自己未度别人,不如大乘的菩萨乘,福慧双修,度己更度众生,两全其美)圣者,在声闻乘的修学方面,早已无法可学,无法可修,所以才称为阿罗汉;世尊!假使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圣者,会有我已得到阿罗汉果的想法,那么他已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怎么有资格叫做阿罗汉呢?

  世尊!您曾经说过我修持的境界已达到远离是非、分别、执著、心性自在、自如、正定,在所有人中,赞许我是解空第一,有第一等的离欲工夫,也是第一等的阿罗汉。

  世尊!虽然我得到您的称赞,但我仍然默默的修持,从来没有我已证得阿罗汉的念头;

  世尊!如果我有心念,认为自己已得阿罗汉果位,而念念在心,您就不会说我是一位喜欢寂静的修行人;就因为我心无所得,亦无所失,不执著一切相,行而无所行,做而无所做,无欲无求,所以才叫做寂静的修行人,倘若我执著果位在心,就不是寂静的修行人了。”

第十品 庄严净土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白话直译:

  佛陀又对须菩提说:“你的意思怎样?我过去在燃灯佛(因为燃灯佛出生时身边有灯光照耀,所以成佛之后佛号称为燃灯佛,当时释迦牟尼佛的过去世是一位修菩萨道的出家人,曾经亲近燃灯佛,燃灯佛为他授记,说他将来会成佛,佛号叫释迦牟尼佛,教化的国土叫娑婆世界。)那里得到什么吗?”

  须菩提回答说:“没有的,世尊!您在燃灯佛那里实在没有得到什么,因为有得即有失,有得失之心怎能成佛,所以照道理来说您实在没得到什么。”

  佛陀又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菩萨有没有在庄严清净的佛土呢?”

  须菩提回答说:“没有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菩萨是心不执著才产生庄严的,而众生是心生贪执才产生污蔑的,所以菩萨虽然庄严了佛国净土,但是他们心不执著,更不作庄严想,而庄严只是一种假藉之名而已。”

  佛陀于是又说:“是的!就因为这样,所以须菩提你应当知道,所有的大菩萨都应该如方才所说的,心不能执著,这样才能达到一心不乱,而且才能生起清净之心,如不应执著艳丽的物品,不应执著靡靡的音乐、香浓的味道、美味的大餐、华丽的服饰、物质的享受,才能使心清净,也就是说,心不可执著一切,才能产生清净之心!”

  佛陀停了一下又说:“须菩提!假使现在有一个人,他的身体就像须弥山王(须弥山高度有三百三十六万里,周围有六万座大大小小之山环绕,是众山之王,所以称为须弥山王。)那么大,你的意思怎样,他的身体大不大?”

  须菩提听了回答说:“是很大,世尊!为什么呢?因为佛陀您所说的那么大的身体,并不是普通人的身体,而是发大愿、修大行所获得微妙大身体,但是大身体也是假藉的名称而已。”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白话直译:

  佛陀又说:“须菩提!假使用恒河(印度境内的一条大河,河内的沙非常的细,也非常的多。)中所有的沙数来作比喻,以一粒沙去比喻一条恒河,即一粒沙一条恒河,恒河的数目,和沙的数目一样,而那么多的恒河里面还有那么多的沙,你看这样沙的总数多不多?”

  须菩提回答说:“当然很多!世尊!以恒河中的一粒沙去代表一条恒河,那么恒河之多就难以去数了,更何况是所有河中的沙呢?”

  佛陀慎重的说:“须菩提!我现在老实的告诉你,假使有善男信女,以最珍贵的七宝盛满那如恒河沙一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去布施济贫,那么这个人所得的福德多不多?”

  须菩提很快地回答说:“当然很多呀!世尊!”

  佛陀告诉须菩提说:“假如有善男信女,每天读诵这本金刚经,或是将本经中的四句偈语(经中的四句话,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以及“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还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记在心里,照着去做,或讲给别人听,这个人所得的福德,胜过前面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福德。”(如果自己认为口才不好,难以启口讲给别人听,可改用助印《金刚经》送人,与人结缘,功德也是非常之大,请十方善信趁此机缘助印《金刚经》。)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白话直译:

  佛陀停了一会儿,再一次强调说:“须菩提!不管什么人,不管在什么地方,或什么时间,如能对人演说金刚经或是经中的四句话,这个说经的地方就是无上圣地、就是无上道场,所有世间的天神、人民、阿修罗魔,皆应像佛塔庙一样的恭敬供养。

  更何况假使有人能完全依照经意去修持每天读诵这本金刚经,那他的功德更是无法计算。

  须菩提!你应当知道读诵金刚经,照着经意去修持的人,将能成就最上等,也就是第一等级——至高无上稀有的究竟法,所以这本金刚经的所在地方,等于有佛在那里,我们对修持读诵金刚经的人,要像尊重佛弟子一样。”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白话直译:

  当佛陀讲到此时,诸弟子都赞叹金刚经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议,于是须菩提就向佛陀请教说:“世尊!刚才您所说的法,将来如果编成一本经,应当如何去取它的名字?我们又如何去恭敬护持呢?”

