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蔡礼旭

小故事大智慧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蔡礼旭:小故事大智慧全集

小故事大智慧·序

  营造幸福人生,构建和谐社会,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族群,每一个家庭,乃至每一个世人,所致力谋求的理想境界,然往往事与愿违。尤其是在当今社会,西风日盛,功利炽然,诚信脆薄,道德沦丧,以致灾祸频繁,世局混乱,家庭不和,人心惶惑无依。究其根源,实由废弃圣贤教育,无有智慧,不明因果报应之理,不能敦伦尽分所致。

  所谓是‘人不学,不知道’,故《礼记。学记》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而教学首重德行的教育,《弟子规》便是落实德行教育,做人根本的理想教材,也是入佛道之基础,成圣作贤之根本。

  蔡礼旭老师讲于香港、台南、澳洲共一百二十次之‘幸福人生讲座’的讲演,生动活泼地阐述了五伦大道、《弟子规》的要理经义,并以自己求学、从教的亲身经历、风趣幽默地演示了遵循五伦大道、实践落实《弟子规》,对于净化社会人心,实现人与人,人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的真实利益,深受四众同修及社会大众的喜爱,印证了‘道不远人人自远’的真理,诚为济世病之良药,化浊世之清风,明人心之慧日,确乃幸福人生必听的一堂课。

  鉴于此,华藏讲记组同修发心聆听摘要,分类汇编成蔡老师系列丛书,有《小故事大智慧》、《幸福锦囊集》、《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方法》、《健康与环保的新饮食》、《人生不能等待的两件事》、《礼貌待人的重要性》、《快乐聪明健康致富的五大策略》、《说话的艺术》、《精彩人生始从弟子规》等共九册,至诚供养有缘同修大众,冀解社会、家庭、个人各各不同之迷惑障难。

  《小故事大智慧》,由蔡老师的讲演中所引用的佛教、德育、因果、寓言故事,教化实例,生活集锦等内容汇整而成。蔡老师讲解的故事贵在理事圆融,在述说故事之余时时细剖其理,令听者或感动、或会意、或莞尔、或警醒之余,更洞明其理,深蒙法益。

  书中内容汇整不当、文字讹误之处,祈望同修大德慈悲赐教指正。阿弥陀佛!

华藏讲记组

二00六年四月二十八日

一、德育故事

小故事大智慧全集:一、德育故事

【孝】

  伯俞怜母

  古代有个孝子叫韩伯俞。他的母亲在他犯错时,总是严厉地教导他,有时还会打他。待他长大成人后,当他犯错时,母亲的教训依然如故。有一次母亲打他,他突然放声大哭。母亲很惊讶,几十年来打他从未哭过。

  于是就问他:‘为什么要哭?’伯俞回答说:‘从小到大,母亲打我,我都觉得很痛。我能感受到母亲是为了教育我才这么做。但是今天母亲打我,我已经感觉不到痛了。这明母亲的身体愈来愈虚弱,我奉养母亲的时间愈来愈短了。想到此我不禁悲从中来。’

  所以,父母为了抚育孩子,为了孩子茁壮地成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年华消逝,日渐衰老。为人子者,更当孝养父母。

  卧冰求鲤

  晋朝的时候,有个孝子名叫王祥。他母亲很早就去世,父亲娶了后母,后母视他为眼中钉。后来,后母也生了一个男孩,就是王祥的弟弟王览。从此,后母对王祥更是百般刁难。对一个小孩来说,如此的际遇是非常不幸的。然而,王祥并没有任何抱怨,反而常常想着如何做才能令后母欢喜。

  有一天冰天雪地,后母病了想要吃鲤鱼,整条河都已经结冰了,如何会有鱼出现!王祥到了河边无可奈何,就呼唤着母亲,赤背卧在冰上,希望能出现奇迹。由于他这份至诚的孝心,冰裂开了,跳出两条鲤鱼,让他能孝敬后母。这真是孝感天地,至诚感通!

  王祥不只是在小时候受后母的虐待,长大成家之后,后母对他们依然是百般刁难。但是他的弟弟王览对兄长很尊敬,每次母亲惩罚哥哥时,弟弟就会来从旁解围。

  王祥的道德和学问日渐提升,名声也愈来愈好。后母随之起了害王祥的念头,在酒中下了毒给王祥喝。结果他的弟弟发现了,在情急之下,冲过去把毒酒夺过来,当场要喝下去,想替哥哥去死。后母看到这一幕,立刻把毒酒打翻,感到非常羞愧。因为她时时想置王祥于死地,而她的亲生儿子却宁愿为兄长而死。兄弟之情感化了后母,后母和这两兄弟抱在一起痛哭。所以,唯有德行和真诚,才能转变人生的恶缘。

  以后,王祥跟王览都在朝廷做了官。有位大官就送了一把传家宝剑给王祥,并告诉他,拥有这把宝剑的人,子孙一定会非常的发达荣显。王祥立即把宝剑送给弟弟。史书上记载,王祥和王览的后代九世都为公卿,就是做大官的。所谓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拾椹供亲

  在汉朝,有个读书人叫蔡顺,他母亲喜欢吃桑椹。有一天,蔡顺出外去采桑椹,他拿了两个篮子,一个装黑色或紫色的,另外一个装比较红色的。为什么要分成两个篮子?因为比较熟的桑椹是黑色、紫色的,还不是很熟的是红色。蔡顺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强盗。

  强盗们也很纳闷,把他抓起来,就问他:‘你为什么采桑椹要分两边?’他说:‘因为熟的比较甜,是留给我母亲吃的;这边不太熟的,是留给自己吃的。’

  强盗们听了很受感动,就把他放了。强盗都是杀人不眨眼的,为何会把他放了?因为蔡顺的孝心唤醒了他们的孝心。所以,我们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们有好的德行,再恶的人也会被感化。我们面对恶人的时候,要不要去责骂他?不需要!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做好,来影响他,影响社会。

  强盗们因为很感动,就把一些米和一些东西送给蔡顺,让他拿这些东西奉养母亲。然而,蔡顺并没有拿。假如他拿回去才放到家里,突然官府里的官员来了。进门一看:张三家的米为什么在你家?李四家的菜为什么在你家?此是人赃俱获,百口莫辩。所以,要拿任何人的东西,一定要先思考物品的来路是否清楚!孔夫子说‘君子有九思’,就是君子有九个方面要时时观照,时时反思。这九思当中就提到‘见得思义’。我们要获得任何一样东西,首先就要考虑到它的来路是否符合道义。假如与道义相违背,就绝对不能动用。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我们跟孩子们每讲一个故事,其中都蕴含着很多道理。这个故事蕴含的第一个道理,是‘亲所好,力为具’。第二个道理,是‘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应该用德行去感化。第三个道理,是‘见得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当我们在跟学生讲故事时,假如不把这些道理开显,学生留下的印象,只是觉得听了一个故事。假如只是单纯讲道理,没有讲故事,一般人听久了道理很可能会昏沉。所以,理与事要融合在一起,要理事圆融来讲故事。如此,学生就会很容易吸收其中蕴含的道理。

  孝子李忠

  《中庸》提到:「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一个人假如处处行善,自然就能「百福骈臻,千祥云集」。这都是有护法神在保佑。所以,古代有很多孝感天地的实例,因为孝行而化解灾难的例子非常多。

  元朝的时候,发生了一次大地震,把很大一个地区的房屋都震垮了。当地有个孝子叫李忠,当震波沿着震央向外传播,快到他家的时候,突然传播的方向变成两条,过了他家以后,震波传播的方向又合而为一,把他家绕过去了。结果,所有的房屋都倒塌了,只有他一家的房屋没倒。确确实实感应不可思议,真正是孝感天地。

  单衣顺母

  春秋时代,有个孝子叫闵子骞。他的母亲去世比较早,父亲娶了继母,又生了两个弟弟。继母对他不好,常常虐待他。一年冬天,后母用芦花给他做衣服,而给他的两个弟弟做的是棉衣。芦花做衣服看起来很蓬松,但是不保暖。刚好他父亲带他外出,让他驾马车。因为天气太冷,冷风飕飕,衣服又不保暖,所以他就冻得发抖。父亲看了以后很生气,衣服已经穿得这么厚了还在发抖,是不是有意要诋毁后母。一气之下,就拿起鞭子抽打闵子骞。结果鞭子一打下去,衣服破了,芦花飞出来,父亲这才明了,原来是后母虐待自己的孩子,所以很生气。回到家里,当下就要把他的后母休掉。

  闵子骞对他的后母还是一味的真诚。在此时只有一个念头,跪下来跟他的父亲说:‘父亲,不能赶后母走,因为“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有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假如母亲走了,我和两个弟弟同时都要挨饿受冻。’

