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刹

1 / 7

印度阿旃陀石窟高清图

浏览: 

图集简介:

印度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位于印度马哈拉斯特拉邦北部文达雅山的悬崖上,西距奥兰加巴德 106 公里。石窟环布在新月形的山腰陡崖上,高低错落,绵延 550 多米。以壮丽的建筑、精美的雕刻和壁画,与泰姬陵并称为印度的双壁,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南印度最著名景点之一。
  阿旃陀石窟是印度古代佛教徒开凿出来的佛殿和僧房。“阿旃陀”一词来源于梵语“阿谨提那”,意为“无想”、“无思”。石

窟开凿于公元前2世纪阿育王时代,当时佛教被定为国教,虔诚的佛教徒们为敬奉佛祖、研读经书、修身养性,找到了这个丘陵起伏、景色秀丽的幽山深谷。一时间,这里僧侣云集、香火不断。之后的开凿工作持续了将近1000年。
  公元5至6世纪的笈多王朝时期,又大规模扩建,修饰,增加了很多更加绚丽多彩的石窟。公元7世纪,随着战乱和佛教在印度逐渐衰微,开凿石窟的锤声渐渐消失,阿旃陀石窟逐渐从历史的记忆中消退。废弃的石窟变得杂草丛生,茂密的树林将石窟遮挡在人们的视线以外。此后的阿旃陀石窟群一直静静地沉睡在撒哈丹山脉中,直到19世纪一群狩猎的英国官员在追捕猎虎的时候,才无意间发现了这片古老的艺术天地,从此阿旃陀又奇迹般地闻名于世,重放异彩。

  2200年之后的1983年,阿旃陀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人们发现门外的石像同玄奘法师的记载完全相符,于是便肯定这就是玄奘所描述的那座石窟。玄奘(公元629年到645年间游历印度,公元638年曾到过阿旃陀地区)。
  玄奘回国后,把沿路感受化做隽永文字——《大唐西域记》。在书中第十一卷有文记载:“国东境有大山,叠岭连蟑,重峦绝(山献)。爰有伽蓝,基于幽谷,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阁层台,背岩面壑,阿折罗(唐言所行)阿罗汉所建……

  这些沿山岩的崖壁开凿出来的石窟寺竟然毫无压抑、阴暗的感觉,每个石窟都有着令人赞叹的高度、宽度和深度!并且石窟内的顶部不仅宽大,而且非常平整!绝对能和现代的建造工艺相媲美。

  早期佛教学堂也就是思想探索,弘扬佛法,讲经布道的地方。石窟比较简朴沉稳, 一般只用象征手法来纪念佛陀, 不直接雕刻佛像,从莲花到菩提树,法轮到足印,无不表示对佛祖的深切怀念。现在看到的佛像多是后期添加的。
  最中间的5个简单朴素的石窟群。因为是处于内部不加装饰、连佛像都没有的时代,所以只刻出造型简练,但很具庄重感的佛塔作为朝拜的对象。

  阿旃陀可以说是佛教石窟发源地,对后期的佛教石窟艺术有很大的影响。 后人将其发扬光大,就出现了1世纪的巴米扬大佛,3世纪的克孜尔石窟, 4世纪的敦煌石窟,5世纪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等。

  石窟开凿都得很深,光靠窟门开口能射入的光线很有限,但在石窟的尽头,很大墙面上依旧描画着满满的,色彩丰富、人物造型生动的壁画,我们现在能看到这些美丽的壁画还要借助布设在石窟里的人造光源,但在那么久远的年代,在没有电源及任何照明的情

况下,他们是如何进行绘画的呢?也许是静心修炼带来的智慧,他们巧妙地利用了水反光,在石窟的中央铺设一个水池,当阳光照射进洞时,地面上的水象镜子一样反射出光来,让整个石窟充满了光!

  阿旃陀中期——佛教文化艺术的发展时期所建的几座佛殿。殿门十分宏伟。门洞上方是一条前突的门楣,由两根圆柱支撑。门楣上方有一个大的半圆形窗,能为洞窟内采光。窗两侧雕有两尊金刚力士的浮雕像,还有各式小佛像和佛经故事人物雕像。

阿旃陀石窟--建筑艺术的殿堂
  阿旃陀石窟的建筑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支提洞,意为佛殿,是藏放舍利的塔庙;另一种为毗可罗洞,即僧房,是僧人居住、讲学、集会、修道的场所。佛殿顶部呈拱形,平面是马蹄形,殿中排列着数十根石柱,把殿分为内殿和中殿,内殿后部设有佛台。僧房是正方形,洞的正面有石柱,前方有走廊,中间为集会的场所,三面围以僧人的住房。这里共有29窟,9、10、19、26、29号窟为佛殿,其余均为僧房。

  阿旃陀第二次开窟约在公元4、5世纪开始,当时该地是在瓦卡塔卡王朝统治之下,瓦卡塔卡王朝和笈多王朝有联姻关系,所以洞窟的浮雕和壁画也受到笈多王朝地区的影响。后期的塔堂窟有3个,即第19、26和29窟。洞窟正厅内的塔基大大升高,在塔基正面开出大龛,龛内刻高大的主尊佛像,主尊佛像和塔身连为一体,占去塔身正面绝大部分。第26窟规模庞大,前庭正壁有建窟铭文,铭文作者是高僧阿折罗,施主是当朝权臣。

阿旃陀石窟壁画--印度古代绘画的宝库
  阿旃陀的壁画被称为印度古代绘画的宝库。保存壁画的洞窟有13个,壁画面积达3400平方米,色泽鲜艳,琳琅满目。壁画的内容题材多直接取材自佛经,内容描绘了佛陀成佛修行的故事,表现了佛陀的降生、出家、成佛、降魔、说法和涅槃等等;还有描写当时印度社会生活和宫廷生活等情景的,内容十分丰富,构图复杂而又和谐紧凑,笔调活泼,人物体态匀称,表情生动,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以阿旃陀壁画为代表的印度传统绘画,像印度传统雕塑和舞蹈一样,擅长表现人物的动态和故事的戏剧性,追求审美情调,崇尚生命活力。这种崇尚生命活力的传统精神也渗透到印度的绘画当中。

  第1窟壁画保存得也比较好,画面多用鲜明的对比色,画幅构图与人物描绘注重动态和表情,是阿旃陀壁画中水平最高的。在中厅正壁佛堂门的一侧画有一个手持莲花的菩萨。

  第2号石窟反映佛陀在蓝毗尼花园树下降生情景的壁画和第16号石窟左壁的“公主临终图”都是艺术杰作。第9窟最为古老,于公元一世纪建成,为小乘佛教精舍。此窟的壁画已残缺不全,被后人胡乱涂抹,画面已模糊不清,但仔细揣摩,仍能辩认出所画内容,如牧童放牛、六牙象故事等。

  第16、17窟的壁画,是4、5世纪印度艺术巅峰时期的佳作。16窟中的一幅壁画描绘发现悉达太子出家求道后,妻子输陀罗的愁容和周围男女老少的不安场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17窟有从三十三天下凡和调伏醉象等等故事。第17窟的壁画保存的最多最好,既有庄严佛国中的千佛图,又有充满人间情趣的生活场景,特别是飞天的形象,飘柔俊美,穿行在洞窟中。

相关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