  佛陀告诉须菩提说:“这本经的名称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是最锐利、最坚固之物,般若是妙智慧的意思,波罗蜜是到达彼岸的含义。)也就是以至高无上智慧到达彼岸,让你们快速证得佛果,这个名字有无上的意义存在,所以你们当要恭敬护持!

  再说,这个名字有“无相、破相”的意义,须菩提!你要知道我所说的妙智慧是无相的,金刚的锐利是破一切相的,修无相、破一切相的无上法门,能让人到达解脱的彼岸,可是我所说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只是一个名字而已,是无上的名字,但也是勉强取的名字,为了度化你们才取的假名而已。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你认为我有说法吗?”

  须菩提回答说:“世尊!觉悟的本性是不执着名字、形相的,因此您可算是并无说法。”

  佛陀又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太阳系所照之处叫做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小千、中千、大千共有三个千,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其实只是大千世界而已,但这已经包括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也是一佛所教化的国度,不只是释迦牟尼佛如此,十方诸佛也是一样。)所有的细小灰尘,你说多不多?”

  须菩提听了立刻回答说:“当然是很多呀!世尊!”

  佛陀再解释说:“须菩提!但是那么多的细小灰尘,也是假籍的名称而已,因为这些细小灰尘也是由大石头分裂而得,现在是细小灰尘,但是一旦掉落地上,在水的结合下,又要变成土块,因此名称只是物体的暂用而已;三千大千世界也是一样,是假籍的名称而已,因为三千大千世界也是由细小灰尘的大结合——成为土块,土块的大结合——成为小山,小山的大结合——成为星球,星球的变化排列——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也会随着众生的业报而产生变化,众生心清净,三千大千世界即清净;众生心污秽,三千大千世界即污秽。众生心生执着,即有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心生解脱,三千大千世界也只是假籍的名称而已。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可不可以用我的三十二种相貌特征,去以貌取人呢?”

  须菩提听后回答说:“不可以的,世尊!因为您的三十二种相貌特征也是因缘假合而已,众生不了解这一点,还一再认为您的肉身就是真佛,真是太可悲了,而不知真佛是在人人的清净自性之中,所以您所说的三十二种相貌特征,其实只是一种假相而已,一种暂用的假名称而已。”

  佛陀听了说:“须菩提!你说得很好,能一语点出众生的迷执,让他们皆能达到即刻开悟的境界,所以将来假若有善男信女,他们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即使一再转世,一再布施,用尽了如恒河细沙那么多的身体,那么多的生命,还不如读诵或修持这本金刚经,就是讲经中的四句偈语给别人听,他所得的福报还要比生生世世去布施的功德大。”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白话直译:

  那时候,须菩提听到这些话,更深一层地肯定自己所领悟的无上妙法,而且这些妙法将来可解救众生,让众生开悟解脱,不再迷昧沉于生死苦海,所以虽然已证阿罗汉果位的他,仍然感动得大哭起来,并且向佛陀说:“太稀罕,太少有了,世尊!您现在所说的无上甚深微妙法,我从过去到现在,洞彻一切妙理,但就是未听过这样的佛法。

  世尊!现在我可以预先知道,将来如果有人,能够看到或听到这本经,去领悟它,一定能够产生信心,进而去修持清净法门,使自己本性清净,达到“是心是佛”的实在本相,因为众生皆有佛性,只是佛性受到蒙蔽而已,就好比镜子本来应该明净,只因蒙上尘埃而已,只要拭去尘埃,镜子的实在本相就是明净的;众生本有佛性,只因受到贪、嗔、痴的影响产生种种烦恼,如果没有贪、嗔、痴所带来的烦恼,当下即是自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像这样的人,当然是一位快速成就第一等稀罕少有的殊胜功德之人。

  世尊!众生本有佛性,也就是说众生的本来面貌是佛性,只是众生已把佛性污染而已,只要了解这个原理,去修持证悟,即能成佛。可是您(佛陀)所说的——实在本相的佛性,也是假籍的名称而已,修持证悟之人仍然不可执著。

  世尊!我今天听到您现在所说的无上甚深妙法,我是坚信不疑的,我也能够理解的,我更会按照您现在所说的妙法去修持,这对我来说并不是很困难;

  但是等到佛陀圆寂后,经过正法时期一千年,像法时期一千年,及最后的末法时期五百年,总共是二千五百年(以民国八十年计算,佛陀圆寂的年代,据各家推测已经过二三七一年至二五三五年,所以须菩提所指的年代正是我们现在的年代。)倘若有人看到或听到这本金刚经,进而能理解它的奥妙,坚信不疑,依法修持,我想有这样的人,那真是太难得了,同时这人将能成就第一等稀罕的无上功德,早日成佛是不成问题的。

