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积德改命

净空法师:命运能改吗?怎么改法?这是改造命运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摘自净土法门法师《大经科注》第208集

  【解】又《宗镜录九十五》曰:“以无财法,名为贫穷。”故知普济贫苦,即须法财并施。

  又《宗镜录九十五》,《宗镜录》有一百卷,这是第九十五卷,有这一段文,“曰:以无财法,名为贫穷。故知普济贫苦,即须法财并施”。念老引《宗镜录》上一段话,来解释经文,“大施主,普济诸穷苦”。“布施”有“财布施”、有“法布施”,《般若经》上讲三种,还有“无畏布施”,这才圆满。这里面“财、法”很重要,众生没有修福,果报就贫穷。贫穷,物质生活往往欠缺,带来苦痛。有财富,没有聪明智慧,这也是贫穷,在智慧上贫穷。物质上他富有,智慧上贫穷,人生很难得圆满。财、法两种布施,果报得到的是财富满足,智慧也圆满,这是佛陀教化众生的。九法界众生,都离不开这两样东西。所以菩萨普济贫苦,救物资欠缺的人、救智慧缺少的人,这两种人都要救,那就是财、法并施,两种布施都做。

  【解】故《积功累德品》曰:“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

  故“积功累德品”,这是本经“积功累德品”里面说,“恒以”,恒是不间断,生生世世不间断,时时刻刻不间断,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说明了菩萨日常生活,他行什么?就是行六度,这六种叫“菩萨行”。菩萨必须要将六度之行表演出来给大家看,这是属于身教,不是言教。言教是课堂上课,身教是一切时、一切处,他就是这种做法,这是菩萨的行为。看到别人缺乏的,他自自然然就伸出援手去帮助他,缺衣服的就布施衣服,缺粮食的他就供给粮食,缺什么他就帮助你什么,他真干,喜欢干。

  布施,佛告诉我们愈施愈多,愈多愈施,愈施愈多。

  人的财富从哪来的?算命看相,确有其事,不是完全骗人的,遇到高明的人的确很准确。你看袁了凡先生,“家训”里头他自己叙说,他小时候父亲过世,母子相依为命,读书,大概家庭经济有困难,所以她就叫她儿子去学医,学医可以救人,也能够维持自己生活。你看看选择这行业救人,想到自己,也想到苦难众生,这心善。

  有一天他到山上去采药,遇到一个算命先生,孔先生,看他的相,就告诉他:你是读书人,是个做官的命,为什么不读书?他就把家境困难的情形告诉孔先生,孔先生给他算命,算得很准确,他就带孔先生回家见他妈妈。他妈妈就请孔先生给他算终身的“流年”,就是一生的命,“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孔先生劝他妈妈,这个孩子是做官的命,官做得不怎么大,最高的是在四川一个小县份当县令,知县;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他到五十三岁那年就应该辞职回老家,寿终正寝。给他算的终身流年,每一年,因为读书要参加考试,考试考多少名,都给他记录下来。这就上学了,明年去参加考试,考试的名数,跟孔先生算的完全一样,好像是年年都参加考试,年年都给他算,二十多年。他什么念头都没有了,为什么?命运注定的,想也是妄想,也没用处,所以他就万缘放下

  二十年之后,三十五岁他遇到云谷禅师。云谷是参禅的,在现在的南京栖霞寺,这很有名的。了凡先生跟云谷禅师在禅堂坐禅,三天三夜没有一个念头。云谷禅师很佩服,不容易,凡夫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觉得他这功夫不错。向他请教:你这是从哪里学来的?他说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了,二十年,每一年收入(国家给他的俸禄)、考试的名次完全都准确。他说我相信了,既然都是命定的,什么都不想,我想它也没用处。云谷禅师听了之后哈哈大笑,他问:你笑什么?我本来以为你是圣人,你有禅定的功夫,原来你还是个凡夫。他说为什么?只有凡夫的命才会被人算定,真正圣人的命,他自己会改掉,随着他修行的功夫深,他的命运天天不一样。你二十年,被孔先生算得一点都没算错,你是个标准凡夫。这些都是事实真相,了凡先生不会说妄语,他所讲的句句是真实话、真话。

  所以他就问:命运能改吗?云谷禅师说怎么不能改。怎么改法?如果你能够断恶修善,你的命运一年比一年好,如果你造作恶业,那你的命运就一年不如一年。教他,他听懂了。

  他也是很聪明的人,就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个心一发就真。发心做三千桩善事,自己用功过格记下来,我这天做了什么好事,记录下来。明年去赶考,孔先生算他考第三名,他却考第一名,这就不对了,国家给他的粮食也增加了,跟命里算的都不对了,果然有效。三千桩好事做圆满,做了十年,三千桩好事做圆满,请法师诵经给他回向