  在这种情形之下,闵子骞至诚的孝心丝毫不减,而且还想到兄弟和家庭的和乐。这一分真诚让他的父亲息怒,这一分真诚也让他的后母生起惭愧之心。闵子骞这分真诚的孝心转化了家庭的恶缘,致使家庭从此幸福和乐。所以,‘亲憎我,孝方贤’。我们时时处处想着‘德未修’,所以‘感未至’,真诚就能永不忘失,能时时提起关照。

  毛义养亲

  在古代,有个孝子叫毛义。因为那时是乱世,读书人大多不愿意出来做官,只想自己独善其身,好好教学,不愿贪图所谓功名利禄。然而毛义就接受了一个官职,出来做官。他的一些好友就觉得他不可以这样做,因此就看不起他。毛义在接受官位的时候,还露出微笑,所以这些朋友都逐渐远离他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毛义的母亲往生了。毛义就把官职辞掉,从此就没有再出来为官。毛义的好友中,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读书人叫张奉,他看到毛义辞官回来,内心很惭愧。他说毛义当初这一笑是为谁笑的?我挨饿没关系,怎麽可以让我的母亲挨饿!他是为了奉养母亲,心生欢喜。等母亲往生以后,他要保守气节,就不愿再出去。这是通权达变。

  曾参受杖

  在春秋时代,有个孝子叫曾参。有一次他父亲很生气,要处罚他。顺手拿起旁边一根很粗的棍子打他,他很乖动都不动。「父母责,须顺承」,就乖乖在那里让父亲打。父亲因为脾气比较大,竟把他打昏了。

  孔夫子知道了这件事,就对曾参说:「你这样做,即是不孝!」曾参觉得自己很乖,「父母责,须顺承」,连跑都不跑,怎麽会不孝?孔夫子说:「假如你的父亲失手把你打死了,谁最伤心?」就是父母。如此是陷父亲于不义!

  孔夫子告诉曾参说「小杖则受」,小棍子可以接受;「大杖则走」,就要赶快离开,要学灵活一点。所以,我们求学问也要灵活,要懂得权变。比如说,今天我们刚好犯了过失,父亲在骂,这时候我们要「父母教,须敬听」。但是假如父亲有心脏病,愈看愈生气,这时就不可站在那里,要赶快离开。这就明,我们要懂得观察情况,处处为父母著想。

  弃官寻母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朱寿昌。他母亲不是父亲的原配,因此父亲的元配对他母亲很排斥,就设法逼他母亲改嫁。朱寿昌七岁时,母亲就离开了他。他长大以后,总是想著要把母亲接回来奉养,一直都没能如愿,过了五十年都没有找到。那时他做了官,内心一直在想,一个人一生不能奉养母亲,非常遗憾。他下定决心把官职辞掉,去找母亲。他对家人说,这次我去找母亲,假如没找到我就不回来。他就往陕西的方向一路走去。

  结果走到一个处所,突然下起雨来,他就停在那里躲雨。刚好遇到一些人,就跟他们询问有没有看到像他母亲那样的人?非常巧合,他母亲就在其中。这是孝感天地,他的孝心感得上天降下雨来,成就了他的孝心因缘。后来,他就把母亲以及所有的小兄弟姐妹都接回来,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亲涤溺器

  宋朝的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黄庭坚。他虽然官位很高,但是每天回家,一定要亲手为他母亲洗尿桶,洗粪桶。即使佣人再多,这件事他也不愿假手他人。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黄庭坚是念念想著父母的生育教养恩德。假如每天没有帮母亲做些事,心里就不好受。所以,有父母可以奉养,内心很踏实;有父母可以奉养,是最大的福田。

  啮指心痛

  曾子(曾参)是古代一个很有名的孝子。有一天,他上山去砍柴,刚好有朋友来找他。在古代有朋友来拜访,可能都是走了两、三天的路才到的。他母亲为人特别忠厚,想到朋友从远地而来,假如又没有见到曾参,这样对朋友就很不礼貌。所以,她就立刻往自己手上扎了一针,这一针扎下去,曾参立即就觉得心痛,心想一定是母亲出事了,立刻快步赶回家里。

  结果一回家看到母亲,他马上跪下来说:「母亲,究竟有什麽事,为什麽我的心一阵痛?」母亲跟他解释说:「因为有朋友过来,我想赶快叫你回来,所以我才这样做。」

  为亲负米

  孔夫子有个学生叫子路,子路很孝顺,常常走到百里之外把米背回来让他的父母吃。后来子路做了大官,每天菜饭非常丰富,子路反而吃不下。

  人家就问他:「这麽好的山珍海味,你为什麽吃不下?」子路对大家说:「这些饭菜比不上我帮父母背了一百里之外的白米香,而且我的父母现在也没有机会来吃这样丰盛的菜肴了。」子路能时时想著父母,替父母分忧。他觉得只要能奉养父母,过这种生活也非常踏实、非常欢喜。

  孝感动天

  古代舜王是位性情极为和顺的著名孝子。他虽被父母和异母兄弟百般虐待,但从不怨天尤人,依然一心一意孝顺父母,友爱弟弟。他这样宽大的胸襟,以及至孝的行为,感动了上天。当他在历山耕种时,大象来帮他耕田,小鸟儿纷纷来帮他除草,靠著动物们的努力合作,他把历山开发得非常好。邻里乡党都赞许舜的孝行。「远者怀之」,离他很远的人民也对他的德行生起恭敬之心。因此,舜的孝行与名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舜用他的德风自然而然感化人民,最后连尧帝都很佩服。尧帝不仅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而且把天下禅让给他。后人称舜王为「虞舜」,他的故事也就万古流芳传流至今。

  哭竹生笋

  古代很多孝子,即使没有听到父母的吩咐,都能感受到父母的需要,而主动去为父母做事。在三国时代,有个孝子叫孟宗,大家可能听过「孟宗哭竹」的故事。孟宗的母亲有病,脾胃很虚弱,已经很长一段时间吃不下东西,突然很想吃竹笋煮的羹汤。孟宗想,母亲想吃笋羹汤,假如吃不到一定会很难过。可是冬天,哪里会有竹笋呢?他走到竹园里,伤心地抱著竹子哭泣起来,不知如何是好。古人有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这份至诚的孝心,感动了竹子,地上竟然长出了鲜嫩的竹笋。他喜出望外,采了竹笋,给母亲煮了笋羹汤。母亲吃了笋羹汤,病就好了。

  竹子是植物。日本的江本胜博士已经研究出来,人的意念可以影响矿物,可以影响水。当人有善念之时,水的结晶就会很漂亮。所以,大自然与人心会产生互动,呈现一种动态。古代众多的孝子,为什麽能感动植物、动物,甚至于感动最凶猛的老虎?凭的都是至诚的孝心!这样的好戏,我们的老祖宗上演了几千年,我们应不应该继续演下去?当然应该!只要我们能学到他们那种真诚的孝心,一定可以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演一出又一出感人热泪的好戏。而真正的孝子能让父母宽慰,让父母身体健康。

  实夫拜虎

  明朝的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包实夫,他在私塾教书。放假的时候,他要回家去看望父母。结果走在路上遇到了一只老虎,把他叼起来,带到另外一个地方,准备把他吃掉。包实夫并没有惊慌,古代读书人知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面对生死不恐慌。

  但是他很诚恳的跪下来跟老虎说:「我被你吃是我的命,但是因为现在我有七十多岁的父母要奉养,是否可以让我奉养完父母,再来让你吃。」

  这一片孝心让最凶猛的老虎都感动了,这只老虎就走了。所以,当地的人就把那个地方取名为「拜虎岗」,纪念包实夫奉养父母那一片真诚的孝心。不只是动物可以被感动,不只是植物可以被感动,天地万物都能被感动。所谓「万物交感,以诚以忠」,真诚到极处,天地都会感动。

  现代孝子田世国

  今年,中国大陆选了十大杰出青年,其中有一位孝子被选出来,他叫田世国。他才三十多岁,因为他的母亲得了尿毒症,必须换个好的肾脏才能延续生命。他的母亲得病以后,唯恐会拖累家里人,自己关在屋子里不肯就医。他就利用一些善巧方便,也没有让他母亲知道,就把一只肾脏捐赠给母亲。后来他母亲接受了肾脏移植,身体很顺利地健康起来。他这种孝行令很多的亲朋好友都为之感动。凡见到他的人都对他说,今年无论多忙,也一定要回家看看老爹、老娘。当他获选十大青年的时候,他说:「别人都是对国家很有贡献,我只是做了为人之子应该做的事。我做了这一点小事,比不上母亲给我恩德的万分之一,我觉得「杰出青年」称号受之有愧。」其实一个孝子的行为,将可以带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唤醒更多人知恩报恩的孝心。

【悌】

  周朝为何能享国八百年?