  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人已经没有我相(自私心,执著自我)、人相(对待心,计较得失)、众生相(分别心,杂念纷纭)、寿者相(欲望心,贪得寿命)。

  何以见得呢?因为执著“我相”,其实是颠倒妄想而已,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是一样都是自私心、对待心、分别心、欲望心所产生出来的,所以这都是不实在,但众生往往执著于不实在的生灭假相而不自知。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迷失了方向,用错了心,反之,只要心中不要执著这一切,才能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这才是佛的境界。”

  佛陀听了之后,又对须菩提说:“你说对了!你说对了!如果有人看了或听了这本经,只要不错用心,依法修行,就是成佛的捷径之道,这都是实在之言,我现在更强调一点,如果将来有人看到或听到这本经,不惊疑、不恐慌、不畏惧,这样的人真是太难得了。

  为什么呢?须菩提!你应该知道我现在所说的是第一波罗蜜(第一捷径到达彼岸的方法,也就是以妙智慧去破除烦恼而得解脱之方法。)虽然我说第一波罗蜜,但你们仍然不可执著第一波罗蜜,因为我说的第一波罗蜜只是一个名词而已,只是方便引导众生修持的名词而已。

  须菩提!以忍辱波罗蜜(波罗蜜是印度语,中文是到达彼岸的意思。)来说,也是不能执著的,当下要忍而无忍,辱而无辱,一点也不起嗔恨心,所以我所说的忍辱波罗蜜也是一种名称而已。

  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我过去世被歌利王(是一位残暴的国王,怀疑修行人与他的宫女有染,于是就杀了修行人,但修行人仍然不起嗔恨心,那位修行人就是现在的佛陀。)以剑斩掉我的四肢、耳、鼻时,我仍然不起嗔恨心,可见当时我已经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

  为什么呢?如果过去世我的身体被歌利王一块一块的分割时,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当时我就会起嗔恨心的。”

  须菩提!又想起过去五百世中做忍辱仙人的时候,专门修忍辱之道,在那时候我就已经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

  所以说,须菩提!要做一位大菩萨必须不可有任何执著,就是见到一切外相都不能动摇本心,能够做到这点,然后再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才能与佛心真实相应!

  在与佛心相应之后,更应时时保持,让它永不退失,如何才能达到此目标呢?就是不可执著艳丽的物品,也不可执著靡靡的音乐、香浓的味道、美味大餐、华丽服饰,以上这些物质享受都不可以执著,然后才能升起清净之心,因此清净之心必须在一切都不执著的情况下,才可能产生的。

  如果心有所执著,你的念头就会随着外在的一切起烦恼,这样清净心就消失了,人反而不能安住了,所以我说菩萨的心中,不应有任何形形色色的执著,然后才能毫无挂碍,去做清净的布施。

  须菩提!要做一位大菩萨,为了利益广大众生的缘故,就要像方才我所说的方法去布施才对的。

  总而言之,就是不要执著,因为世间一切物体都是假的,它们只是暂时存在你的眼前而已,不久之后就会随着岁月而毁坏消失;众生也是一样,只是一种假名称而已,因为众生皆由业障果报所形成,只要业障果报消失,哪有众生呢?

  须菩提!我一向是讲真话的、讲实话的,而且也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我从来不说欺骗的话,也不说怪异的话。

  须菩提!我所证悟的法是无相的,无相是没有实体的;但又是自性圆满的,所以它又不是虚假的。

  须菩提!倘若菩萨在布施的时候,一直惦念着我布施给谁,布施多少财物,什么时候才能回报。像以上这样的布施是凡夫的布施,非菩萨的布施,因为菩萨的布施是“施不望报”的,哪能布施之后还有惦念之心呢?所以菩萨在布施之时,还一直惦念着回报,像这样的作为,就好比一个人走入暗室一样,他是毫无所见的,无法得到光明的。

  假使菩萨在布施的时候,不去惦念着我布施给谁,布施多少财物,更没有要对方回报的念头。像这样的布施,就好比人的两颗眼睛,非常的明亮,在日光照耀之下,什么东西都能看得很清楚。

  须菩提!将来的末法时代,如果有善男信女,看到或听到这本经,进而读诵此经,依法修行,就会得到佛光的普照,而且以我的智慧去判断,可以肯定这些人很有善根,更会看到这些人都能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白话直译:

  须菩提!假使有善男信女,在每天上午,以恒河沙数这样多的身体去布施,中午又以恒河沙数那样多的身体去布施,下午又以恒河沙数那样多的身体去布施,像这样的布施,一日又一日,一年又一年,经过无量百千万亿劫(劫是印度长时间的算法,一劫的时间是四十三亿二千万年)的时间,每天都用这么多的身体去布施。