  又发愿做三千桩好事求儿子。他命里没有儿子,果然他有个儿子,很好的儿子,这家就传下来了。他的后人现在都还很不错,现在家里这些后人跟我有联系,很难得。所以命可以改,命是自己造的。这一生富贵贫贱,都是过去生中所修的因,这一生中得的果报。

  我的命也改了,老师帮助我们改的。我们年轻的时候在台中,跟李老师学佛,我那一年三十岁。老师开了一个经学班,培养讲经弘法的人才,同学有二十多个人,老师曾经告诉我,这二十多个同学,有六、七个,你看相貌很薄,不是一个富贵相,也不是一个长寿的相。老师很清楚,对每个人都清楚,这人福报不够,寿命短,劝他出来讲经。讲经是改造命运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讲经”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都具足。财是什么?是内财,我要用身体,我要用精神,自己的身体、精神叫“内财”,钱财是“外财”,内财比外财功德更殊胜。

  讲经也能增长智慧,为什么?你要去读经,你要去研究,这本经拿到手上该怎么讲法?怎样讲得叫听众欢喜、叫听众开悟。这是一桩好事里头,没有比这个事情更好的。

  所以你要晓得,释迦牟尼佛聪明,他不聪明他怎么会干这种好事?他是王子的身份,他要不出家,他继承王位做国王。十九岁舍弃王位的继承权,离开家庭,宫廷里面富贵的生活,他出家去修行,去当一个苦行僧,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为什么?为解决人类生老病死的问题。这些修行人真的,他们的生活好像很苦,但是很快乐。这个乐从哪来的?所以他发心去学道。他是个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喜欢广学多闻。所以他那个时代,印度是宗教之国、是哲学之国,哲学的学派很多、宗教很多,他统统都去学习,学了十二年。放下了,为什么放下了?不能解决问题,用佛家的话来说,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放下了。这都是做榜样给我们看,十九岁离开家放下烦恼,那是“烦恼障”;三十岁,学了十二年放下了,不学了,放下“所知障”。

  那些是什么?是知识。知识不能解决问题,要智慧。所以知识这个东西不学了,在毕波罗树下入定,在定中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叫见性成佛,开悟了。开悟之后,这一开悟真的就什么都知道,开始教学。到鹿野苑找他以前五个同伴,先把他觉悟的讲给大家听,这五个人当中,憍陈如就证阿罗汉果。一直到七十九岁过世,讲经教学四十九年,三十岁开始到七十九岁,没有一天中断。

  生活的方式是托钵乞食,日中一食,每天吃一餐就够了;晚上树下一宿,规定,这就是戒律,定的规矩,不能在树下住两晚上,不可以,你只能住一晚,明天另外选择一棵树,不能在同样的树下。怕什么?怕是起贪心,这个树大,很阴凉,坐在这里不错,明天再来,后天不想走,这就麻烦了。你就起贪心,就有分别、执着。所以总是叫你远离烦恼,方法巧妙极了。

  他选择这个,他不做国王。不做国王做什么?做法王。世出世间一切法都通达明了,教学,教化众生。没多久学生就上千人。我们估计跟着他的,有临时来的、短期的、有长期的,一生都跟着佛,不离开释迦牟尼佛,他到哪里去跟到哪里去的,这个团体至少有三千人。

  在中国,孔子有弟子三千,有七十二贤。释迦牟尼佛也是弟子三千,学生里面有证阿罗汉果,有证菩萨果位的,很多,有在家的,有出家的,四众弟子。

  所以世尊选择这一门教学,我们学佛学了六十多年了,大小乘经里面我们看了不少,总结什么?所有的佛、菩萨、罗汉,他们的事业全是教育,没有从事其他行业的,没有从政的,没有做官的,没有做生意买卖的,连做医生这一行都没有。医生他们懂得,做附带的,他们的正业就是教书。

  教书这个行业,在中国是非常受人尊敬的。中国古时候,一般人民最尊重的是教书的,三家村教私塾的受人尊重,为什么?教书是义务,没有收学费的。收学费,你是开店,你做生意买卖,所以教书先生不收学费的。没有收学费,生活怎么办?学生家长逢年过节送一点礼物供养老师,学生家里富有的多送一点,家境清寒的少送一点。所以孔夫子讲,最少就是“束修”,“束修”是什么?是腌的腊肉切一小条,也就半斤、一斤,做为供养老师的礼物,这少的。老师不能说要钱的,完全是义务教学。而且把学生当作儿女一样看待,认真教学,这受人尊敬,不要钱的。

  第二个,行医的医生,医生给人治病不要钱。病治好之后,家里富有的多供养一点,家里清寒的就不必了,药费都不要。

  这两种人是救人的,老师是救人慧命;医生是救人身命,没要钱的。不像现在,现在学医是为了赚钱的,在从前没有的。所以这两种人,虽然身上一文没有,走到哪里都有人招待他,吃住都有人管,为什么?尊重他。

  释迦牟尼佛选择的是教学,你要把他传记翻开来一看,他是个非常伟大、了不起的社会教育家,他的身份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个义务的教育工作者。他不收学费,学生来求学,不分国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信仰,只要你来,我都会教你。这经典上可以看到,现在讲的多元文化义务教学,怎么能收人钱?!