  我们研读历史,就能以史为鉴。周朝绵延八百五十六年,原因何在?孝和悌。在周朝,孝悌的概念就有了相当扎实的基础。周武王的父亲是周文王,周文王的父亲是王季,周文王对他的父亲非常孝顺,确实做到‘晨则省,昏则定’。每天早上、中午和晚上,他都一定三次前去问候他的父亲,看看父亲睡得好不好?吃得好不好?假如父亲的胃口不太好,他知道了之后,内心就会很着急。等父亲的身体稍微舒适,吃得比较正常时,他才觉得宽慰。

  由于周文王做出这样的榜样,所以周武王侍奉周文王也非常的孝顺。有一次周文王生病了,周武王服侍在侧十二天,没有宽衣解带,帽子都没有摘下来。时时刻刻都在照顾他的父亲。由于这份孝心,周文王的病很快就好转了,所谓‘至诚感通’。试问,周文王喝的那杯汤药跟一般人喝的汤药是否一样?不一样。因为武王孝心的作用,水的结构都发生了变化,药喝下去就特别有效。所以,周朝以‘孝’治天下。

  周朝也以‘悌’治天下。周文王的父亲是王季,王季有两位兄长,一位是泰伯,一位是仲雍。他们三兄弟都是太王所生,太王是周文王的爷爷。当他看到周文王出生的时候,非常欢喜,觉得这个孙子是圣主之相。而文王的大伯、二伯(就是泰伯跟仲雍)看到父亲如此疼爱孙子,两个人就相约,以父亲生病的名义上山采药。这样一上山,就再也没有回来,把天下让给了他的弟弟王季,进而传位给周文王。而泰伯和仲雍这种作法是尽到了孝心,因为他要让父亲放心做事,不希望父亲因为他们两兄弟而有所顾忌,而没有传位给他的弟弟王季。

  所以,这一让成全了父亲的心意。这一让,也成全了兄弟的情义,连天下都可以让,还有什么事可以令兄弟不和?所以,让出了孝,让出了悌,还让出了忠,忠于天下百姓。因为让出了王位,可以让周文王领导全国人民,所以是尽孝、尽悌、又尽忠。上行下效,周朝人民就以这些圣贤人为榜样,所以朝代绵延八百多年。在周朝,因为人人都懂得礼让,所以成就了国家非常良好的风气,国运强盛久久不衰。

  周武王去世之后,周成王年纪还小,由周公辅政,辅佐周成王治理天下。后来成王长大了,有些流言蜚语传到了朝廷,说周公可能有野心。周公不等周成王有什么想法,自己就放下权位,来到了他治理的鲁国。周公确实念念为君主,为他的侄子着想,不希望他难为做人。

  后来成王出外的时候,看到天空有异象,大白天还打雷。古代人都了解‘依报随着正报转’的道理,成王就开始反省,我是不是有哪些做法不顺天道?他就到了太庙前反省,刚好发现周公为兄长祈求延寿的祷告文。周成王一看完非常感动,也非常惭愧。他的叔叔这样辅佐他,又为了祈求他的父亲延寿而祷告。所以,周成王带着文武百官亲自去将周公迎请回来,让周公能完成制礼作乐之盛举,所以周朝能够长期兴盛。

  庾衮侍疫

  古人对兄弟手足之情非常重视和珍惜。在晋朝之时,有个孩子叫庾衮。恰巧他们那个地区发生瘟疫,他的兄长已经因为瘟疫过世了,还有一位兄长正在生病。乡里所有的人都撤走了,他的父母跟他的伯伯、叔叔也要走,还要把他带走。庾衮跟长辈说:‘我不容易生病,所以不要害怕,我要留下来。’我们看到古代这些圣哲人,他的存心确实是可以做到‘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其实这样的态度,与宇宙人生真相暗合妙道。当他以道义的态度面对人生,纵使身命结束了,他来生绝对会有好地方可以去。假如违背道义,纵使苟延生命,来世能不能有好的去处?不能!而且更重要的,虽然能活几十年,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一生都不会幸福。而往往有舍身取义态度的圣哲人,就能演出一场一场的人生好戏,能化干戈为玉帛,化凶险为吉祥。

  庾衮留下来照顾哥哥,晚上还到他死去的兄长墓碑前祭拜,独自哭泣。没过多久,他哥哥的病就好了。为什么会好?做兄弟的有这样的深情厚谊,端的每一碗药都有善念加持,都有道义、恩义的加持,所以他哥哥喝下去特别有效果。后来兄长的病好了,他也没有被传染。父母回到家乡,看到两个孩子还活着,高兴得不得了。这是在晋朝,庾衮演出感人肺腑的兄弟之情。

  李绩焚须

  唐朝有位大臣叫李绩,他是随着唐太宗建立很多功业的大臣。有一次李绩生病了,御医提到,给李绩的药方中要用胡须做药引,唐太宗一听二话不说,提刀就把自己的胡子割下来拿给御医。李绩知道这个消息非常感动,到皇上面前叩谢龙恩。所以,一个领导人只要时时能为下属着想,相信一定会赢得大家对他的爱戴。

  而李绩对他的姊姊也非常恭敬,那时他已经是国家的大臣,他去看望姊姊时,还亲自帮姊姊煮粥。在煮粥的过程中,因为火势太强,把胡子烧了。他姊姊一看,怎么把胡子烧了?就告诉他说:‘家里的仆人很多,让他们去做就好了,你又何苦亲自来做?’李绩对年老的姊姊说:‘姊姊,你从小对我关怀备至,我时时都想要回报你。我们年纪都这样大了,我又有多少机会能够亲手帮你煮粥?’所以,李绩的心中,时时不忘姊弟的情谊。

  郑濂碎梨

  在明代,有位大臣叫郑濂。他们家族七代同堂,有一千口人居住在一起,相安无事。皇帝听了很欢喜,就御赠一块‘天下第一家’的匾额。御封之外,送了他两个大水梨,还派锦衣卫跟在后面,看看他如何把两个大水梨分给一千个人。如何分的?郑濂回去,不慌不忙,吩咐人运来两个大水缸,一边放一个梨,把梨捣碎,让梨汁流到水缸里,混合在一起。然后说:‘来,每人喝一碗’,如此大家都觉得非常公平。子孙中比较亲的人,见郑濂能如此公平,就会肃然起敬;比较疏远的后代,见长辈能这样公平,也非常佩服和崇敬。所以,平等、公平是治家的第一重要条件。

  皇帝问郑濂,你治家究竟有何诀窍?郑濂说:‘不听妇言。’以前的女性听闻圣贤教诲的机会比较少,人没有智慧,难免会随顺习气。家里的妇人假如对自己的孩子特别偏爱,往往在言词中就会有是是非非,一旦是非传递开来,很多怨言就会应运而生。所以,做为一个家族的领导者,绝对不能听信偏见,而产生心里的不平,进而造成家庭里的不公平。

  陈昉百犬

  宋朝的时候,有个读书人叫陈昉。他家十三世的子子孙孙都同住在一起,家里共有七百余口人。他们遵守祖宗的遗训,不分家,而且不请佣人,所有的活都自己做。这样做好不好?好!真正让孩子去学习劳动,孩子才知道感恩。假如孩子很会花钱,他就很奢侈。家里的活什么都不做,他会如何?懒惰,又奢侈、又懒惰,又不知道感恩。所以,一个不勤劳所延伸出来的坏习性可真不少。

  他们家每次吃饭,都是七百口人聚在一起吃,相当热闹。他们家养了差不多一百只狗,这一百只狗也像主人一样,一定要等到所有的狗全部到齐了才开始用食,这就是‘一犬不至,群犬不食’。这种孝悌之风也感动了他们家的狗群。假如你是他家的邻居,你看到这一幕又会如何?感动!感动之余要想想,我们自己若在家里吵吵闹闹,岂不连狗都不如!