  假若另外有人,听到或者看到这本经,更发心依法修行,信心不退,那么这人所得的福德,胜过那位以恒河沙数那么多身体去布施之人,又何况用手抄写(以前没有印刷机器,所以文字经书都是用手抄写的)、信受奉行,早晚读诵、为人解说,那他的福德,就难以计算了。

  须菩提!总而言之,这本经的功德真实大得难以想像,无法用尺量、无法用枰称,大海尚有边,唯有此经功德,没有边际,没有止境。

  所以这本经,我是特别讲给发大愿、修大乘菩萨道及修最上乘佛道之人听的。

  如果有人发心修持读诵这本经,或是愿意为广大众生解说经文的含义,佛陀都会知道这些人,并看见这些人,皆可成就大功德,大到无法用尺量、无法用枰称,大海尚有边,但此人的功德可达到没有边际,没有止境的不可思议功德。

  像这样的人,我可预知将来必定能担负起如来的弘法大愿,让众生都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我说这些人能担负如来的弘法工作呢?须菩提!我告诉你吧!因为修大乘菩萨道之人才有广大的慈悲心,反之,修小乘佛法的人,度自己都来不及了,哪里还想去度化别人,他们常执著于我相(自私心)、人相(对待心)、众生相(分别心)、寿者相(欲望心);那么这些人就是得到这本经,或是听到这本经就产生排斥的心理,哪里还会去读诵,以及为人解说呢!这是不可能的。

  须菩提!此部经功德太大了,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场所,只要有这本《金刚经》在,一切世间的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六道之一,性好斗)都应供养,因为那个地方,等于就是佛塔,所以都应当恭敬礼拜围绕,并焚香参拜,献花供奉。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白话直译:

  佛陀讲到此时,进一步的说明:“须菩提!假若有善男信女,看到或听到这本经,进而依法修行,读诵此经,不但得不到别人的恭敬,还受到他人的轻贱,是因为他前世造了极重的恶业,本应堕到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受尽种种苦难,但因现在受到别人的轻贱,所以,以前的罪业就被抵消了,将来还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须菩提!我回想过去无量阿僧祇劫(阿僧祇劫是无央数,亦是无法计算的意思,劫是印度长时间的算法,一劫是四十三亿二千万年)那么长的时间,还是没遇到燃灯佛之前,已供养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那由他是亿的意思)那么多的佛,我都曾经供养,没有说哪一尊我不供养的。

  虽然我供养那么多的佛有很大的功德,但是假若有人,在末法时代,看到或听到这本经,进而依法修行,读诵此经,他所得到的功德,和我所供养诸佛的功德作一比较,我还达不到百分之一,更达不到千万亿分之一,甚至用所有的算数、数学去换算、去比喻,还是无法算出来的,可见金刚经的功德有多大呀!

  须菩提!假如有善男信女在末法时代,能依法修行及读诵这本金刚经,那么他所得到的功德真是太多了,我如果完全说出来,反而让一般凡夫产生怀疑,进而毁谤佛法,这就不好,因为毁谤佛法的人将遭受精神错乱,疯狂乱性的果报,这人将永远无法接近佛法了,为什么呢?这都是狐疑佛说,不信佛法的结果。

  须菩提!你应当知道,这本金刚经所讲的义理都是无相的、不可思议的,因此果报也是不可思议。”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白话直译:

  佛陀讲到此时,须菩提忽然又想到一个问题,于是又向佛陀请示说:“世尊!未来如有善男信女,发了上求佛道的菩提心时,应该怎样去安住菩提心,及如何降伏妄念心呢?”

  佛陀听了之后,告诉须菩提说:“未来如有善男信女,发了上求佛道的菩提心时,首先应当有这样的想法‘我要做一位菩萨,我应当减除众生的烦恼,度化他们使他们得到解脱,当我减除众生的烦恼,度化他们解脱之后,仍然不可有众生受到我度化的想法。’

  为什么呢?我告诉你吧!须菩提!因为作为一位菩萨,如果还有我相(自私心,杂念纷纭)、寿者相(欲望心,贪得寿命),他就不能算是菩萨了。

  这又为什么呢?须菩提!原因就是实在没有什么法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的,为什么呢?因为无上正等正觉是究竟清净的意思。既然是究竟清净了,那还有‘我要发心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想法吗?