  “供养”只限四种,这四种之外不接受。第一个是饮食,每天出去托钵,人家供养一碗饭,这个可以接受;衣服破了,人家送一件衣服能接受;卧具,晚上睡觉,有一块布垫到地底下,佛教里面叫“卧具”,就是睡觉的时候用的,现在变成拜垫拜佛了;第四样医药,生病的时候人供养医药可以收。其他的没有。

  后世在中国,佛到中国来之后,施主是帝王、是大臣,供养土地、供养寺院,你看佛弟子也接受了。戒律上不许可的,也接受了,这是什么?在中国有必要,中国人尊师重道,老师出去讨饭,这个弟子大不孝,这还得了!

  所以佛教好在哪里?它尊重本土化、现代化,它不是墨守成规,它是随时随地很活泼的,它能够适应。所以到中国来,生活方式跟中国人相同。但是那个时候,不是有私人财产,国家供养的土地,这个土地是给农民耕种,收租,粮食就没有问题了,寺院经济问题就解决了,不需要靠信徒供养。国家给你盖的道场,你住不成问题了,不必树下一宿了,这个适应的能力,所以它能够流行这么广。

  佛陀过世之后,弟子们四面八方弘教、讲经教学,有些地方一二百年没有了;有些地方五六百年没有了。像印度尼西亚,我们去参观的时候,古时候是佛教,大概有七百年没有了,什么原因?多半是战争、战乱。唯独传到中国来这一支,二千多年没有衰,这是中国国家护法、国家尊重。

  中国传统文化一提起来——“儒,释,道”,它已经完全中国化了,变成中国文化主流里面的一支,“儒,释,道”的一个支派。

  所以衣服,穿的衣服,我们在外面这一件有格子的,这个是佛教的袈裟;里面的海青,是我们中国汉朝时候的礼服,读书人的礼服。我们外面披一件这袈裟,表示纪念,表示不忘佛陀的恩德,是这个意思。

  40:00—70:00

  到中国来,素食的运动是梁武帝的时候提倡的。梁武帝是个虔诚的佛教徒,读大乘经,经上有,菩萨慈悲,不忍心吃众生肉,他看了很受感动,他就带头素食,号召寺院里面统统素食。所以素食运动是中国大乘兴起来的。

  所以诸位看看西藏,他们不是素食,外国的佛教也都不是素食,只有中国佛教是素食。因为佛教过去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没有选择的,托钵是没有选择的,不能说我要素食,人家吃什么就给什么,所以它适应的这种文化很普遍,便利佛教的弘传。

  素食确实是健康的,也是积功累德,不食众生肉,不跟一切众生结冤仇,是非常好的饮食方式,这个值得宣扬。

  所以这种布施得要做出来,佛弟子无论在家、出家欢喜财布施、欢喜法布施,法布施就是讲经教学。讲经教学是出家人的本业,在家人也可以干。你看夏莲居老居士,在家居士;黄念祖,在家居士;李炳南,在家居士,他们几乎把这个当作自己的正业。因为他们有工作、有收入,生活能过得去,所以除了工作之外,他就做佛教事业,组织念佛同修们做一个莲社、做一个居士林。

  李炳南老居士“台中佛教莲社”,他创办的、他领导的,每个星期,天天念佛,星期天讲经,大家有空来听经,星期天讲经。以后又办,我到台中,他刚刚创建了一个“慈光佛教图书馆”,这是佛教文化机构。图书馆每一个星期讲一次经,星期三的晚上,所以喜欢听经的,每个星期三到图书馆,一定那边讲经。所以它也不要打广告,大家都知道,星期三晚上。

  以后我们搞“大专讲座”,也在这个图书馆,也是用星期天,星期天办“大专讲座”。图书馆讲经是星期三,星期三晚上;星期天全天是“大专佛学讲座”,上午三个小时,下午三个小时,中午供给素食。所以学生中午在那边吃饭,下午三个小时课完了再回去。大专学生能够一个星期有一天佛学课程,统统没有收学费的。大专讲座中午这一餐饭,图书馆供应、供养,有信徒捐助供养。寒暑假,对全台湾各个地方的人都可以报名参加,图书馆考虑宿舍能住多少人,就收多少学生。台中这个地区的,可以来听经,下午下课之后可以回家去,那就报名参加,这个不限制。这个事业做了十几二十年,老师往生之后,现在有没有我就不晓得了。“慈光佛学讲座”我参加了十几届,所以早期的学生我都认识,很难得!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