  如此之盛况传到了皇帝的耳中,皇帝也很感动,立刻免去了他家所有的徭役。

  人的德行会感动狗。有些人说:‘我不相信。’现代的人都很难相信这些感应事例,为什么?他们都说:‘我都没有感应,为什么它们有?’会说这种话的人,是没有认真去想一想自己的存心,与圣哲人的存心有什么不同。

  孔融让梨

  古代有个孩子叫孔融。当他四岁分梨时,就能把比较大的梨让给了哥哥,自己拿小的。他这样做完全正确,因为他做的家务比哥哥少。我们现代都讲平等,要跟孩子平等。这话对不对?那就看我们如何去理解!在人格上应该平等,我们尊重孩子的人格,而不是附属在我们身上。但是孩子还小,请问他的人生经验跟我们是否平等?不平等,对!他的人生智慧跟我们不平等,我们要引导他,要教育他。所以,要有长幼尊卑,孩子对长者才能生起恭敬心。假如都平起平坐,他对我们将如何恭敬?所以,我们要正确的理解这个平等。

  当孩子有了长幼尊卑的观念,他才知道‘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假如父亲上班还没有回来,儿子就大摇大摆,筷子也不拿就吃起来。长此以往他就会我行我素,‘苟不教,性乃迁’。所以,现代的孩子很难教。

  孔融让梨给他哥哥吃,所谓是‘财物轻’。哥哥拿到了弟弟给的梨,对弟弟就会更加爱护和关怀。孔融让梨,是他深深懂得布施的道理。

  士选让产

  在古代,有位读书人叫张士选。他父亲过世较早,所以他的叔叔就来抚养他。等到他十多岁能独立了,叔叔就跟他说:‘我们把财产分成两份,一份给你,一份给我。’可是张士选立即就对他的叔叔说:‘叔叔,你有七个儿子,应该分成八份,而不是分成两份。’叔叔依旧坚持说:‘不行,这是分给你父亲的,这是分给我的,分成两份就好。’张士选确确实实感受到,要永远不忘叔叔的恩德,如果他真的拿了那么大一份,其他兄弟的心就不平,所以他坚持让叔叔分成八份。后来叔叔确实就把家产分成了八份。由于这个缘故,所以家庭一片祥和。

  如此一让,让出了什么?让出了自己的德行,提升了自己的心性。自性之中具足了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而相好就是无量的财富。所以,当我们的自性与性德相应的时候,其后福无穷。

  为什么说积阴德的人会有好的果报?因为阴德都是从自性流露出来的。后来,张士选要到京城去考试,刚好遇到一位算命先生,看他的面相就告诉他,你积了很厚的阴德,这次考试一定会高中,而且你往后的子孙也会非常荣显。其实这些结果,我们都可以从因果的来龙去脉推衍出来。他不只积了阴德给后代,也做了最好的榜样垂范后代子孙。

  陈穗之女

  明朝的时候,有个读书人叫陈穗。陈穗有一个女儿,没有留下名字,所以史书上记载是陈穗之女。她的父母去世较早,留下陈穗之女和两个弟弟,一个五岁,一个六岁。她已经到了要出嫁的年龄,所有的亲朋好友都了解她家庭的状况,对她家的财富虎视眈眈。姊姊也觉察到了,绝对不能离开弟弟,一定要好好把他们抚养长大,所以她就决心现在不嫁。她也很有智慧,了解到亲友们都在虎视眈眈。有一天她就做了很多好菜,在门口点了蜡烛,点了火把。亲戚们都来到她家看看,她就很大方把他们请进来:‘来来来,不要客气,来吃点东西。’她对这些亲戚愈客气,亲戚们愈觉得惭愧。我们是来察看有什么下手之处,结果人家这样客气对待我们。这些亲戚都说,我刚好走到这里,蜡烛熄掉了,我是进来点蜡烛的,没有其他的事。

  她用善巧圆融的态度把这个危机化解了,这些亲友从此以后就没有到家里来骚扰。他们也感受到,姊姊已经决心要好好抚育两个弟弟。后来两个弟弟都长大了,也都成家立业了,她才出嫁。那时她已经四十五岁,终身没生孩子,她的弟弟就把她接回来奉养到老。所以,上天一定会垂爱这些真正有道义之人。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如此才能心安理得。

  佳英抚侄

  明朝的时候,有一位女士叫章佳英。她的父母很早就过世了,所以她从小就是孤儿。她有三个兄长,后来三个兄长也很早就过世了,她就跟嫂嫂一起照顾她的侄儿们。很不幸,她三个嫂嫂也都陆续去世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章佳英就抱定一个宗旨,一定要好好把自己的侄儿们抚养长大,所以她终身没有出嫁。她用真诚的爱心去爱护这些晚辈,相信她的晚年也会赢得晚辈们对她的奉养。

  田真叹荆

  在隋朝时候有三个兄弟,老大叫田真,两个弟弟叫田庆、田广。父母都去世了,田真就打算把家产分为三份,准备分家。所有的东西都分好了,他们家门口有棵紫荆树,这棵树如何分?三兄弟都说,不然就把它砍成三份,这样也公平。结果才讲完没有多久,这棵紫荆树就枯死了。

  田真毕竟读过书,一看到树枯死了,突然想到同气连枝的话,‘我们兄弟要分家,要把树分了,树已经感受到这种不仁爱、不友爱的行为,立刻就枯死了。’田真想,我们不能连树木都不如,应该要友爱才对。所以,他把这种感受讲给兄弟听,希望我们是同气连枝,都是父母所养育的,父母不愿意看到我们分离。

  后来三兄弟就没有分家,又住在一起,结果这个紫荆树没过多久又复活了。所以,万物确实都是有感觉的。连树都可以感觉到家庭失和而枯萎,也能感受到家庭的每一分子都团结和睦而欣欣向荣。

  祖逖避难

  晋朝的时候,有位读书人叫祖逖。当时国家不太稳定,北方五胡乱华。他不得已就带着好几百户人家,包括他的亲戚和邻居,一起迁徙到淮泗这个地方。因为他从小就很有侠气,很会照顾人,所以一路上所有的这些车马都让给年长的人坐,他自己都是徒步行走。还把家里所有的财物、药品统统拿出来给大家用,就这样一路照顾所有的人。当时晋元帝很敬佩他的德行,所以封给他一个官职。他做官也很好,胸怀雄心壮志,抱着一个信念,一定要把国家失去的疆土再夺回来。果然,在他一生当中,晋朝很多的土地失而复得。

  在这次避难的过程中,祖逖也是时时都为所有人的生活着想,教给他们如何去耕作,如何才会有好的收获。遇到一些骨骸(因为战乱时代,常常会有很多尸骨),祖逖就组织大家把这些骨骸统统埋好,还办了一些祭祀的活动。他的行为令老百姓很感动。

  有一次大家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很多长者在聊天中说:‘我们年纪都老了,能够遇到祖逖,就好像自己的再世父母一样,我们死而无憾。’祖逖这种仁义之心,不知道感动了多少平民百姓,所以祖逖去世的时候,所有的人民就好像失去了父母那样的悲痛。

【忠】

  大禹治水

  我们不要小看自己这一颗真诚之心,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为什么古圣先王可以名留青史,垂范后世,都是来自于他对人民的一分道义。在夏朝,第一位领导者是谁?大禹。我们一定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也可能知道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何以三过家门而不入?因为水患急迫。假如进家耽误了时间,洪水泛滥,可能就不是一个人受灾,不是一家人受灾,而是千千万万的人民遭殃,所以他战战兢兢,念念都想着人民。大禹结婚四天就离开了家,整整治水八年,从未回过家。后来确实用了疏导的方法,治平了水灾。

  大禹治水的方法我们现在能不能用?当然能用。不仅是治水,教导孩子也可以采取疏导的方法,因势利导。绝对不要像大禹的父亲用防堵的方法。长期堵塞,到一定的时候就会溃堤。我们要因材施教,顺着孩子的不同性格,逐渐地加以引导。

  国乱知忠臣

  唐朝中叶,出现了一次很大的祸乱,就是安史之乱。那时因为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国政荒废,结果安禄山开始作乱。数月之内,失去了半壁江山。所有科举出身,念圣贤书的人到哪里去了?统统都举白旗投降。当时有两位忠臣,一个叫张巡,一个叫许远,他们死守淮阳城,奋力抵抗,安禄山的军队就打不进来。这才让唐朝的军队得以喘息,重新调整,重新备战。假如没有张巡、许远,唐朝可能就失败了。后来安禄山把张巡、许远抓起来,对他们严刑拷打,叫他们投降,他们至死不肯,还当着安禄山的面骂他是叛臣。安禄山看了很生气,下令把他们的牙齿都拔掉。他们依旧正气凛然,含血唾骂安禄山。张巡和许远那种大义凛然的气概能够屹立如山。

  清官海瑞

  我在海口做事,海口最有名的历史人物就是海瑞,他是明朝的忠臣。有一出最有名的戏叫‘海瑞罢官’。海瑞为官非常清廉,只要他所到之处,还没有报到,当地的豪强、贪官污吏都先后躲避,因为他们知道海瑞一定会好好整肃风纪。所以,海瑞治理的每一个地方,人民都非常的爱戴他。当时我到海瑞墓去参观,一走进去,看到第一幅字就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海瑞书写的:‘粉身碎骨全不顾,只留青白在人间’。古代圣哲人时刻将德行放在心上,希望造福于民,希望能垂范后世,这样才对得起圣贤教诲。