  ‘没有的,世尊!依照我的了解来解释佛陀所说的义理。佛陀在燃灯佛那里,所修的是无我、无相的究竟清净之行,并没有什么所谓的证悟,更没有什么菩提之法可得。’”

  佛陀听了之后说:“是的!是的!须菩提!当时我已达到无我、无相的究竟清净了。那里还需要什么法,所以我在燃灯佛那里,实在是没有得到什么法,更没有所谓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

  须菩提!假若有个实在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被我得到,念念在心,那么究竟清净心就不在了,究竟清净心既然不存在,燃灯佛就不会给我授记,更不会说:‘你来世必当成佛,佛号的名称叫释迦牟尼佛。’就因为当时我已达到究竟清净心,因此心地上毫无杂念,更没有我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想法,所以,燃灯佛才给我授记,更说:‘你来世必当成佛,佛号的名称叫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如来’这两个字,其实是‘如其本来的究竟清净’之含义,因此修行人如能达到‘如其本来的究竟清净’才能成佛的。

  假如有人说:‘佛陀是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之法才成佛的’那就错了,须菩提!实在没有什么法,可让佛陀得到的,一切佛法皆是方便说、因缘说而已,无上正等正觉也是假名字而已。

  须菩提!假使一定要说有什么法可得无上正等正觉,那我只能告诉你‘无实无虚’四个字而已,‘无实’就是凡所有一切形相都是不实在的,修行人如能不受一切形相左右,自性自在解脱烦恼,脱离生死,这才是真实的,这就是达到‘无虚’的境界,也就是一切都不虚假的意思。所以,我说:佛法是非常微妙的,可用在任何方面,如行、住、坐、卧皆是佛法,一切万事万物都能应用在佛法上,因此一切万事万物都可以称为佛法。

  须菩提!我说万事万物皆可称为佛法,这只是假名称而已,说给未开悟的人听而已,一旦开悟了,而且达到究竟清净,就不需要一切法了。

  须菩提!这好比以前我说过的,譬如有一个人,他的身体像须弥山那么大的道理是一样的。”

  须菩提即刻回答说:“喔!我知道了,世尊!你说的大身体,并不是普通人的身体,而是发大愿、修大行所获得微妙无形大身体,但是无形大身体,以人身来说是大,以佛的无量无形大身体来说是小,因此您说的大身其实只是假名而已,没有所谓的大小之分别。”

  佛陀又说:“须菩提!要做为一位大菩萨也是一样,不可执着一切假名称、假形相,就是每天在做度化众生的工作,但心中不可有‘我功德很大、我能力很强、我可度化无量众生’的想法,如果有以上这样的想法,心中就有执着了,有妄想执着就不可称为菩萨了。

  怎么说呢?须菩提!因为菩萨这个名字,只是为了度化众生而假设的名称而已,所以我说,如果有人不执着我相(自私心)、不执着人相(对待心)、不执着众生相(分别心)、不执着寿者相(欲望心),他可称为一位菩萨了。

  须菩提!倘若菩萨有这样的想法,更对人说:‘我应当去庄严佛国净土。’那么他就不是菩萨了,因为他已经执着于假名称、假形相了,而不知‘庄严’两字,其实只是针对众生而说的假藉名词,佛国净土本来清净,哪里还需要您来庄严呢!

  须菩提!倘若菩萨对佛法能够达到圆通了达的境界,他不会受到我相(烦恼的障碍),法相(智慧的障碍)的牵绊,那么我才说他是真正的菩萨。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白话直译: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你看我有肉眼(一般人的眼睛)吗?”

  须菩提回答说:“是的,世尊!您有肉眼。”

  佛陀又问:“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你看我有天眼(天眼可以看到肉眼所不能看到的东西,能看得很远,又能透视。)吗?”

  须菩提回答说:“是的,世尊!您有天眼。”

  佛陀又问:“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你看我有慧眼吗?(慧眼能洞彻一切事情的来龙去脉,使自己所见一切皆不迷惑。)”

  须菩提回答说:“是的,世尊!您有慧眼。”

  佛陀又问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你看我有法眼吗?(法眼能洞彻一切万事万物皆是众缘合成才有的,如本来没有这本书,现在有这本书,是因为写作、打字、印刷、装订之后才有的,这就是众缘合成。能洞彻一切万事万物皆是众缘合成的,就了解到一切皆没有实在的个体,只是暂时的假相,所以对一切事物就不执着。)”

  须菩提回答说:“是的,世尊!您有法眼。”

  佛陀又问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你看我有佛眼吗?(佛眼是具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的功能,又能看到究竟、实在、真正永恒不变的真理与事物,唯有成佛者才能达到如此的境界。)”

  须菩提回答说:“是的,世尊!您有佛眼。”

  佛陀再问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虽然我有佛眼,但是现在以肉眼来看恒河中所有的沙,我是不是也说那是沙呢?”

  须菩提回答说:“是的,世尊!假如您要以肉眼去看它,当然那仍然是沙呀!”

  佛陀又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像一条恒河里面所有的沙,有那么多沙子一样多的恒河,再取所有恒河的沙,那么多的数目来比喻世界的数目,你认为这样佛世界的数目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喔!那太多了,世尊!”

  佛陀再告诉须菩提说:“在那么多国土中,所有众生的种种心思,我都知道的,为什么我能够知道呢?因为众生的心思都是颠倒妄想的,想来想去都是虚妄不实在的,所以这根本不是真心,只是假名叫做‘心’而已。

  我为什么这样说呢?须菩提!我告诉你吧!众生的心思都想着过去、现在、未来,但过去已成过去,就像人的寿命一样,过去就不再回来了,现在又是不停的,如坐在行驶的汽车上,你说现在看到是桥头,但当你说完,已经在桥中或桥尾了,甚至于桥已经过去了,所以现在也是抓不住的心思。未来呢?也是一样,因为人的心思是随着环境而变化的,没有一定的,因此又怎能预期未来的想法呢?所以过去的心、现在的心、未来的心,都是不实在的,都是得不到的。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白话直译:

  佛陀继续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假若有人积满三千大千世界那样多的七宝,拿来布施,你看他所得的福德多不多?”

  须菩提回答说:“是的,世尊!如有这样布施的人,他的福德是很多的。”

  佛陀说:“须菩提!假若此人将福德执着为实有,那么他所得的福德便有限量,所以我不说福德多;如能不住相布施,不求回报之心,那么我才说福德多。”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白话直译:

  佛陀又问:“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可以用圆满的肉体身来衡量他是不是佛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的,世尊!不可以用圆满的肉体身去衡量的,因为圆满的肉体身也只是水、火、风、土假合而已,只要水、火、风、土分散,哪还有圆满肉体身,因此圆满肉体身只是一种假名而已,不可执着。”

  佛陀再问:“须菩提!那么你的意思怎样?可以用圆满无形的法身,去衡量他是不是佛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的,世尊!不可以用圆满无形的法身去衡量,因为前面佛陀曾说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因此,圆满无形的法身仍是一种虚幻相,只是一种假名而已,不可执着。”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白话直译:

  佛陀接着又说:“须菩提!你不要以为我有‘我已经为众生说了很多佛法’的想法,你们不要这样认为,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我有这样的想法,就是我仍然有妄念、有执着;有妄念、有执着就不是佛了,而是一位凡夫而已。所以如果有人讲:‘佛陀曾经说过:我为众生说了很多佛法。’那这个人就是在毁谤我,不了解我说法的真正意义。

  须菩提!佛的妙理是无穷无尽的,佛的妙理是无相的,无相的妙理要用有相的口舌去表达,只能说:‘不可说、不可说’而已,但为了消除众生的迷惑,不得已而说,实际上我并没有说什么,本来也无法可说,所以‘说法’两个字,只是勉强取的名称而已。”

  当佛陀说完时,生命中充满妙智慧的须菩提,向佛陀说:“世尊!将来有许多众生,听了这些妙法,能生起信心吗?”

  佛陀说:“须菩提!众生皆具有佛性的,只是未开悟而已,所以你不能说他们完全是众生,但也不能说他们不是众生,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众生不过是众缘和合而生的一种现象,迷时是众生,悟后可成佛,就因尚未成佛,只好取名叫众生。”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白话直译:

  须菩提听完话后,又向佛陀说:“世尊!您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其实应该是无所得才是吧!”

  佛陀回答说:“是的!是的!须菩提!我对于无上正等正觉,是一点点也没得到,因为凡是有得失的,都是虚妄心,不是自性本心,而自性本心是人人具足的,不用去得也无法可得,所以只能假藉一个名称,叫做无上正等正觉。

  佛陀再进一步解释说,须菩提!我所说的无上正等正觉,名称虽然有高高在上的感觉,但每个人的佛性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平等的,没有谁的高,谁的低,因为没有任何差别,所以才叫做无上正等正觉。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白话直译:

  须菩提!未来众生如果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就要以无我(没有自私心)、无人(没有对待心)、无众生(没有分别心)、无寿者(没有欲望心),如能照这样去修持,那就是修一切的善法了,修一切善法就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成佛的意思。

  须菩提!我所说的善法,其实是让人人的佛性渐渐地觉悟而已,一旦人人的佛性觉悟了,那还有什么善法可言,所以这里只不过假藉一个名称,叫做善法而已。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白话直译:

  须菩提!假若有人拿相当于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所有须弥山堆满七宝(金、银、琉璃、琥珀、砗磲、玛瑙、珊瑚。)的宝贝去布施;

  还不如有人助印这本金刚经,以这本金刚金与人结缘,甚至说经中的四句偈语(四句偈语前面已有解说),或是去修持并早晚读诵,或是讲给别人听,那么前者福德虽多,还比不上后者所得福德的百分之一,百千万亿分之一,甚至于用所有的算术、譬喻,也无法相比、计算的。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白话直译: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你们不要以为我在度化众生时,会有我应当度众生的想法。