  朝廷知道海瑞的忠诚,在他年岁很老的时候还起用他到南京为官,后来他病逝在南京。古代人都想落叶归根,就把他的遗体运回海南来。在运送过程中,整个南京城万人空巷,如丧考妣,人民就好像失去了自己的父母一样,都非常伤心,都相送海瑞回归故里。从海瑞的事件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只要用真心爱人民,就一定会得到人民的爱戴。

  清官林则徐

  我在参观林则徐纪念馆的时候,一进门就看到这两句话:‘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假如一件事真正对国家有利益,纵使舍掉生命,纵然会有灾祸,他也会勇往直前去做。林则徐具备如此的处事态度,所以他所做的事几乎都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我们看到林则徐焚烧鸦片的决心,不把鸦片烧尽,中国人不知道会成为什么样子。清朝末年就是因为吸鸦片,中国人都被人视为东亚病夫。林则徐力排万难,只为利益江山社稷。而他销毁鸦片的方法是不破坏任何自然环境,所以林则徐在几百年前就做到了‘环保’。方法从何而来?从真心,真想把事做好一定会找到好方法。

  后来,林则徐处于逆境的时候,被流放到新疆偏远地方,但是他在那里也没有因为患难而减少他为人服务的心。他在偏远地区还大兴水利,造福了偏远地方的人民。他们种植农业的技术,以及林则徐教导他们的水利技术,现在新疆、甘肃地区的人们还在使用。

【信】

  冒雪还书

  明朝有个大学问家叫宋濂。他小时候很穷,没有钱买书,就到一个大户人家去借书。大户人家的态度有点傲慢,借他一本很厚的书,跟他说:‘借你十天,到了期限要立刻给我还回来。’结果十天以后,下了一场很大的雪,主人就觉得他一定不会来,但是时间一到,宋濂冒着大风雪把这本书送了回来。大户看了也很感动,就对宋濂说:‘往后我们家的书,你都可以借。’所以,建立了信用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

  师生恩谊

  明朝有个忠臣叫左忠毅。有一年,左忠毅公担任了主考官,来自各地的读书人正要准备参加进士考试。左忠毅公时时都想着要为国家举贤荐才,所以在考试前夕就微服出巡,穿平民的衣服,到离京城附近比较大的一些寺院里去找贤才。为什么不到酒楼去找?有钱住酒楼的人,是否是贤才?很难说,因为好逸就恶劳。以前的读书人都很刻苦,学问才有所成就。所以,左忠毅公就到寺庙去巡视,他走到了一个书生旁边,这位书生写完文章太累就睡着了。左公看完他写的文章,深深感受到这位读书人对于国家有一种忠诚,对于人民有一种使命感。左公看完很欢喜,随手就把自己的大衣披在年轻人的身上,这个年轻人就是史可法。

  后来正式考试,在阅卷的过程中,左公一看到这篇文章,立刻就想到是谁写的。因为文章是从一个人的内心流露出来的,可以从文章中感受到他的气节和志向。所以就把他面署第一,后来史可法考上了状元。考上状元以后,上榜的学子都要去拜主考官为师,所以那天史可法就去拜访老师和师母。一进门,老师左公就对他的夫人说:‘往后继承我的志业,不是我的儿子,而是这位学生。’所以,读书人不担心自己没有子嗣,担心的是唯恐不能把圣人的道德学问承传下去。自己没有子嗣,只是影响一家;道德学问没有人承传,将影响后代的子孙。他们的心中时时想着要为国家举才荐贤。

  左公看到史可法心生欢喜,因为他帮助国家选了一位非常好的栋梁之才。后来左公与史可法同朝为官,一起效忠朝廷。因为明朝末年,宦官当政,左公被乱臣陷害,关到监狱。史可法非常紧张,害怕老师在监狱里受到残害,想尽办法要去探望老师。他的老师确实备受酷刑,用烧烫的片捂在眼睛上,膝盖以下也被切掉了。史可法心急如焚,就去求狱中的士卒。这些士卒也被他对老师的一分孝心所感动,就建议他伪装成乞丐的模样,混进监狱里去。

  史可法走进监狱,缓缓的朝老师的方向走过去。当他看到老师的身体状况,不禁失声痛哭,扑在老师的面前。左公虽然眼睛张不开,但耳朵还可以听得到。当他听到史可法的声音,非常警觉,用他的双手把眼睛撑开,目光炯炯看着史可法。他说:‘你是什么身分?你是国家的栋梁,你如何可以让自己身陷危险的境地?与其这些乱臣贼子把你害死,不如我现在就活活把你打死。’说完之后,左公就捡起身旁的石头往史可法的方向投掷过去。史可法看到老师如此震怒,就立即离开。左公为何如此生气?唯恐学生的安危、国家的前途受到影响,纵使他身陷这样大的痛苦之中,念念也没有为自己,还是为国家,为自己的学生。

  后来左公去世了,史可法担任国家的要职,带兵在外。他带兵在外的时候,都没有到床上睡过觉,让士兵分成三队,轮流跟他背靠背休息,守夜。他的士兵看了以后,也很感动,就说:‘大人,这样下去会损害你的身体。’史可法对士兵说:‘假如我去睡觉,敌人来犯,让国家受到损害,那我就对不起国家,更对不起我的老师。’老师教诲要念念为国家,史可法确实不敢忘怀,所以回馈师长最重要的是要‘依教奉行’。

  后来史可法每次回到他的故乡,第一个不是回家,到哪里去?先到老师的家里。虽然老师不在了,他的师母还在,还有老师的后代子孙,他都竭尽全力奉养照顾,确实做到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曾参教妻

  春秋时代有一个故事。曾参的太太有一天出门买菜,她的孩子吵着要去。他太太对小孩说:‘不要吵,你不要跟我去,妈妈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儿子就不吵,也不去了。他的太太从市场回来,看到曾参正在磨刀。他太太很紧张,就跑过来说:‘我跟孩子开玩笑的,哄哄他,你还当真?’曾参对太太说:‘假如你骗孩子一次,可能你这一辈子所说的话,他都不会相信,所以还是得按照你的承诺去做事。’

  所以,为人父母,‘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人往往在很高兴的时候都会随口承诺,这很不恰当。很多大人在打麻将的时候,孩子要什么,大人都同意,以后孩子知道,大人打麻将的时候,最能要到东西。这些都要注意,不然孩子学到的不是老实,而是察言观色。有没有发觉现代的孩子眼色特别厉害?这不好!如果不老实的话,将来孩子的人生会产生很多的问题。

  贫贱之交不可忘 糟糠之妻不下堂

  东汉光武帝时代,有个大臣叫宋弘。他非常有德行,在国家做司空,是个很大的官职。当时,光武帝的姊姊湖阳公主的先生去世了,她独自在家寡居。湖阳公主跟光武帝在谈话中,透露出有意要嫁给宋弘,因为她觉得宋弘非常有德行。一般王亲贵戚下嫁给下属官员,这个官员马上就变成皇亲国戚,而且又是皇上的姐夫,那是很荣耀的。

  光武帝就跟宋弘探听口气,看他愿不愿意把原配放下,娶他姊姊。一般人都是希望能够攀到这门亲事,宋弘则不然。他听了以后,就对光武帝:‘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糟糠之妻就是形容原配,陪伴我们胼手胝足一起创造家庭的太太,岂能抛弃!

  宋弘话很有善巧,他先对皇上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皇帝听到此话,就会提起道义之心;接下去再说‘糟糠之妻不下堂’。如此,皇帝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也就不强人所难。

  宋弘虽然只是拒绝了这件婚事,但他影响的范围却非常大。因为他是朝廷的达官,假如他娶了皇帝的姊姊,将会造成朝廷不好的风气。而他如此有道义,也端正了朝廷重视情义的风气。相信当时所有的官员一定不敢把原配休了,假如休了,一定会受到所有舆论的斥责。确实,读书人所做的每件事,都要为国家社会负责,不只是为当时的国家社会,还要为以后的国家社会。这些风范都是无量功德,假如没有宋弘演出这样的好戏,我们就没有学习效法的机会。

  张劭待式

  在汉朝时候,有个读书人叫张劭。他在太学里认识了另外一个朋友叫范式,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后来离开太学,他们就相约两年以后的某一天见面。结果两年以后那一天,张劭就跟他母亲说,我们两年前约好了,他今天一定会来。因为两家相隔几百里,所以他母亲不相信。不过张劭很有信心,他说范式是个重承诺的人,一定会到,果然那一天范式真的来了。

  后来张劭病危,就跟他的太太说要告知范式,说他一定会全心全力照顾他的家人。张劭去世以后,正要安葬,因为范式还没到,所以如何安葬,好像都不能做主。后来范式赶到了,棺木才顺利葬下去。以后,范式对于张劭妻儿的照顾和安排都非常之好。

  季札挂剑

  在春秋时代,有个人叫季札。季札要代表吴国出使鲁国,这是属于外交工作。在出使的途中,经过徐国,徐国国君请他吃饭。在吃饭过程中,国君就一直盯着季札腰带上的宝剑。季札看到国君的眼神,就知道他很喜爱这口宝剑,这是‘视思明’,看了以后他就明白了。但是按照礼仪来说,代表国家的使臣都必须佩戴宝剑。所以,他心里就暗想,等我完成任务以后,再将这把剑送给他。

  他出使鲁国回来,又经过徐国,就去把剑送给徐国国君,不巧国君已经去世了。季札立即就赶到国君的墓前给他行礼。行完礼以后,就把自己的宝剑挂在墓边的树上。他的随从一看,就对他说:‘主人,您这样做太过了,因为您并没有答应要把剑送给他;而且纵使你已经答应给他了,他也已经死了,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再把剑挂在那里。’季札接着说:‘始吾已心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我的心已经起了此念要送给他,如何可以因国君之死,而违背了我心里的承诺!古人的信用是在起心动念上修,对于自己所起的一念都不愿意违背。

  郭汲亭侯

  在东汉时代,有个官员德行很好,名叫郭汲。他担任某地的地方官,当他在某村巡视时,突然有一群孩子跑到他面前,对郭汲说:‘大人,你下次什么时候再来?’郭汲算了一下时间,然后对小孩说,我哪一年哪一天会再到这个地方来。说完孩子们就送他走了。下一次郭汲又到这个地方来巡视,跟孩子约定的时间还差一天,他提前了一天。郭汲就跟仆人说,我们今天不能进去,因为如此就失信于小孩。所以,郭汲就在村外的野亭子过了一晚,隔天他才进村,而那些孩子都在那里等他。郭汲做到了童叟无欺,纵然是再小的小孩,也不愿意失信于他们。所以,光武帝非常赞叹郭汲的德行,称他是‘信之至矣’,他的信用已经达到了极致。

  朱晖许堪

  在汉朝时候,有个读书人叫朱晖。他在太学读书的时候,有个同学叫张堪。张堪在旁边观察朱晖很久,觉得他这个人很讲义气。所以,张堪就跟朱晖说:‘以后如我有什么三长两短,你是否能帮我照顾妻儿?’他们两个虽无交情,可是张堪这番话是把他当作很信任的朋友。朱晖觉得很突然,所以没有回答。结果没有过多久,张堪真的死了。朱晖听闻这个消息,就带了很多财物去看张堪的妻儿,他的儿子跟着他一起去,很纳闷。他就问父亲:‘您从来没有跟这个人交往过,为什么您要来帮助他?’朱晖说:‘张堪能这样的信任我,代表在他心上已把我当作知己,而他这样的态度,促使我在心里也把他当作朋友。既然已经把他当作朋友看,就应该尽心尽力照顾他的妻儿。’

  光父教诚

  司马光是宋朝的一位名臣。有一次,他跟姊姊在剥青核桃。姊姊刚好有事离开了一会儿,他们家的仆人就对他说,你只要用热水烫一下就很好剥了。后来他姊姊一回来,看他剥得特别快,剥了很多,就问他:‘你如何剥得这样快?你何以知道要用热水烫一下?’司马光立即回答,我自己本来会的。他的父亲听到了很警觉,立刻告诉司马光:‘自己有多少本事就说多少话,不要欺骗别人去逞能。’父亲慎于始,初次逞能撒谎,就帮他纠正过来,才成就了司马光的德行。司马光曾经说过:‘平生所为之事,无有不可语人者。’谁的功劳?父亲家教的功劳。所以,我们在孩子面前讲话也要谦卑,不要常常说大话,不然孩子也会学坏。

  取信于民

  在战国时代,秦国变法,就是众人所知的商鞅变法。那时因为秦国的政府,可能在信用上已经失去了人民的认同,所以商鞅变法之前就做了一件事。商鞅拿了一块木头,在上面写着:‘只要把这块木头从南门移到北门,就可以得十两银子。’民众在一旁观看,都没有人去动。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来,人民失去了信心有多久了?现前我们在家庭、在社会当中,要重新建立信用,也要用很大的耐心和真心去做。所以,商鞅把钱币从十两加到二十两,又加到三十两,最后加到五十两,才有一个男子走过来,说搬一搬试试也好。搬了以后,果真给了他五十两。人民看到这件事就相当惊讶,感受到当时的官府言出必行。当然除了言出必行之外,也不能朝令夕改。所以,国家也好,团体也好,决策人在决策以前要相当谨慎。但是只要决策之后,就不要轻易去改变,不然底下的人会无所适从。

  夫子失言

  有一次,孔夫子离开魏国,要前往另外一个国家。夫子看到魏国的一位大臣正在那里大量制造叛乱的武器。夫子看到立刻就联想到,假如他们叛乱会有什么结果?一定是民不聊生。这个叛臣看到夫子已经发现了他的企图,就把夫子包围起来,不让他走。他对夫子说:‘您要对天立誓,不把我的事说出去,我才放您走。’夫子说:‘好,我答应你。’这样军队就撤掉了。撤掉以后,夫子立即对学生说:‘走,回魏国,告诉国君。’子路就说:‘夫子,你何以言而无信?’夫子就跟子路说:‘在威胁之下的信用,可以不用遵守,而且纵使我去通告,我个人的信誉毁坏没有关系,只要千千万万的人民免于灾难就好。’所以,夫子可以舍外在虚幻的东西,而去成就人民真实的利益,这都是懂得如何去通权达变。

【礼】

  宣子守敬

  在春秋时代,有位赵宣子,他是晋国的一位大臣。当时晋灵公昏庸无道,因为他是大臣,所以时时都去劝导晋灵公。后来晋灵公觉得很不耐烦,就雇了杀手要杀他。雇佣的杀手叫锄麑,到了赵宣子的门口,看到赵宣子还没有上朝,但是已经穿得整整齐齐,在那里稍微休息打盹。因为他非常的恭敬赵宣子,所以锄麑看了以后很感动,心中生起对他的崇敬。心里就想,连这样一点细微之处都很谨慎、很恭谦的人,一定是国家的栋梁,是国家的主人。假如把他杀了,我就对不起国家。但是我已经答应国君的命令,假如我没有杀赵宣子,我又失信于国君,所以锄麑当下就撞槐树自杀。赵宣子因为做到‘冠必正,纽必结’,做到了衣冠工整,才赢得锄麑对他的尊敬,而躲过一劫。所以,我们不要小看自己衣冠的整齐,这对自己的形象,对自己的命运都有极大的影响。

  仁者刘宽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刘宽。他为人宽厚,家人都说从未见过他生气。所以,就故意安排他的婢女盛了一碗热汤,来试试他。因为那时刘宽正要准备去上早朝,身穿非常整齐的朝服。婢女进门以后,就佯装跌倒,热汤就泼在刘宽的朝服上。结果刘宽立刻站起来,第一句话就说:‘你的手有没有烫到?’所以,家里的人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义】

  大树将军

  东汉光武帝时候,有个将军叫冯异。他是光武帝的偏将。因为打了胜仗,所有的将军都聚在一起,一个个讲述自己有多大的功劳。在互相标榜当中,冯异一句话也没说,跑到一棵大树下,默默地坐在那里,不与他们争名夺利。往往当一个人有德行,不去争夺名利的时候,其他的人就会觉得惭愧,就会反省自己。人家有功都不标榜,我们还在这里争功。光武帝知道了也很感动,就封冯异为‘大树将军’。

  瘦羊博士

  在汉朝时候,有封‘五经博士’的制度。一年当中,皇帝会送给博士们每人一只羊。那天赶来了很多羊,五经博士来接受皇帝的御赐。结果所有的五经博士都在那里说:‘这只比较肥,那只比较瘦,这样不公平。’博士们在那里议论不休。有个读书人叫甄宇,他看了之后没说话,立刻走到羊群里,牵着那只又瘦又小的羊走了。甄宇这样一做,所有的人不吵了,都觉得很惭愧,亏自己还是五经博士,真的是徒有虚名。甄宇非常善巧,用自己的行为来开导他们。后来皇上知道了,封甄宇为‘瘦羊博士’。

  巨伯请代

  汉朝时代有个读书人叫荀巨伯。因他的朋友生了一场大病,他去探望朋友。很不巧,刚好有一批强盗到他朋友居住的地方抢夺财物,所有村庄的人都跑掉了。他的朋友就劝荀巨伯:‘这里太危险了,你赶快走!’荀巨伯愿不愿意走?不愿意。他说:‘我是来探望你、照顾你的,我如何可以舍你而去,这样的事我做不出来。’荀巨伯就走到屋外,跟那些强盗说:‘我的朋友已经病得很严重,你们不要伤害他,你们要伤害就对我好了。’因为他很真诚,讲道义,不畏生死,结果连强盗都为之感动。强盗的头目就对他的同伙说:‘我们皆是无义之人,怎么可以来抢夺这个有义的地方?’强盗头目感受到荀巨伯的道义,就一声令下,把强盗全部都撤走了。荀巨伯的至诚心、道义心,化解了一次灾祸。假如荀巨伯那天没有照顾他的朋友,自己走了,会有什么结果?当然强盗肆虐,而他自己的良心都会终身不安。