  须菩提!你们不要这样想,为什么呢?因为我度众生时,不执着‘我度众生’,也不执着‘谁被我度’,所以我没有众生被我度化的想法;反之,如果我度众生时,时时想着‘我度了谁’、‘谁被我度’,那么我就有所执着,有了执着即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须菩提!我在说法的时候,经常说:‘我’,那只是假藉的名词而已,实际上我已经没有我相了,也不会执着我相;但凡夫之人即不同,他们都认为一切都是实有的,所以才会贪得、执着,自己绑自己,永远无法解脱。

  须菩提!其实‘凡夫’在佛陀看来也只是一个假藉的名词罢了,并没有所谓的凡夫,因为众生皆有佛性,只因目前迷昧,所以才称凡夫,一旦觉悟,哪里还有什么凡夫呢?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白话直译: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能以三十二种相貌特征,去判断他是佛吗?”

  须菩提回答说:“应该可以的,应该可以的,应该可以用三十二种相貌特征,去判断他是不是佛。”

  佛陀听完须菩提的回答后,解释说:“须菩提!如果能用三十二种相貌特征,去判断他是不是佛,那么你如果看到转轮圣王(管理四大部洲的国王,他也有三十二相。)你也会认为他是佛陀。”

  须菩提听了之后,立刻禀告佛陀说:“世尊!我现在了解您的意思了,是不应该以三十二种相貌特征,去判断他是不是佛。”

  当须菩提讲完时,世尊再说出四句偈语:“如果有人想见到佛陀的外表相貌,想听到佛陀的说法声音,因此每天焚香祭拜,祈求感应,这是迷昧之人的所作所为,而不知佛须在心中求,不是心外求,所以有以上行为的人,那是正路不走,偏走邪路,永远也见不到自性如来。”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白话直译:

  “须菩提!我说一切有形有相皆是虚假,并不是说连因果也是虚假,你应该这样想:‘佛陀不是因为有圆满肉体身,才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讲完了,再重复一遍说:‘须菩提!你要有这样的想法,佛陀不是因为有圆满肉体身,才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那岂不是变成没插秧却有稻子可收成,这是不可能的。

  我再告诉你,须菩提!你假若这样想‘发无上菩提心之后,就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是空的,也没有因果,也没有轮回,人死就像灯灭一样,行善没善报,作恶也没恶报。’你千万不能有这种想法!为什么呢?因为发无上菩提心的人,他们是不会说连因果都没有的理论,他们只是说一切不可执着而已。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白话直译:

  须菩提!假若有一位菩萨积满恒河沙那么多世界的七宝(金、银、琉璃、琥珀、砗磲、玛瑙、珊瑚。)拿来布施,但是他执着于福德,那么他所得的福德虽多,却是有限之多;假如另外有人,他也修持菩萨道,同样去布施、去弘法,但是他心不执着功德,更没有‘我’的执着,进而成就‘忍而无忍,忍而忘忍’的自在境界。

  那我可以告诉你,这位菩萨所得的功德超过前面那位菩萨的福德,为什么呢?因为‘无则无极,有则有尽’,须菩提!更何况要做一位菩萨是不能受到福德的束缚。”

  须菩提于是反问说:“世尊!为什么要做一位菩萨不能受到福德的束缚?”

  佛陀解释说:“须菩提!菩萨为了度化众生,因此做了许多利益众生之事,但是他们做了之后,就不应贪想自己福德可得多少?执着自己功德可得多少?否则就会有计较得失之心,有了计较得失之心,就会产生烦恼妄想,这对修道人来说都是不好的,更何况是一位菩萨呢?”。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白话直译:

  “须菩提!所以如果有人说:“佛陀有什么稀奇?他还不是跟我们普通人一样,有个身体,需要两脚走来、走去,有时候还需要坐下来休息,还需要躺下来睡觉。”有这样想法的人,他就是未能了解我所说“如来”两字的真正含义。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知道,我的肉体身只是方便度化众生的工具而已,只因众生迷昧于六道轮回,只能看到有形假相,不能看出无形宝相,所以我才应化一个肉体身来度化众生,但我的无形真身遍满虚空,哪有去、哪有来;哪有坐、哪有卧,因此没有所谓的来,也没有所谓的去,这才可称为“如来”,也就是我的另外一个名称“如来”。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白话直译:

  须菩提!假若有善男信女,将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太阳系所照之处叫做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小千、中千、大千共有三个千,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其实只是大千世界而已,但这已包括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也是一佛所教化的国度,不只是释迦牟尼佛如此,十方诸佛也是一样。)打碎成为微尘(细小的沙子),依你看来这些细小的沙子是不是很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当然是很多,世尊!可是这很多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会随着岁月产生变化的,比如说:微尘假若分化了就变成邻虚(比微尘更小的粉末),假若结合了就变成小土块、小石头,如果变成邻虚或变成小土块,那么就没有微尘了,所以佛陀您也不会说有很多微尘了。”