  为民伐罪

  古代,商汤是革命最早的。在汤王要讨伐夏桀以前,其实对夏桀也非常的恭敬。他屡屡劝夏桀,夏桀不听。汤王还去找来一位很贤德的人,叫伊尹。他去找伊尹的时候,带了很多金银财宝,伊尹见之如如不动。他多次去劝请,真诚心感动了伊尹,伊尹才随他出来。伊尹是为什么出来?只为了汤王对他的赏识吗?绝对不是如此,是为了利益天下百姓。而汤王找来伊尹不是去推翻夏桀,是把伊尹这样贤德的人介绍给夏桀。介绍了九次,夏桀都不用。夏桀依旧还是荒淫无道,汤王为了救民于水火之中才革命。革命的时候还对天做了一个隆重的祭祀,向天说道,绝对是要为民伐罪。当他击败夏桀以后,并没有大肆杀戮,还赏赐夏桀的后人一块封地,让他们居住在那里安享晚年。

  子贡守孝

  在五伦关系以外,还有一伦关系很重要,就是师生关系。古代对老师非常尊敬,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师生关系与父子关系是同等的重要。我们在古书中看到,古代对于老师的丧礼都是守丧三年,跟对父母完全一样。孔夫子一生教学,在他去世的时候,学生们很感念老师的恩德,在老师的墓旁搭个棚子,整整守孝三年。其中有一个学生守了六年,就是子贡。因为夫子去世的时候,子贡在其他的国家做生意,等他回来的时候,丧礼都已经结束。子贡觉得非常的遗憾,守了三年以后,他自己又加三年,整整守了六年。当然对于老师理应如此。

【廉】

  杨震拒金

  汉朝时代有个人叫杨震。他为官非常清廉,而且常常帮助国家举荐一些好的人才,为国服务。当时他在东莱做太守,就举荐了一个读书人叫王密,举荐他当昌邑令,就是昌邑的县官。王密很感谢他,所以有一天晚上就带了一些黄金去送给他,杨震看到他送来的黄金,就跟王密说:‘我很理解你,才举荐你做官,你为何如此不理解我,还要送我黄金?’王密说:‘没有关系,只是我一点心意,绝对没有人知道。’杨震就说:‘何以会没人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也知。’所以,一个人的品德在何处容易被人看出来?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才能显现一个人的节操。王密听完之后,觉得很惭愧,就把黄金带走了。

  因为杨震非常的清廉,这个榜样也传给了他的后代子孙,他的儿子秉、孙子赐、曾孙彪,官职都做到三公的地位,都是国家的栋梁之臣。

【耻】

  负荆请罪

  在战国时代,赵国有两位大臣,一位是蔺相如,另外一位是廉颇将军。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对赵国有很大的贡献,赵王把他封为上卿。而廉颇是带领数十万大军的大将军,他就觉得蔺相如是一介书生,也没有立下汗马功劳,居然位子在他之上,心里很不平,常常去找蔺相如的麻烦。蔺相如看到廉颇来找他,不想跟他当面冲突,就以生病为理由避开。有时候走在路上,刚好廉颇将军的马车来了,蔺相如立即交代他的下人绕道而行。他们这些家人心理就很不平衡,说:‘大人,您为何这样懦弱?为何会怕他?’蔺相如就告诉他们:对我个人的这种羞辱没有关系。假如我跟廉颇将军起了冲突,国家将会有很大的灾难。秦国为什么不敢侵犯我们?就是有我跟廉颇将军在。我们不能因为个人的荣辱,而令国家陷于更大的危难,甚至于致使国家蒙受耻辱,那就严重了。蔺相如念念不是想自己,而是以大局为重,为国家、为人民着想。

  这段话后来传到了廉颇大将军的耳中,将军毕竟是读过圣贤书的人,立刻生起忏悔之心。所以,老人家背着荆棘,走到蔺相如的家里,负荆请罪。蔺相如知道廉颇将军来,也非常感动,赶快冲向前去把老将军扶起来。廉颇知过能改,使两个人变成了莫逆之交,让赵国免于灾患。

  焚书坑儒

  春秋战国时代,秦国有一位宰相叫李斯。李斯的嫉妒心很强,心胸很狭窄。他有个师弟叫韩非子,他嫉妒韩非子的学问,还想把他害死。甚至于到最后还把儒家的经典全部焚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他建议秦始皇把所有圣贤书都烧毁。如此一烧,致使多少人不能闻到圣贤教诲。他只想到自己的学问要比别人高。所以,这一把嫉妒之火烧伤了多少人,烧断了多少人闻圣贤教诲的机缘。正因为他的嫉妒心,毕竟也没有好下场,他跟他的孩子都是被推到刑场腰斩而死,从腰部斩断。所以,害人者到最后一定是害己,嫉妒之人一定也会遭人嫉妒。

  管宁割席

  古代有一位贤者叫管宁。管宁跟他的同学华歆,两个人在田里一起劳动。地上有一颗小小的金子,管宁没有理会继续干活;华歆看到了,立刻把它捡起来。

  另外有一次,两个人一起读书,屋外刚好有人举办婚礼,很热闹,敲锣打鼓的音乐传过来,管宁继续看他的书,他的朋友华歆立即站起来到窗户旁东张西望。当华歆回来之后,管宁拿了一把刀从中间划过去,从今天开始我不跟你做朋友了。管宁从细微之处看到朋友的存心和习气,他可以窥测到,假如他以后进入官场,一定会很危险。

【善】

  夫子论善

  在春秋时代,孔夫子有两位学生,一个是子贡,一个是子路。子贡因为是大商人,所以常常在其他的国家做生意。鲁国有个法律规定,只要在其他的国家,见到自己的国人被卖去当奴隶,你可以把他赎回来,而奖赏的赎金由国家支付。这样的法律好不好?非常好!唤醒每个国人去爱护、去解救自己的同胞。子贡赎人回到国内,当官府把赎金奖给他的时候,子贡并没有接受,一般人就会觉得子贡很高尚,不要赎金。

  但是子贡走到夫子面前,夫子就批评他:‘子贡,你这样做错了。’鲁国人都很贫穷,当他们到其他国家看到自己的国人,他会考量到:‘假如我赎他回来,我去拿赎金,好像比子贡矮了一截。’他就会有所顾虑,因为他拿了赎金就显得没有子贡那么高尚,可是他不拿赎金,经济状况又很拮据,家里生活就有困难。当然他在救人时会有迟疑,这就会有不良的影响,比方说有一百个人救人,其中有一个迟疑了,就很有可能不能把自己的国人赎回来。所以,夫子说:‘你这样做会有不好的流弊产生。’

  另外有一天,子路走在路上,刚好遇到一个人溺水,子路看到后,立即跳下去把他救起来。被救之人内心非常感激,就把家里的牛送给子路,子路也很高兴,就把牛牵回去。孔夫子得知就称赞子路说,往后鲁国人就会有很多人勇于去帮助别人,解救别人的生命,因为子路的表现能令大家深深感受到行善之人必有善报。一般人会觉得子贡不受赎金比较正确,子路受牛好像没有子贡那样高尚。但是夫子观察事物不是只看现前,还要看以后所产生的流弊;不看一时而要看久远,不看一身而要看对天下的影响。

  德化仆人

  在春秋时代,有一位贤相叫晏婴。晏婴做出了很多的好榜样,孔夫子对他也非常尊重和称赞。晏婴的一件大衣穿了三十年都没换过,当然那一件衣服看起来还是整整齐齐的,因为‘爱物者,物恒爱之’。你对任何的物品爱惜,它也会回馈给你,会让你使用得很久远。官居宰相者一件大衣穿三十年,请问除了会影响他的家庭以外,还会影响什么?会影响所有的文武百官,所有的人民。所以,当一个大臣他非常廉洁,就可以带动整个社会清廉的风气。

  晏婴的马夫,就是帮助他驾车的仆人,每天送晏婴去办公。所以,马夫每次见到人都抬头挺胸,一副很高傲的样子。为什么他感觉得很高傲?因为他为宰相驾车,他就显示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用一句成语来形容,就是狐假虎威。

  后来马夫的太太知道了,有一天就跟他提出来,她说:‘我要离开你,我要走了。’马夫就很紧张,他说:‘怎么了?你为何要离开我?’她说:‘人家都是尊重晏婴的德行,晏婴宰相既有德行而且谦卑,你根本没有德行还这样傲慢,所以我不想依靠你,我要离开。’马夫听了觉得很惭愧,就跟他太太说:‘我一定改过,你就不要离开了。’他的太太也确实很有见地,懂得要进谏、规劝她的先生,当然她的先生也有肚量接纳太太的意见。后来这位马夫很认真的改过,晏婴觉得他的德行进步非常快速,就举荐这位马夫当上了齐国的大夫。

  孟母三迁

  在古代,有所谓‘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第一次搬家刚好在坟墓的旁边,所以孟子就学会做很多的丧事。孟子的母亲见到之后,赶快搬家。第二次搬到菜市场附近,孟子就学习在那里卖东西,在那里卖猪肉。孟母觉得还不是久留之地,赶快再搬迁。最后搬到学校附近,孟子每天就到学校里去跟大家一起读书,这时孟母才觉得比较心安。假如没有孟母去选择了一个好的环境,孟子就不可能成为世间的圣人。所以,一个人学问道德有成就,跟他的父母、老师确实有直接的关系。

  万方有罪 罪在朕躬

  孔夫子常常在他的言论中,谈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谈到当时的圣王,谈到当时的社会现象,夫子对此是非常的向往。我们可以从史书中了解到,古圣先王确实值得我们学习效法。史书记载,有一天,尧帝走在路上,看到两个人犯罪被抓起来。尧帝看了之后,心里很着急。我的人民为何被关,难道犯法了?他赶快趋步上前,把事情了解清楚。结果一问之下,是因为他们偷了人家的东西。尧帝接着就问:‘你们为什么要偷人家东西?’这两个犯人就说:‘因为上天久旱不雨,我们家里已经没有东西吃了,不得已才偷人家东西。’尧帝听完很难受,他就对这些押解的士兵说:‘你把他们两个放了,把我抓起来吧!’当时在场的人都很惊讶,如何可以把君王抓起来?尧帝就说:‘我犯了两个大过失。第一,因为我没有德行,所以才召感上天久旱不雨;第二,是我没有把我的人民教好,他们才会偷人家东西。’尧帝至诚的反省忏悔,这种真诚心,天地当场都感动,乌云立刻就弥漫整个天空,降下甘露。依报随着正报转,感应确实不可思议。

  康熙求雨

  《四库全书》记载,康熙皇帝在历代君王中是非常有德行的皇帝。当国家遇到旱灾的时候,康熙会有一段时间斋戒沐浴,斋戒沐浴之后再到天坛祈雨。康熙帝在走向天坛的时候,天空是太阳高照,没有任何下雨的迹象。当康熙皇帝踏上天坛用他的至诚心诵读祭文,在诵读祭文的过程中,天空就开始乌云密布,念完祭文之后,雨就降下来了。

  仲淹立志

  宋朝的范仲淹从小就懂得立志。有一次他去算命,走到一个地方,看到一位算命先生,他索性就问:‘你帮我看一看,我能不能当宰相?’这位算命先生一辈子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小孩子居然开口就说要当宰相,也着实吓了一跳。就跟范仲淹说:‘小小年纪,如何口气这么大?’范仲淹有些不好意思,接着又跟算命先生说:‘不然这样好了,你再看看,我能不能当医生?’算命先生有些纳闷,为何志愿如此悬殊,就问他:‘你为什么选择这两个志愿?’范仲淹回答:‘因为只有良相跟良医可以救人。’算命先生听完之后很感动,一个孩子念念想着要救人,算命先生立刻就跟范仲淹说:‘你有这样一颗心,乃真正宰相之心,所以你以后一定可以当宰相。’

  父子同心

  古代父母给孩子取名字,就是对孩子的期许。像范仲淹就给他的大儿子取了个名字,叫范纯仁,期许孩子纯是一颗仁慈之心。

  他的孩子长大了,有一天,吩咐儿子押解五百斗麦子回江苏老家。在运送过程中,范纯仁遇到了父亲的一个老朋友。在交谈中,了解到父亲这位故友家庭状况很不好,父母都还没有安葬好,女儿还没有出嫁,所以需要一大笔钱。范纯仁立即就把五百斗麦子卖掉,结果钱还是不够,范纯仁又把押解麦子的船也卖了,这样就解决了他父亲故友的困难。后来他就回京城跟父亲报告,当父子两个坐在同一张桌子旁边,范纯仁说:‘父亲,我把五百斗麦子卖掉以后,钱还是不够。’他父亲抬起头来对他说:‘那你就把船也卖了吧!’范纯仁说:‘父亲,我已经卖掉了。’所谓真正是父子同心。

  麦子卖掉了,船也卖掉了。仁德之风传了八百多年都没有衰,就是最丰厚的果报。

  仙人吕洞宾

  道家有八仙,其中吕洞宾的老师是钟离。钟离要教吕洞宾一个法术,叫‘点铁成金’。钟离就跟吕洞宾说:‘这个方法学会之后,你见到贫穷的人,点一下,就可以帮助他。’吕洞宾又问,此铁变成金子以后会不会又变成铁?钟离说:‘五百年之后会变回来。’吕洞宾说:‘那岂不是害了五百年以后的人,这种事我不干。’他的老师说成仙要积三千功行,他这一念心三千功行都圆满了。因为他不是只想到当下的人,五百年后的人他都能够去爱护,代表他的心非常仁慈。

  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

  范仲淹先生当初在一座寺庙的房间里读书,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一堆金子。他当时还很穷,我们常说的饘粥糊口,煮一锅粥,煮完之后让它自然凝固,就黏在一起变成一大团,再用刀切开,一餐吃一块。在如此穷困的状况之下,发现了一堆金子会如何处置?完全不为所动,把它埋好。后来考上功名,为人民服务尽心尽力。

  以后遇到一个因缘,这个佛寺知道他已经功成名就,就去找他化缘。范仲淹说:‘好,我捐多少多少钱。’听到的人很惊讶:‘你现在也没有这么多钱。’他说:‘到寺庙里的某一个角落去挖,那里有一袋金子。’真的去挖,就是那一袋金子。一个人还没有名、没有利的时候,他对名利都能够不为所动,这是读书人真正的功夫。所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他有这样的功夫,才能在如此复杂的官场中,‘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量大福大

  范仲淹先生家里,有一块非常好的宝地,就是所说的龙穴。一般人会用来做什么?赶快把祖坟葬在这里,以后子孙会发达。范仲淹先生没有这样做,他把这块地捐出来建造学校,这块地在苏州现在是一座高中的校址。将近一千年来,这里出现了将近四百个进士,八十几个状元。他兴建大利不为自己,让更多的人生活在这样的风水当中,依山傍水,读书的效果就特别好。心量愈大福愈大,所以现在一千年过了,他的子孙、家道还是很兴旺。

  叔敖埋蛇

  在春秋战国时代,楚庄王有一位很有名的臣子,叫孙叔敖。孙叔敖为人很仁慈,有一天他看到了一条蛇有两个头,是双头蛇,他立刻就把它打死,打死之后埋起来,然后就哭哭啼啼回家了。因为他们当地有一个传言,只要见到双头蛇的人一定活不了。因此,他一见到这条蛇,就不希望别人再见到,所以把它打死之后埋好。但是他想到自己活不了,对父母不能尽孝了,那时候他年纪还小,所以就一路哭回去。结果他母亲听完很高兴,我相信他的母亲也是懂道理之人,她说你念念都是为别人,不会有难的,不要担心。后来孙叔敖做了楚国的大臣,得到楚庄王的信任。

  太宗纳谏

  有一次,有一个臣子长篇大论地批评唐太宗。批评完之后,这位臣子就出去了。旁边几位大臣就跟皇上说:‘皇上,他所说的多数都是假的,您为何不责罚他?为何不制止他的话?’唐太宗就说:‘他说十句有两句对的,我就采纳。假如我去制止他,这样一传出去,说皇上对别人的谏言还会反驳,还会批评。此风一起,以后谁敢谏言?’唐太宗能够看得这般深远,能广纳众言,再自己去判断,这样就不会堵塞忠臣对他的劝谏。唐太宗面对别人讥毁的时候,他是持这样的态度。所以,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成就就有多高。

  颜渊之乐

  孔夫子很赞叹他的学生颜渊,颜渊具备很好的德行。在《论语》里孔夫子赞叹颜渊是‘不迁怒,不贰过’。颜渊的改过能力很强,而且他不会发怒,忍辱的功夫也非常好。颜渊又能做到安贫乐道,‘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颜渊确实做到修身的功夫。在《论语》里同时也提到颜渊是‘无伐善,无施劳’。颜渊从来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炫耀自己的优点。他很谦卑,懂得把功劳让给别人,总觉得那些都是自己应该做的事。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