  为什么呢?因为佛陀所说的很多微尘,它只不过是暂时的假相,假名称它为很多微尘而已。

  须菩提继续说:“世尊!您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其实也是一样,是由许多的小千世界结合而成的,小千世界又由许多星球结合而成的,所以三千大千世界也只是假籍的名称而已。

  为什么呢?因为假若世界是本来就存在的、真实的、不变的、永恒的,那么把它称为世界还合理,可是世界其实只是一合相,其实也只是假名而已,因为凡事有结合就有分裂,没有实在不变的,所以一合相只是假名而已。”

  佛陀听完继续说:“须菩提!世界是许多东西的结合体,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可是它是变化、没有一定的、不实在的、它时而结合,时而分裂,佛陀也难以解说,可是世俗的一般人,却很欢喜去谈论它,而不知它只是短暂的现象而已,说来说去又有什么用,这就是众生贪恋眼前的事物,所以才会迷失本性的。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白话直译:

  须菩提!假若有人说:‘佛陀常常讲到我见(自私的观念)、人见(对待的观念)、众生见(分别的观念)、寿者见(欲望的观念),是不是佛陀还有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的存在。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像这样的人,能了解我所说的四见的含义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了解的,世尊!这个人根本不了解佛陀您所说的四见的含义;

  为什么呢?因为佛陀所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为了断除众生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不得不如此解说的,但佛陀您早已断除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否则您怎能成佛呢?所以佛陀您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其实只是一种假藉的名词而已。”

  佛陀听了说:“须菩提!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修行人,对于一切的佛法,都应当有如此的认知,如此的看法、如此的相信、如此的了解,要了悟佛法的真义,不要执著佛法的名称。

  须菩提!为什么我说要了悟佛法的真义,不要执著佛法的名称呢?因为一切佛法的名称,只是为了度化众生,让众生了解而已。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白话直译:

  须菩提!假若有人以无量无数的世界,然后将无量无数的世界都填满了七宝(金、银、琉璃、琥珀、砗磲、玛瑙、珊瑚。)拿来布施;

  还不如另外有善男信女,发心觉悟佛道,依照这本金刚经去修持,或者只是拿四句偈语(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以及‘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还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经常读诵,或讲给别人听,或去演说给大众听,这个人所得的福报,胜过拿无数世界七宝去布施的人。

  现在我告诉你们如何去演说?要演说时,心不能执著,这样才能一心不乱,在一心不乱之下,才能产生清净心,以此清净心去演说佛法,那才是无上的妙法。但是你们听了或看了无上妙法,仍然不可执著。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话虽然是无上的妙法,这些字虽然是无上的佛法,但那只是因缘说、方便说而已,所以你们仍然不可执著,应该把它当作那是梦醒一场空,是虚幻不实的,如泡沫之乌有、如影像之虚假、如露水之短暂、如雷电之刹那而已,你们应该有这种认识’那才不枉费我(佛陀)说这本金刚经的意义。”

  佛陀讲完这本金刚经之后,德高年长的须菩提,以及比丘(受出家戒之男众称为比丘)、比丘尼(受出家戒之女众称为比丘尼)、优婆塞(皈依三宝的在家男弟子)、优婆夷(皈依三宝的在家女弟子),还有一切世间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六道之一,性好斗),听完佛陀所说的无上妙法,都非常欢喜,也都相信佛陀所说的妙法,愿意依照此妙法去修行。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 观无量寿经译文 观无量寿经白话文

    观无量寿经译文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郊的耆阁崛山中,与...

  • 法句经译文

    无常品第一 无常品者。寤欲昏乱。荣命难保。惟道是真。 译文: 无常品大意是讲,欲...

  • 占察善恶业报经白话文

    占察善恶业报经白话文 这些是我(阿难)听说的,那时佛陀、婆伽婆、已具备一切智慧的...

  • 观无量寿经译文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郊的耆阁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

  • 占察善恶业报经译文

    这些是我(阿难)听说的,那时佛陀、婆伽婆、已具备一切智慧的觉者,在王舍城的耆阇...

精华推荐

  • 观无量寿经译文 观无量寿经白话文

    观无量寿经译文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郊的耆阁崛山中,与...

  • 法句经译文

    无常品第一 无常品者。寤欲昏乱。荣命难保。惟道是真。 译文: 无常品大意是讲,欲...

  • 占察善恶业报经译文

    这些是我(阿难)听说的,那时佛陀、婆伽婆、已具备一切智慧的觉者,在王舍城的耆阇...

  • 占察善恶业报经白话文

    占察善恶业报经白话文 这些是我(阿难)听说的,那时佛陀、婆伽婆、已具备一切智慧的...

  • 观无量寿经译文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郊的耆阁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